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洪波一曲壮国魂

时间:2024-04-23

黄敏学

张曙先生之可贵在于和聂耳同为文化战线上的两员猛将……救亡歌咏便是最显明的,代表了大家发出了反抗的怒吼,代表了大众发出了要求团结的呼声。张曙先生便是这样的工作者中的一个,这功绩是永远、永远不磨灭的。

——周恩来

坐落于安徽歙县东南新安江畔的坑口乡柔川村,群峦叠翠,林木葱茏,潺潺山溪穿村而过,汇入奔腾浩荡的新安江。1908年9月18日,一位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谱写光辉篇章的著名音乐家,就诞生于这里的一户农家小院。他就是我国革命音乐的前驱,抗战救国的先烈,被周恩来誉为“和聂耳同为文化战线上的两员猛将”之一的张曙。

祖国沉沦匹夫责

张曙原名张恩袭,“张曙”这个名字,是他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田汉为他取的,寄意他在音乐道路上如“初生曙光”,大放异彩。

童年时期,母亲所教的山歌,随处流传的徽调,无不给幼小的张曙以音乐的启蒙和艺术的滋养。从此,他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1921年底,张曙随在外经商的父亲到浙江衢州,先后就学于衢县高等小学、浙江省立八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此时,他受到爱国救国进步思想的影响,写下了《衢城秋望记》《民国十五年五月三十日书感》《论国人之尊孔》等一系列忧国忧民、立志报国的作文,他在《衢城秋望记》中写道:“现在中国不是像这棵大树吗?叶儿呢,凄风苦雨中过生活,欲哭无声地零落了;枝条呢,给强蛮无理的帝国主义侵掠去得不少了!国家的主人翁还是不问不管”,受到教师的褒扬,并加了“主人就是你我,不可忘却”的批语,这段时间所受的教育是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启蒙。

1925年3月,浙江省立八中调来音乐教师华盖,他曾就读于南京美术专门学校学习西洋美术与音乐,通晓音乐理论知识,并钻研过国乐演奏技法。华盖对张曙重点培养,使他在音乐上进步神速。华盖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这无疑对张曙人生道路的选择产生深远影响。

1925年五卅惨案后,省立八中也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张曙与恩师华盖以及爱国人士程礼门等一起,组织成立国声社,进行反帝宣传和募捐义演。张曙始终活跃在义演募捐活动的第一线。

1926年秋,张曙中学毕业,没有按照父亲预先设置好的人生道路投考法政学校博取仕途,或是子承父业回乡经商。张曙执意报考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系,向着心中那份纯真的音乐梦想扬帆起航。大学教育为张曙的音乐生涯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专业的音乐知识,钢琴、小提琴等从未见过的西洋乐器,各怀技艺的同窗好友,使得张曙徜徉于这座艺术的殿堂,博采众长,砥砺自我。在上海艺术大学求学期间,张曙结识了著名戏剧家田汉,与田汉共同筹组南国社,并担任社中音乐部的负责人。在风起云涌的革命大潮中,张曙以音乐为武器,迈开了革命征途的第一步。

不畏牺牲爱自由

1927年起,张曙开始了左翼音乐创作,一首首激昂的革命歌曲,一部部鞭挞万恶旧社会的话剧配乐,使张曙的音乐才能锋芒初露。1928年,张曙考入当时国内最高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跟随俄国声乐教授斯拉诺娃和声乐组主任周淑安学习声乐,还师从黄自学习作曲,师从朱英兼修二胡,他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南国社的各项演出活动。1929年1月,张曙跟随南国社前往南京举行首次大型公演,为田汉创作的剧本《南归》配乐编曲,还特意约请同在国立音乐院读书的冼星海来剧社乐队客串演奏小提琴。《南归》的演出轰动一时,南国社也由此在艺术界站稳了脚跟。在南京公演期间,同为安徽歙县人的晓庄师范校长、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亲自与田汉、张曙见面,邀请南国社为晓庄师范师生和当地农民做专场演出,真正实现了大众艺术与大众教育携手并进,在当时传为美谈。

张曙用革命的热情谱写着人生的旋律。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宣告成立,张曙也出席了成立大会。左联不仅有文学界的知名作家,也有戏剧界、音乐界的众多革命人士。张曙在这里结识了不少革命同志,和他们一起为民族解放而努力奋斗。

