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曾芝芳
摘 要:“海权之争”使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产生波动在所难免,但是具体详情如何呢?针对此,“新媒体视阈”,“海权之争”,“背景下大学生思想稳定问题研究”课题组在某高校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问卷,经过分析初步得出,当代大学生对“海权之争”比较关注,但关注度比预期要低。在面对社会敏感期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总体比较平稳温和,理性者是主流。中国正在和平崛起,以“海权之争”为代表的社会敏感期不可避免,我们既需要有责任担当的青年大学生群体,又需要有理性明智的青年大学生群体,这是时代给当代大学生的要求。
关键词:海权之争 调查问卷 当代大学
基金项目:江西省2012年教育规划项目《新媒体视域“海权之争”背景下大学生思想稳定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YB154)
海权之争自古就有,只是受限于航海能力弱和科技水平低而表现为区域性事件。中国是大陆型国家,这决定了中国古代海权意识淡薄,但是中国却拥有漫长而广阔的海岸线和海洋国土,这又决定了中国古代海权之争事件频发。时至今日,全球经济化和科技迅猛发展背景下,海洋、海权之争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国内对海权之争的报道通过新媒体及时向大众传递,海权之争出现也使其成为社会敏感源,在社会中引起广泛关注。大学生群体特征在新时期发生了重大变化,相比世纪之交前后的大学生,其接触热点问题的途径发生了根本转变,其对社会热点的反应也更加温和(调查问卷分析得出的初步结论),但是大学生身心阶段特征又决定了在社会热点不断升温情况下容易导致群体性的思想波动甚至群体过激行为事件。针对此,“新媒体视阈‘海权之争背景下大学生思想稳定问题研究”课题组在某高校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问卷,现在就这份调查问卷进行客观分析,并对调研结果进行理性反思。
一、关于调查问卷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
1.调查问卷设计的出发点
伴随中国和平崛起,海洋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海陆空立体化对接全球格局已形成,中国海洋面积广阔,由于历史原因而遗留下诸多“海权之争”问题。中国的和平崛起并没有得到所有国家的认可,特别是部分与中国有海权之争的国家,借助中国和平崛起之际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妄图制造事端而渔翁得利,因而即使在面对一个事实上和平崛起的中国,也要从心理上加入偏见与阴谋而炒作中国威胁论,目的就是妄图浑水摸鱼。因此,中国被偏见国家炒作起来的“海权之争”在国内就容易引起国人愤怒,激发过激的爱国举动就不可避免但情有可原。但是,理智告诉我们,这种过激的群体性事件并不利于国内稳定,需要谨慎处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海权之争”下的当代大学生是否会引发类似事件发生,甚至更过激?还是影响较小,并未引发群体性的思想不稳定现象呢?因而有必要进行专项调研,为此,课题组设计了这份调查问卷。
2.调查问卷的目的
设计调查问卷时,课題组力求问卷简练明了,能直达问题即可。那么课题组设计的调查问卷要解决的问题有:一是社会敏感时期大学生思想特征;二是在南海、东海等“海权之争”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状态如何;三是“海权之争”等社会敏感时期大学生思想不稳定的行为选择。
3.问卷设计的考量
为了摸底当代大学生获取时政资讯的主流途径,课题组设计了唯一一个多选题,提供了电视、报纸、电脑网络、手机4G网选项,但是日常观察显示,手机4G网将会是热门选项,主要目的是看下电视、报纸、电脑网络在大学生获取资讯途径中的分量,因而采取多选题。在普遍认为海权之争关注度高时,课题组想弄清楚大学生对其关注度如何以及情绪如何。围绕“海权之争”的帖子和微信朋友圈的小视频和新闻链接进行设计问题是基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电子阅读习惯和关注方式新变化,帖子和微信朋友圈的小视频和新闻链接就是这种新变化的重要代表。为了弄清楚大学生在获知“海权之争”后的思想波动和内心变化,课题组设定了四道问题,而为了弄清楚大学生在获知“海权之争”后的行为选择取向,课题组设立了三道问题。整个问卷调查共设计14道问题,简单明了,不会在问卷调查发放时给调查者带来负面心理影响而产生应付行为,无记名调查可以让被调查者尽情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二)问卷调查的发放
调查问卷的设计经历了近一个月的研讨后定稿,于2017年3月印发。调查问卷发放采取随机方式,但是在地点选择上有一定目标,2017年4月初经与学校图书馆沟通允许后在图书馆分三批次发放问卷160份并回收159份,其中有效问卷156份,无效问卷3份(主要是未完成选题或单选项进行多选)。调查问卷的开展过程总体比较顺利,课题组在回收有效的156份调查问卷后就立刻开展了问卷汇总工作。
二、调查问卷的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对“海权之争”的总体关注度较高,但关注程度普遍不高
当代大学生对“海权之争”的总体关注度较高,接近80%(120余人),在关注的程度上,调研结果显示偶尔关注者有48.1%,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海权之争虽然关注,但关注程度普遍不高,而且调查问卷中不关注或偶尔关注者中以女性居多。调查问卷显示,100%的大学生都通过手机网络浏览新闻时讯,因而在微信朋友圈发送的有关中国的“海权之争”视频或新闻被关注度就高很多,达到近95%,调查问卷显示:看下标题后不点开看的占到46.1%,这说明在关注程度上同样存在程度普遍不高的问题。
