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杂志暖冬,是不是有点另类?

时间:2024-05-04

岁未年初,接连碰到几件跟杂志有关的事。

第一件。一个朋友,是个文化商人,午间与我散步时,转身停步于街头的报刊亭前。翻阅了一会,他掏钱了,买了几本时政、生活类刊物,说,“每天在手机上看新闻、读微信,眼睛遭不住,闲时翻下杂志,挺放松的。”

第二件。一名从事酒店、演艺等产业的“大亨级”老板,近日收购了一本航空杂志。我知道他不是干这个的,以为只是玩票,他却一本正经地说:“每年有一两千万的营收哦。”我有点愕然:原来他是从经营角度在布棋子。

第三件。《新城乡》编辑部这几天弥漫着一种亢奋气氛,一来刚搬进新传媒大楼,悦目赏心得很;二来年底各地传回好消息,杂志发行实现“逆势上扬”,岁末又为2015年签下了两笔合作单子,实现了开门红。

我是大半路才出家的“杂志人”,以上自然都是高兴事。不过也有“老王卖瓜”的忌惮——在许多人唱衰传统纸媒,张口闭嘴都是新媒体的当下,我高兴的事,会不会显得有点另类?

没办法,屁股决定脑袋。尽管我们已经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我每天也要在手机上花一些时间,但是,我一直坚持认为,杂志这个东西,还是人们生活中需要的个性化商品——其实我很想说它是“必需品”,但它又不是一天都离不开的米饭和衣服;想说它是“奢侈品”,它又不是趾高气扬的爱马仕或路易·威登。可是,它就顽强地生长在“有品味的人”的生活中(打个引号以免被“不爱家”啧啧)。我查了一下,杂志的鼻祖最早是1665年创刊于巴黎的《学者杂志》,至今350高寿。有意思的是,法文“杂志”译意是“仓库”——商品集散地。看看,杂志的高大上及商品属性,可谓古来有之。

从精神层面上说,杂志定位经济社会时政文化的某一领域,汇聚并贩卖“专业”、“观点”、“故事”、乃至“时尚”等文化因子,可以说,每本杂志就是一座分门别类的“文化仓库”。弄得好的,还内外兼修——《福布斯》杂志就将其做成了令人关注的富豪榜平台,《财富》杂志更将其延伸为全球知名论坛。你看,杂志的精神文化张力是不是很厉害?

再从物理层面看。大的方面,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商品结构中,当人们吃饱穿暖“网游”之后,不少人还是会很自然地捧起一本散发墨香、见识怡情的纸质商品——是习惯,似乎也是必需。小的方面,大凡像样点的企业、公司,总要弄一本显示企业文化理念的内刊,引导员工实现集体愿景。

所以,就像美国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所说“老兵不死”一样,杂志就像个老兵,因为代代相传,从精神到物质,都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点不另类,只是要世异而换个活法。

比如《新城乡》。这下可以广而告之了:这是一本专业上定位新型城镇化,思想上展现独树一帜的见解观点,题材上关注城乡统筹发展新动向的杂志。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新城乡》改了一次版,话题从《试验中国》、《谁动了城市个性》,到《“剩”下的村落》、《江河故事》等,为读者奉上了当下城乡躁动中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热点、焦点、难点报道,说“好评如潮”是吹牛,说感觉良好不为过。

进入2015年了。中国经济在下行挑战中进入“新常态”,城镇化领域面临不少新难题、新改革、新探索。《新城乡》也步入新年轮。我们告诫自己,要像理学鼻祖周敦颐所说的那样“濯清涟而不妖”,尽可能不为“浮云遮望眼”,更有定力地担当起纸媒的主流价值,更成熟地在专业和深度上码好字,更好地取悦于目标读者。

《新周刊》在盘点2014年度之传媒大事时说,总有一些人愿意成为“纸质阅读的守护人”。这点我深为赞同。作为杂志的采编者,我们愿与阅读者共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