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刘尚一
1984年,我从北大毕业,在北京化工学院(现为北京化工大学)管理系资料室工作。一天,系主任蔡建新把我叫到办公室,指着一个高大健硕、温文尔雅的老师向我介绍说,这是成思危老师,刚从美国回来,化工部财务司请他帮忙从美国买了一万美金的英文原版书,大约300本。主任给我说现在这些书已经海运到了天津新港,需要我们用车把书从那里拉回来,系里决定由我来协助成思危去做这件事。
成思危很客气,握着我的手微笑着说,这事要你费心了。我赶紧说,没事,别客气!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海外归来的学者,温文尔雅、大气随和。随后我跟成思危商量好,由我先到学校的车库订一辆面包车,第二天一早从学校出发前往天津。
第二天,我们如约成行。在去天津的路上,我们聊着天,当时我正在补习英语,我向他诉苦:岁数大了,觉得有些难,总记不住单词,提高一点都很费劲,不免有些着急。成思危一边笑,一边现身说法,用他自己的经历启发我。他说,他初到美国读书时,最难的也是英语。在学校,别人一小时能读四五十页书,他费很大劲才能在字典的帮助下读两三页。那时,他每天除了吃饭听课之外,其他时间千方百计地用来提高英文水平。他大量阅读英文小说,要求自己晚上临睡前,再累也要看上20页书,后来这成了他一直坚持的习惯。
他耐心地说,在国内学英语因为缺少环境,就要自己创造,那就是多读、多背,这其中主要的是多背。我跟他说,按照“三十以后不学艺”的老话,三十多岁的我不该再学什么技艺了。再说平时我除了上班,还要养孩子照顾家庭,上有老,下有小的,学外语这么吃力,看来只好放弃了。他鼓励我说,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何况你才三十岁出头,仍然是学习的好年华,学英语应该比我那时有优势。
可不是么,成思危是在快50岁的时候,凭着坚忍不拔的韧劲儿,改行去美国攻读工商管理硕士的。他都那么大岁数,也要过英语关!面对这些困难,他凭着自强不息的精神,不屈不挠地一步步地往前走!我由衷地敬佩成思危身上那股敢闯敢拼的劲头,看着眼前的榜样,我学外语的信心陡增。
到目的地后,因为书多,面包车一次装不下,我们只好分两次从天津新港往北京运书。
第二次成思危打电话跟我联系去天津拉书时,不巧正赶上学校的面包车因为有别的事,无法安排去天津。我带着愧疚的心情,在电话里跟他说明了情况,请他谅解。成思危爽快地说,没关系,车的问题由他来解决。于是成思危从化工研究院要了车,我们又去了天津新港。
在天津港过海关的时候,海关人员从成思危的书箱中看到了一本《教父》原版小说,便说是禁书,给没收了。当时大家都有点尴尬,为了缓解气氛,我看见他的书箱里有不少的英文小说,就跟他说:“成老师,到时候我学英语,想借您这些小说看看,行吗?”他痛快地说:“没问题,到时候想看书时,就到我家来拿吧!”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们观念也在转变,现在想起来,那本《教父》如果今天过海关,就不会被看作是禁书。
在跟成思危聊天中,感觉他像个地道的北京人,我好奇地问他:“听说您是湖南人,没想到您的普通话会说得这么好!”他笑着告诉我,他祖籍是湖南人,出生在北平,而且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北方生活。他还告诉我,当时他父亲给他取名叫成思危,意思是“居安思危”,让他时刻不忘自身肩负的责任,要自强不息。
后来的两三年,成思危作为管理系的客座教授,给我们系带研究生,他常常会到系资料室翻看、借阅这些书。在多次接触中,成思危勤奋的工作态度、谦逊的为人,渐渐成了我心中学习的榜样。
2015年7月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逝世,我不禁仰天一声叹息,愿成老一路走好。回忆起成老在八十岁生日时写了一首七律,令人唏嘘不已,在此分享给
大家:
八十回眸
畅游人间八十年,狂风暴雨若等闲。
雏鹰展翅心高远,老牛奋蹄志弥坚。
未因权位抛理想,敢凭刚直献真言。
功成名就应无憾,含笑扬眉对苍天。
(编辑 杨 琳)
(作者是原北京化工学院管理系科研、
研究生秘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