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周霞
摘 要:《德伯家的苔丝》被认为是哈代最富艺术魅力的小说,具有很明显的圣经原型倾向。苔丝历来被原型批评认为是圣经人物耶稣,约伯或是夏娃;而安吉尔被认为是天使。本文依然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出发,揭示苔丝的另一个圣经原型:摩西;以及安吉尔的另一个原型:彼得。旨在及进一步探讨圣经文化对这部小说的影响。
关键词:圣经 原型 摩西 彼得 安吉尔 苔丝
一、引言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家,《德伯家的苔丝》被认为是哈代最富艺术魅力的小说。这部小说具有丰富的内涵,尤其具有很明显的圣经原型倾向。本文依然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出发,揭示苔丝的另一个圣经原型:摩西;以及安吉尔的另一个原型:彼得。旨在进一步探讨圣经文化对这部小说的影响。
二、原型理论
荣格称原型是反复发生的领悟的典型模式,是种族代代相传的基本原型意象。他说,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型或原型意象;从一个人出生开始,这种意识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心理活动。他把这种人的头脑中继承下来的祖先经验称作“种族记忆”、“原始意象”,或“原型”。(Carl,1968)弗莱称原型为一种典型或反复出现的意象,原型把一首诗和别的诗联系起来,每个诗人都采用自己以为是创新或独特的意象。(Frye,1963)但是,当时跨千年、地距万里的诗人在交通和信息技术很不发达的时代和地域不约而同地使用相同的意象时,人们发现,这些意象是人类文学整体的模式、程式和原型象征,是一种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可以交流的玄妙符号。如果没有原型的共性,那么纵向数千年、横向全世界的文学艺术作品就很难得到广泛的欣赏和交流。(张中载,2003:70)弗莱认为文学具有本体性,他寻求把文学作品联系在一起的文学本质属性,而原型(或神话)就是文学本质属性的基本。(Frye,1963)所以,“所谓原型批评简而言之就是从神话着手从宏观上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内在类似性,即其程式,结构模式和原则,并从整体上探寻文学类型的共性和演变规律。因此,原型批评也称神批评。(张中载, 2003: 71)
三、讨论与分析
(一)安吉尔是圣经中的彼得
西门彼得是耶稣的第一个门徒。当耶稣在加利利海边行走的时候,看到西门(后来的彼得)和他的兄弟安德烈,他们正把网撒到水里准备打鱼。耶稣走过去说:“来,跟从我。我会让你们成为得人如得鱼的渔夫。” 他们就马上舍了网跟从了耶稣。这个故事是马太福音4章18节的记载。彼得的意思是磐石,意味着坚固不摇动。正如这个名字所预示的那样,在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后,彼得像磐石一样继续耶稣的事业,他日后成为基督教信仰的创立人,被后人称为使徒;还被耶稣选为他在世的代言人,掌管进入天国的钥匙。但也就是这个人,在耶稣被抓以及他的门徒遭受逮捕的夜晚,否认了耶稣。马太福音26章,31—36节说道:“今夜,你们为我的缘故都要跌倒,因为经上记着说‘我要击打牧人,羊就分散了”。
然而西门彼得说他爱耶稣,愿意为耶稣献出生命。马太福音26章,69—75节接下来描述了官兵捉拿耶稣时彼得的反应: 彼得在外面的院子坐着,有一个使女前来说道,你就是同耶稣一伙的,彼得在众人面前不承认。又有一个使女看见他,就对其余的人说同样的话,彼得又不承认,并且发毒誓说我不认得那个人。又过了一会,旁边站着的人走上前来,对彼得说:你真是他们一党的,你的口音把你出卖了。彼得就马上发诅咒的誓言说他不认得那个人。就在他第三次讲完不认识耶稣的时刻,鸡就叫了。彼得这才想起耶稣曾对他说过的话:“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他才跑出去痛哭流涕。
