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美国通俗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导入

时间:2024-05-04

刘英昕 李敏

摘 要:通俗文学以其包容性和大众性,已成为当代受众面最广的文学形式,对通俗文学本身及其在语言教学中作用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美国通俗文学导入能够弥补传统英美经典文学名著导入的不足,纠正学生对通俗文学的偏颇观点,并完善其知识结构。在实用性、阶段性、适合性为原则的基础上,教师可采用专门讲解法、比较分析法、影视欣赏法进行导入,对大学英语教学起到辅助并丰富其内涵的作用。

关键词:美国通俗文学 大学英语 文化导入

一、美国通俗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的必要性

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学导入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这样不仅能很好的辅助语言教学,更能起到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作用。但是,多数大学英语教师会选择以英美经典文学名著作为导入的素材,对美国通俗文学的导入并不多见。通俗文学以其包容性和大众性,已成为当代受众面最广的文学形式,因此,对通俗文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其在语言教学中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纠正偏颇观点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文学研究应以经典文学名著为主,历来人们所关注的美国小说,实际上只是按照文论家心目中的批评标准圈定的所谓严肃小说,但美国的文学发展已进入了后现代主义时代,许多学者不约而同地注意到数百年来被划入亚文学范畴的通俗小说[1],其实,所谓通俗并非低俗,它只是由于更容易被大众接受而变的流行,美国通俗小说主要包括科幻、西部冒险、城市言情、侦探、社会暴露、恐怖等题材,多数为畅销小说,创作这些小说的作家们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追捧,以美国当代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为例,他是1974年跻身于美国恐怖文学创作的,自1979年10月起,他的名字频频出现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至今,他已出版了60多部小说,其中大部分的发行量超过100万册,整体销售量超过3亿5000万册,创造了美国出版史上的奇迹。可以说,通俗文学在当今时代已趋于主流地位,过分的强调“通俗”与“经典”的区别已没有太大的意义,学生对这一现象和观点的了解,有助于自身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文学的发展是动态的,批判性思维也应具备与时俱进的特点。

(二)完善知识结构

文学属于文化的范畴,在以往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人们谈到的文化常以英美的主流文化为主,包括社会习俗、语言习惯、经典文学等,但是,在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通俗文化的重要作用,在1950年前后的美国,学者们在文化研究的热潮中,兴起了对通俗文化的研究,一些大学开设了通俗文化的课程,开始研究通俗小说,1990 年版的《美国文学史》和《美利坚合众国文学史》中始现对通俗小说的研究[2],美国通俗小说的蓬勃发展正是美国通俗文化欣欣向荣的体现。学生对于通俗文化的了解,有助于自身理解和接受美国社会多种并存的文化形态,并且能够以多种视角来解读美国文化,使自己的知识面得到拓宽,知识结构更加完善。

二、美国通俗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的原则

(一)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要求所导入的文学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同时也将学生在今后从事的职业性质等因素考虑在内[3]。文学导入的目的是服务语言教学,在文学导入的过程中,教师可侧重将更具实用性的要素加以提炼,比如特定题材的文学作品涉及的特定词汇、英语阅读与写作技能、文学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等,这样一来,学生不会以为文学导入的重点就是单纯的文学欣赏,而是将文学与语言应用能力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课堂不仅不会抽象、空洞,反而会形成较好的良性循环效应。

(二)阶段性原则

阶段性原则实际上就是要求文学内容的导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学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3]。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学习者常是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由高中升入大学,由于之前忙于应试,对美国通俗文学知识的了解并不一定很深入,如果在文学导入这种教学方式之初,教师就选用比较难理解的、结合了美国社会特定历史时期特点的小说作为素材,就会造成学生的知难而退,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降低;相反,如果先以在学生们中间比较流行的美国影视剧的原著小说为基础,逐渐扩展到不同类型与题材的小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并增添课堂的活力。