由于从事革命音乐活动,1928—1932年间,张曙先后两次被捕入狱,被判处三年徒刑,并被国立音专(由国立音乐院改组)开除学籍。在狱中,他与共产党员胡也频、何孟雄、柔石、欧阳立安等相识相知,互相勉励。胡也频在临刑前曾托付张曙,“你告诉丁玲,要她告诉儿子,长大以后给我报仇。”张曙点头说:“我会的。”革命者正气凛然的大无畏精神和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革命意志,深深感染和教育着张曙,使他迅速成长为一位纯粹的无产阶级战士。

1932年12月,张曙获保释出狱,参加左翼剧联音乐小组。1933年1月,张曙在田汉的介绍下,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的革命工作与音乐事业彻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2月,他与聂耳、吕骥、任光等左翼音乐家共同发起成立“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并创立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创作了《干!干!干!》等革命歌曲,他经常与革命同志共同研讨作曲技法,纵论时政,参与革命斗争,成为群众救亡歌咏运动的中坚力量和无产阶级革命军中马前卒。

1934年2月,张曙受教育家胡元之邀,离沪前往长沙,在明德中学担任音乐教员。4月,张曙联合长沙中小学教员,组织紫东艺社,开展抗日歌咏活动,以教民众唱抗战爱国歌曲作为艺社的核心工作,受到群众热情欢迎。

1935年10月,张曙应邀从长沙到南京,参加中国舞台协会组织的话剧演出。1935年是张曙创作的高峰期,他为话剧《洪水》写下了三首插曲《风雨催眠曲》《云儿词》《筑堤曲》,又先后创作了《爬山运动歌》《青年劳动歌》《抗战进行曲》等一系列进步歌曲。

1936年春,张曙回到长沙,组织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创作歌曲《还我山河》《防空歌》等。4月,张曙重返南京,为话剧《复活》创作插曲,并完成《车夫曲》《战鼓在敲》《难民救亡曲》等抗战歌曲,他还在南京《新民报》发表了《谈作曲》《看〈回春之曲〉后》《谈谈国难时期的音乐运动》等音乐文论,坚决反对在国难当头之际“制作消闲音乐”,“把音乐完全趣味化”。张曙进一步阐述用音乐去唤起民众抗日热情的主张与手段:“我们既然要通过音乐去唤起大众、组织大众,那末我们必得先要懂得大众的疾苦与希求。倘若你没有懂得大众的生活情绪,无论你的作曲技巧怎样高,你一辈子也作不出大众真正需要的音乐来,所以我们得要先从大众去学习,然后才能去教育大众。也只有从实践地去参加大众的一切运动,然后才能创造得出大众真正需要的音乐来,也就才能创造得出大众的‘国难的音乐来”。且看他为声援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所写的一段慷慨陈词罢:

忍辱苟且灌不开自由的花,热红的血浆方是她肥美的养料。五百尺的城与无尽的蕴藏,吓不退无厌敌人的心肠。热情与鲜血铸成的力量,真是使贼人吊魂的武装。妖魔恶氛弥漫的空苍,跃出了一颗闪亮的巨灵,照彻了民族永恒生存的路向。

愿播热血高万丈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在这“中国国难已到了最高峰”的生死存亡关头,田汉连夜创作出话剧《卢沟桥》,交由张曙配乐编曲,张曙借用河北民间戏曲《小放牛》的曲调改编《卢沟问答》,表达出“自相残杀万年还遗臭,只有抗敌救国才千古美名儿留”的爱国主义情操。此曲在南京公演后不胫而走,成为社会大众人人爱唱的抗战歌曲。同月,张曙深感于国家危亡,倾力创作抗战歌曲的力作《保卫国土》,歌曲采用切分节奏,通过模进、同音反复,对主题予以变化发展,以八度大跳向上冲击,发出战斗的呼号:

同胞们,起来,起来!

保卫国土,向敌人作英勇的反攻!

保卫国土,为民族作敢死的先锋!

退让就是死亡,要生存只有抗争!