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安吉尔走的正是彼得的路。安吉尔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形象。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他有着挑战那个时代的各种清规戒律,伦理道德的开明思想。虽然他出生在一个牧师世家,他却不愿意再追随父辈的脚步,再成为一个“服侍”上帝的牧师。相反地,他更愿意到农场去工作,去与大自然亲近,接触那些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了解他们的疾苦, 体味生活的艰辛。这是他作为一个有钱人家的花花公子未曾体验到的。他蔑视阶级偏见和等级观念,厌倦了大城市的生活,一心只想回到乡村,成为一个农夫,并且努力地学习每一项农业技巧。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他可以感受乡村姑娘的朴实和清纯。“他在那儿住下来,同他们天天生活在一起,于是寄居在这儿的这个眼光敏锐的人,就开始认识到这群平常人身上的全新的一面……他开始喜爱户外的生活了,这倒不是由于户外的生活对自己选择的职业有关系,而是因为户外生活本身,由于户外生活给他带来的东西。”(托马斯,2005:28)他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是真诚的,他不以金钱和地位作为爱的标杆,对身边的女性也总是彬彬有礼。
然而无论他多么激进地想要脱离他所处的阶层对他的束缚,他依然根深蒂固地属于他耳濡目染的阶层。他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批判和否认是有限的,同样,他对下层人民的理解和同情也是寥寥无几的。事实上他是一个恪守传统伦理偏见,不敢彻底坚持自己信念的懦夫。“总的说来,安琪尔温柔而富有热情,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却隐藏着一块坚硬的逻辑沉淀,就像是松软的土壤里埋着的金属矿床,无论什么东西要穿过去,都得折断尖刃。这也妨碍他接受宗教;妨碍他接受苔丝。”(托马斯,2005:36)
当他在农场遇到苔丝,完全被她的美丽和质朴打动,不顾家人的反对和阶级的差别,一心一意想和苔丝结婚。在他的眼中,苔丝是大自然的女儿,“他爱苔丝,完全是为了苔丝自己;为了她的灵魂,为了她的心性,为了她的本质——而不是因为她有奶牛场里的技艺,有读书的才能,更不是因为她有纯洁的正统的宗教信仰。她那种天真纯朴的自然本色,无需习俗的粉饰,就能让他喜欢。”(托马斯,2005:26)“苔丝似乎在性格和形体两个方面都表现出一种尊贵和庄严,那几乎就是一种女王的力量”(托马斯,2005:20) 在屡屡遭受拒绝后,他依然穷追猛打。“我打算不久就结婚,既然做一个农场主,你明白,我就应该选择一个懂得管理农场的女人做妻子。你愿意做那个女人吗,苔丝?”(托马斯,2005:27)
然而,一旦她袒露了她过去的经历,安吉尔骨子里的价值观就立刻怂恿他拒绝苔丝。哪怕他自己也有同样的经历。与他不同的是,苔丝却原谅了他,而他却不能原谅本来无辜的苔丝。因为他爱的是自己想象中的完美苔丝。“他的爱是偏于理想的爱,耽于想象的爱。”(托马斯,2005:32)
这一转变就预示着在安吉尔的心中,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他评判女性依然是从传统的贞洁观念出发,这就导致了他对苔丝最致命的伤害。从这个层面上说,安吉尔就是彼得。
(二)苔丝是摩西的形象
1.苔丝和摩西有着相同的背景