(三)适合性原则

适合性原则,主要是指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适度,教学内容的适度要求考虑到该文学作品的代表性问题,教学方法的适度则要求正确处理好教师讲解与学生自学之间的关系[3]。以美国恐怖小说为例,它最早起源于英国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哥特式小说,而严格意义上始于19世纪末,早期主要采用简单的超自然恐怖模式,20世纪初,恐怖小说的发展进入“克苏鲁神话”时代,也属超自然恐怖的分支,在二战后,现实恐怖小说成为了其发展的主线,在当时众多作家的眼中,现实社会即是恐怖的根源,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现实恐怖小说流行的局面被社会恐怖小说打破[4]。在美国恐怖小说的发展过程中,小说家与作品的数量都不断呈上升趋势,教师应选择有代表性的素材进行导入,比如美国著名恐怖小说家爱伦·坡、安妮·赖斯、斯蒂芬·金的小说,这些作品不仅代表了经典,而且体现了不同时期的特点,因此可作为非常适合的教学内容。恐怖小说涵盖的知识和文化现象广泛而复杂,在有限的课堂讲解之外,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兴趣进行课外阅读,从而辅助课堂教学。

三、美国通俗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的策略

(一)专门讲解法

我国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按单元来划分,每个单元的主课文多节选自美国报纸杂志上的文章,不同单元反映不同的主题,教师可结合单元主题,在背景知识讲解或正文讲解的过程中,适当的导入相关的美国通俗小说。由于学生可能是第一次接触该小说,对其内容比较陌生,这种讲解还应以教师的专门讲解为主,讲解要点包括小说家的生平、写作特色、小说的创作背景、基本情节、主要人物、所表现主题等。讲解的形式以概括性的提炼为主,教师应注意课堂上的时间分配,文学的导入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是教材的补充与辅助,不应成为课堂的重点,通过教师的讲解,能起到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材中课文的内容,并能实现对其相关知识加以拓展的目的就足够了。

(二)比较研究法

在文学领域的研究中,研究者常采用比较研究法,即对两国文学的比较。在上面提到的专门讲解法的基础上,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一类型的美国通俗小说有了基本的了解,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比较中美两国的小说。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可安排学生以不同学习小组的形式,在课下展开调研,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形成小规模的调查报告,在课上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以PPT呈现的方式,由小组中的代表来讲解调研成果。比如,学生可将中美两国的侦探小说进行比较,二者虽然在创作手法、风格上各有差异,但却存在着很大的相似之处,主要在于侦探小说有着相对稳定的故事框架,都属于“寻找凶手”的情节模式,都包括至少六个具体步骤:侦探上场、描述犯罪情况、调查、破案、解释破案经过和结局[5]。学生在课下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在课上利用5-8分钟的时间来进行成果展示,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并培养了自身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三)影视欣赏法

在大学英语视听说的教学环节,学生可欣赏到大量的视频片段,改编自美国通俗小说的影视作品的片段便成为了这一环节教学很好的素材。比如,教师在有些课文的讲解中,会涉及到意象的运用,对文本的分析毕竟是有限的、相对枯燥的,而影视的欣赏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文本分析的不足。于2004年上映的电影《秘窗》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对带有象征色彩的意象的运用是该片最大的特色,增添了整个影片悬疑的色彩。电影中的主人公莫特是由好莱坞著名影星约翰尼·德普扮演的一位小说家,在婚姻与事业的双重危机下,他躲进林中小屋进行创作,分不清虚拟与现实,精神逐渐分裂,电影中的湖边小屋和汽车象征莫特所处的特定环境,电话、手表和凶器象征莫特的性格,帽子和镜子象征莫特精神分裂的过程,秘密的窗户和花园则是电影主题的象征。教师将英文原版的视频片段的欣赏与讲解相结合,并适当安排课堂讨论,使学生对意象这一文学和影视中常见的创作手法有了更加形象与直观的了解,通过视、听、说 与读、写的结合,使整个单元的学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美国通俗文学的导入是一种必要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弥补仅以英美经典文学名著进行导入造成的缺失,同时,也能够为创建更加完善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供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黄禄善.美国通俗小说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2] 黄禄善,刘培骧.英美通俗小说概述[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1997.

[3]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4] 刘英昕,李敏.斯蒂芬金小说中的恐怖元素分析[J].语文教学通讯,2015(3).

[5] 黄永林.中西通俗小说叙事:比较与阐释[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