两项调查数据综合来看,大学生生活在校园内,离海权之争的事发地比较遥远,在空间上造成了认知上“与己关系不大”的心理感受。因而,如果“海权之争”爆发的高峰期在国内各高校形成相关氛围时,则大学生的关注度和关注程度将会普遍提升,也容易加入群体性行动中来,这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关。而在“海权之争”的日常化状态,大学生的关注度有,但关注程度不高,也就在情理之中。因而两项数据调查也佐证了这一结论。在关注度问题上,大学生关注程度高低都会演变为群体性事件的主角。而很多不关注者也会被这种客观氛围感化而成为群体性事件主角的潜在对象。由此看来,当代大学生对“海权之争”的关注度表现得比较温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关注项而已,这表明当代大学生爱国情感的理性因素提高。endprint
(二)“海权之争”时当代大学生的情绪变化总体平稳温和,但也存在一部分情绪波动较大者
当代大学生在关注到我国合法海权受到外部挑衅与无理指责时,有12.8%的受访者会表现得十分气愤,这部分同学的情绪波动较大,所占比例也不小,而感觉气愤者高达51.9%,看来“海权之争”给大学生的情绪波动带来不小冲击,相比之下,情绪稳定者要少,有28.8%,比重要大于十分气愤者一倍多,这说明在社会敏感期,当代大学生的理性者要远高于非理性者,二者的走势要受控于“海权之争”的发展走势,如果“海权之争”持续升温,那么51.9%的感觉气愤者很有可能发展成为十分气愤者,相反,则会转入情绪稳定者。当代大学生在看到有关中国的“海权之争”视频或新闻之后,对挑起“海权之争”的挑衅国产生反击念头的高达99%,这个比重说明当代大学生的激情十分昂扬,在导火索引燃下容易出现思想波动和过激行为。但是在中国“海权之争”敏感期,敏感事件是否会影响你的调查结果显示:有影响但思想平静者占到71.1%,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在“海权之争”时内心有波动,但是大部分反应比较温和平静,只有4.4%的受访者认为会导致思想不安,相比之下,没有影响的占到9.6%,是其一倍多,因而大学生的内心波动还仅仅存在于“念头”中,未真正到达思想深处。在“海权之争”敏感期你对身边的挑衅方外国人的态度的问题回答上,有13.4%的人可以平常心对待,敌视的仅占0.6%,而69.2%的人处于看不顺眼的阶段,是一个相对比较模糊的状态,因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波动性存在,但是不激烈,引发行为性举动的可能较小。
(三)当代大学生在“海权之争”时的行为选择取向及与思想波动有一定的关联度,但是不太密切
当问及“海权之争”敏感期,你是否会在网络中发布爱国帖时,选择会发帖的不足22%,且其中偶尔会发的占比是11.5%,而不会发帖者占到78.2%,而在看到有关中国的“海权之争”的帖子或事件时你是否会跟帖关注,会的比例仅仅在16%内,且12.1%的为偶尔会,而不会者比例高达76.9%,而在跟帖关注者中,有超过42%的人表示会发表激情昂扬的观点,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跟帖关注者的思想波动较大,容易出现过激行为选择,当然也有超过53%的人不会发表激情昂扬的文字,发表的言论比较理性中庸。在问及中国“海权之争”敏感期,比如南海岛屿之争敏感期,同学之间是否探讨过此事时,探讨者在30%左右,而从未探讨者高达半数,还有超过17.3%的表示不关心此事,这说明“海权之争”还没在同学间形成明显的群体思想波动特征。而在探讨中国“海权之争”事件时,同学们主要观点倾向中,有21.1%的受访者表示要动用一切武力手段反击,采取手段的方式比较激烈,但是有57.6%的受访者表示要动用一切非武力手段反击,采取的手段比较温和,采取手段反击者的总体比例接近80%,而顾全大局者仅有19.8%,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维护海洋主权的责任意识担当强烈,委曲求全者仅仅1.2%,寥寥无几。综合而言,当代大学生由思想波动转化为行为并不明显,很多大学生仅仅处在观望围观状态,在思想上并未产生明显波动,因而行为上也就比较温和,但是在维护海洋主权方面责任意识担当强烈,手段反击者占主体,若“海权之争”持续发酵,则会引发群体性思想波动和过激行为的可能性大。
三、调查问卷的反思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加速,海洋和海权是必须面对的课题。中国也正从陆路型国家转为海洋国家,现代海权必须强化,无论“海权之争”如何演化与变革,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必须在海权上拥有自己的话语权。调查问卷显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还是非常高的,这一点应予以肯定,同时,当代大学生的理性观念比较强烈,受外界因素影響而导致不理智行为选择方面有很好提升,这是高校相关教育的可喜成果,应予以赞扬。中国正在和平崛起,以“海权之争”为代表的社会敏感事件不可避免,我们既需要有责任担当的青年大学生群体,又需要有理性明智的青年大学生群体,这是时代给当代大学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美)马汉.海权论[M].上海: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
[2] 张文木.论中国海权[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3] 张培忠.海权战略[M].北京:三联书店,2013.
[4] 王蓬华.“90后”透视——大学生思想行为问题研究报告[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