摩西是被上帝拣选带领以色列人民脱离埃及法老残酷统治的领袖。摩西是一个贫苦的农民的儿子,当他出生的时候,法老的星相学家观测到会有一名男孩成为以色列人的救主,带领他们反抗法老的暴政。于是法老就下令杀死所有出生的以色列男孩。摩西的母亲为了逃避法老的杀害,把他放在河里顺流而下。恰巧法老的女儿在河里洗澡,救起了摩西。从此以后,摩西在宫中长大成人,接受了当时最好的宫廷教育,也获得了巨大的财富。但当他发现自己身份的时候,没有贪恋权力和金钱,毅然离开了皇宫,成为一个 牧羊人,在旷野度过了四十年的时间,直到上帝呼召他。
然而,摩西当时不敢接受这样的使命,因为他觉得自己已在旷野漂泊了很久,忘却了所有在宫廷中所接受的教育,更不要说领导才华。另一方面,与羊群独处了四十多年,他几乎失去了语言沟通能力。 但是神已经拣选了他,就对他发火说: “不是有你哥亚伦吗?我知道他是能言的……我也要赐你和他口才……”(出埃及记,4:14-16)由此可见,摩西十多么的不自信和胆怯。
同样的,苔丝也和摩西一样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但是却承担着一个重大的使命,那就是让当时的人们反思社会的伦理道德,反思信仰的真谛是仪式还是心灵。
苔丝和摩西,一样的出身贫寒,背景卑微。苔丝的爸爸游手好闲,嗜酒如命,妈妈也是见识短浅,对孩子的教育漠不关心。总而言之,苔丝拥有一对不负责任的父母。在维多利亚时代的末期,资本主义开始入侵,农村经济凋敝, 苔丝不得不肩负起家庭的重担,养家糊口,照顾家小。她勤奋,有责任感,整个家庭需要她;她美丽,纯洁,安吉尔和亚力克都为她所惊叹;她善良慷慨,农场的姑娘们都被她折服;她如此的勇敢无畏,敢于挑战僵死和非人的社会道德价值。她是那个时代的勇士,用自己的生命吹起号角,唤醒人们蒙蔽的心灵,反思什么是贞洁,什么是信仰,什么才是值得去追求的价值观。虽然她没有显赫的出身,没有优良的教育,没有叱咤风云的政治抱负,也不明白生命的价值要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她被拣选出来担当这样的使命,试想,她愿意吗?纵然有千万般不情愿,命运之手还是选中了她,她唯一的选择就是走到头。从这个层面上说,苔丝就是摩西。
2.苔丝和摩西有着相同的命运
摩西无可奈何地接受了使命,带领以色列人民逃离埃及,在旷野漂流。以色列人习惯了做奴隶,贪恋起在埃及的“幸福”时光,他们向摩西大发怨言,抱怨没饭吃,没水喝。出埃及16章2—3节,描述了人民对摩西的抱怨:巴不得我们早死在埃及地耶和华的手下,那时我们坐在肉锅旁边,吃得饱足;你们将我们领出来,到这旷野,是要叫这全会众都饿死啊!人民的怨言如波涛汹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摩西有着胜过世人的谦和,能忍受这么多的埋怨、攻击、甚至于咒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色列人的抱怨愈演愈烈。就在以色列人出了埃及后,已经到了迦南的边境,百姓又因没有水而大发怨言,并声称要用石头打死摩西。
这次摩西也照往常一样,遇到攻击便在神前俯伏,但他虽然外表上像以往那样,事实上内心充满不平和愤慨,所以当他招聚以色列会众以后,便在怒中斥责他们,他的话充满了愤怒和冲动,傲慢和憎厌,以反抗人所加给他的攻击。他的内心已动了“火”,已经不让神的温柔在他心中做主。摩西摧毁了他自己极其谦和,胜过世人的形象,在走进迦南地的最后一刻,违反了上帝不可轻易动怒的诫命。因此,他作为一个功败垂成的领袖,只能在最后一刻看着他的部下们走进“流奶与蜜”的圣地,而自己默默地在不知名的深山中死去。
和摩西一样,苔丝已经成功地经历了水与火的试炼,却在最后一刻犯了谋杀罪,以至于自己要附上生命的代价。苔丝可以在被奸污之后平静勇敢地继续生活,“她向自己发问,贞洁这个东西,一旦失去了就永远失去了吗?如果她能够把过去掩盖起来,她也许就可以证明这句话是错误的了。有机的自然都有使自己得以恢复的能力,为什么唯独处女的贞洁就没有呢? ……有某种精神就像树枝的汁水一样,自动地涌现出来。那就是还没有耗尽的青春活力,在受到短暂的压制之后又重新高涨起来,给青春带来了希望,也唤醒了不可压制的追求快乐的本能。”(托马斯,2005:15)