歌曲铿锵有力,听众为之感奋不已。之后,张曙又创作出《丈夫去当兵》《赶豺狼》《壮丁上前线》等一批抗战救亡歌曲,还为阳翰笙的电影剧本《夜奔》写了插曲《一条心》,把国防音乐运动推向深入。与同时代的新音乐工作者相比,张曙对民间音乐钻研颇深,其抗战歌曲汲取生活中群众呐喊呼号的音调,不仅极具民间风味,也体现出奔放不羁、热烈雄浑的战斗精神。

1937年12月,张曙在返回长沙途中,受田汉邀请暂留武汉,参与中国话剧界筹备公演田汉新作《最后的胜利》,张曙为此剧编曲。根据剧情需要,张曙采用民间山歌的曲调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作《日落西山》,以民间习见的情歌题材,抒发出仁人志士抛却儿女情长,毅然走向抗日战场,甘洒热血写春秋的高尚情操——“哪一个男子心里没有意,要打鬼子可就顾不了她。”歌曲风格清新,曲调明快优美,很快流传全国,不仅是著名的抗战抒情歌曲,更作为声乐教学的经典曲目广为传唱。

1938年4月,应郭沫若之邀,张曙加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六处音乐科任主任科员,与冼星海等一起组织领导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台儿庄会战后,田汉创作诗歌《洪波曲》,交由张曙作曲。张曙决定将此谱写成大众化的进行曲,以铿锵有力的节奏,通过齐唱与合唱等形式,将台儿庄会战的壮烈场景栩栩如生地加以呈现,表现出中国军民精诚团结、血战到底、众志成城的磅礴气势——“我们战黄河,我们战淮河,微山湖水今又生洪波……全国成一个,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4月10日,张曙在汉口江汉广场指挥华北宣传队演唱这首作品,此曲很快便流传开来,成为他一生最负盛名的抗战歌曲。

在武汉期间,张曙等人还先后组织开展了“第二期抗战宣传周”“兵役宣传周”“歌咏干部训练班”“抗战周年宣传周”“保卫大武汉宣传周”等大型群众歌咏与音乐培训活动。据冼星海在《创作札记》中记载,在纪念抗战一周年之际,《在太行山上》刚刚写就,由于来不及教给歌咏队队员,又想及时介绍给广大群众,于是张曙就找到林路以二重唱的形式进行演出,使这首歌曲迅速传遍武汉三镇,唱响全国。张曙还先后发表了《唱歌的声音与感情》《聂耳作品的历史性》等音乐文论,高屋建瓴地提出“必须你的工作能走在时代前面,你的作品能经得起历史的批判,那你便获取历史的地位”,并强调“要从日常生活中,多方面的深切地去体验,敏锐地去观察”,才能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从而正确地把握与诠释作品,“如一首歌是代表中华民族的吼声的,那么我们便要理解到,历年来敌人是如何地进逼着侵压我们的史实及眼前一切欺压的活生生的事实,然后才能将全民族的愤怒,集注到我们的歌声里而成为全民族的吼声”,对抗战文艺运动起到了积极指导作用。

歌飞不住响神州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张曙随第三厅辗转撤往广西桂林,迅速投入紧张的抗战宣传工作,据与张曙朝夕相处的林路回忆:“他除了组织领导歌咏活动外,主要是推敲那首《十二月抗敌歌》。每一段、每一句、每一个音节他都细细琢磨,时时都在吟唱推敲,几乎把他所知道的民族、民间音乐知识全部倾注在这个作品中。”张曙置生死于度外,争分夺秒,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不幸突如其来,12月24日中午,年仅30岁的张曙牺牲于敌机轰炸。据时任张曙治丧委员会主任常任侠回忆:“敌机来了,我们都向城外的石洞中隐蔽,但是张曙他不走,他说,革命就不要怕死;怕死就不要来革命。我们说,保住身体,正是为了革命。但是他不听,他的勇敢是异乎常人的。”就在前一天晚上,他创作的《负伤战士歌》成为其短暂生涯的“天鹅绝唱”——“谁不爱国?谁不爱家?谁没有热血?谁愿意做牛马?我们要报仇,我们忍不下!带了花又算什么……要干到底,才能建立大中华。”

黄自死于病,聂耳死于海,张曙死于敌机轰炸,重责寄我辈肩头,风云继起;

抗敌歌在前,大路歌在后,洪波歌在圣战时期,壮声破敌奴肝胆,豪杰其兴。

郭沫若这副激愤悲壮的挽联,正是张曙毕生从事革命音乐与抗日救亡歌曲创作的真实写照与中肯评价。张曙高擎起聂耳精神的大纛,在革命斗争与创作实践中开辟出无产阶级革命音乐新的艺术道路,迄今仍引领着群众音乐创作的发展方向,成为我们学习和效法的楷模。他短暂一生创作出200余首抗战革命歌曲,以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斗志昂扬的爱国热情,鼓舞和教育了一代代华夏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不懈奋斗。(编辑 杨 琳)

(作者是泰州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