她甚至还把孩子生下来而不顾世人的眼光。在维多利亚时代可以有这么勇敢的举动和旺盛的生命力已属罕见。就是在今天的社会,有同样遭遇的女性也未必有苔丝的勇敢无畏。
在孩子死了之后,苔丝自己为孩子受洗,并把他埋葬了。在那个时代牧师和神职人员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只有他们有权柄施洗。苔丝甚至都可以冲破这层权威的阻挠,足见她对生命的热爱,珍惜和眷恋。之后她在安吉尔的牧场又恢复了生机,没有任何人看得出她经历了风霜的洗礼。然而,她从能失身的灾难中幸存,经受爱情的背弃,但是她最后承受不了亚历克对她的几句谩骂。
最后一根稻草可以压死骆驼,最后的试炼也会让胜利在望的苔丝不堪重负。苔丝用她类似基督的情怀一直“感化”和“救赎”着魔鬼的化身亚历克。上帝赐予她的使命是要她不单单为自己随心所欲地生活,只有责任和使命是她唯一的出路。她忘了她的使命是像摩西一样带领被罪恶捆绑的亚历克,和把信仰的根基建在沙土上而不是建在磐石上的安吉尔,走出灵魂的荒漠。作为一个灵魂的领袖,苔丝也像摩西一样,为人极其谦和,胜过世人:在面对唾手可得的爱情时,苔丝第一个反应是让给她的同伴;在遭到安吉尔的背弃时,苔丝没有歇斯底里地对安吉尔死缠烂打,横加指责,不等安吉尔做出决定,她就自己谦卑地准备离开;失去爱情的悲痛让她想要自杀,她甚至怕连累安吉尔成为谋杀犯而放弃了。她没有吵得满城风雨,沸沸扬扬去拴住安吉尔,而是隐忍地任由他离开,让他自己的心意慢慢回转……面对亚历克的侮辱和伤害,她可以重新振作,燃起生活的信念。亚历克成为一个牧师,虽说有假冒为善之嫌,但也不能否认他的灵魂在电光火石之间受到了感召和触动。亚历克成为一名牧师,也代表了他洗心革面,重新悔过的开始,但并不意味着就一蹴而就。这一使命要求苔丝花费时间和耐心去完成。
这最后的使命,苔丝就像摩西一样,功亏一篑。摩西在这样的时刻失去了对上帝的敬畏和顺服,失去了对以色列人的爱和忍耐,失却了对亚历克的忍耐,因为“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轻易发怒”(哥林多前书13:4-8),他们都任凭自己的怒气和私欲行事,把自己的意志都放在上帝的旨意之上。所以摩西和苔丝都输了。
四、结语
安吉尔具有摆脱时代束缚,追随苔丝过全新的生活的热诚,但是在关键时刻,安吉尔背弃了苔丝,他具有改革的激情,却缺乏真正的信念。所以说,安吉尔是耶稣的门徒彼得。苔丝作为那个时代与众不同的灵魂的领袖,她生命的深远意义在于唤醒人们墨守成规,作茧自缚的意识,摆脱假冒伪善的道德宗教对人们的束缚,她为此经受了血与火的熬炼,但她功败垂成。从这个角度看,苔丝是旧约中的摩西。通过以上探讨,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到圣经对《德伯家的苔丝》及哈代本人的深远影响,以及探更进一步探讨该小说的人物原型。
参考文献
[1] Frye,Fables of Identity: Studies in Poetic Mythology (New York: Harcourt,Brace and World,1963.
[2] Carl Jung,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Vol.9,Part I of Collected Works,2nd. ed.Princeton: Princeton UP,1968.
[3] 旧约·出埃及记[A]// 圣经[M].
[4] 新约·哥林多前书[A]// 圣经[M].
[5] 新约·路加福音[A]// 圣经[M].
[6] 新约·彼得后书[A]// 圣经[M].
[7] 托马斯·哈代,著.王忠祥,聂珍钊,译.德伯家的苔丝[M].天涯在线书库 http://www.tianyabook.com/waiguo2005/h/hadai/dbjd/index.html.
[8] 张中载,原型批评[J].外国文学,2003(1):69-7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