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许家进
摘 要:佛教和基督教是公认的世界三大宗教中的两个,并分别是东西方主要宗教的代表,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巨大。佛教慈悲思想影响广泛,但其至高境界“舍身饲虎”由于各种原因,很难被普通人接受。基督教的“爱人如己”思想同样影响深远,但其至高境界“爱仇敌”同样让普通人很难接受。如果从各自的教义来源和现实意义分析,这两种理念不仅内涵深刻,在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缓和各国家、种族以及宗教间的紧张关系等方面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佛教 慈悲 舍身饲虎 基督教 爱人如己 爱仇敌
一、前言
佛教、基督教是公认的世界三大宗教中的两个,并分别是东西方主要宗教的代表。这两大宗教的教义和社会实践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巨大。佛教“慈悲”和基督教“爱人如己”理念不仅被各自的信徒信奉和实践,而且被众多非信教人士熟知和接受。但佛教“慈悲”和基督教“爱人如己”的至高境界分别是是“舍身饲虎”和“爱仇敌”,却很难得到普通人的理解、认可和共鸣,还有人对这两种理念口诛笔伐。下面,笔者拟分析普通民众不理解这两种理念的可能原因,并通过比较的方法探究佛教“舍身饲虎”与基督教“爱仇敌”理念的真正内涵与两种理念的现实意义。
二 、佛道之根本是“慈悲”,“慈悲”的至高境界是“舍身饲虎”
什么是慈悲呢?《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七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慈、悲是佛道之根本……”。佛教慈悲度世的典型代表是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在中国民间很受推崇。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一直被视为观世音菩萨应化的道场,一年四季都有众多的信奉者到访。①
(一)佛教慈悲被广泛接受的原因探析
崇拜观音菩萨者并非都是佛教信徒,但信奉观音却表明佛教的慈悲理念符合中国普通百姓的精神需求。在中国普通百姓的心目中,佛教中的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无所不能。每当在现实中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人们常把获得幸福的希望寄托在观音菩萨的保佑上。这是中国民间信奉观音的主因,也是普通百姓对佛教“慈悲”理念广泛接受的重要表现。
另外佛教宣扬“因果报应”,并指出因果报应有三种:“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受苦乐之报;生报,或前生作业今生报,或今生作业来生报;速报,眼前作业,目下受报”。②中国民间有这样的俗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实际上是佛教因果报应论的通俗说法,可见佛教的因果报应论在中国民间影响之深远。大多数百姓能用慈悲之心帮助有难的人和动物,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相信“因果报应”。
(二)普通民众不理解“舍身饲虎”的原因分析
佛经和敦煌壁画中都有摩诃萨青舍身饲虎的故事。③让普通人在没有损害到自己生命安全的情况下慈悲对待人和动物,比较容易做到。但要让他们甘愿牺牲生命去救助陌生人或动物,就很难有人做到了。人们之所以不理解佛教“舍身饲虎”的做法,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1)人类趋利避害的求生本能。(2)人比野兽高贵的观点。(3)人类牺牲自己救助野兽的行为毫无意义。因为人类是有情感的生物,得到救助会懂得感恩,而嗜血的野兽无情感可言,根本不懂感恩,相反得到救助的野兽恢复活力后可能会伤害更多的人。那么,人类牺牲自己去救助野兽的做法不但毫无意义,更有助纣为虐之嫌。
(三)佛教慈悲的至高境界是“舍身饲虎”的原因探析
首先,佛教对“舍身饲虎”概念中“虎”的理解却不像普通人只理解为野兽那么狭隘。“扫地尚惜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在佛教看来人和动物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所以,挽救濒临死亡的老虎与挽救人的生命对佛教徒来说并无多大区别。
其次,佛教有“五戒十善”的戒律,第一条就是“不杀生”。这条戒律实践中的首要表现就是“救生”。佛教本来就以解除众生痛苦、给予众生幸福为己任,那么出现佛教徒“舍身饲虎”的做法就不足为怪了。
第三,佛法“五戒十善”另一条重要的实践途径是“布施”。“舍身饲虎”中的“舍身”本意就是佛教徒牺牲自己的肉体,以表示佛法的大慈大悲的精神。《大智度论》卷十二亦将布施分为上中下三等,其中舍身属于上布施。④在宗教信仰的强大支撑下,佛教徒“舍身饲虎”等类似行为在佛教内部并不少见,……日本亦屡见不鲜,同时,伴随净土宗之流行,亦出现投身、入水往生之风。⑤“然凡夫自杀乃佛教所严加禁止,四分律卷二曾述及教唆自杀之比丘触犯戒律之事,”⑥也体现出佛教对其他生命的尊重和爱护。
第四,有时信仰的力量是可以胜过求生本能的。中国“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的古训和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名诗 《自由与爱情》都反映出信仰力量的强大。从精神信仰方面理解佛教“舍身饲虎”就很容易了。
另外,佛教徒“舍身饲虎”的目的重在帮助众生解除痛苦,并用慈悲的心怀去感化被救助的无明众生。有关菩萨舍身之意义,佛教解释为:“菩萨为求一切种智,及悲愍众生故舍身,同时亦令悭贪之众生起羞耻心。”(《大丈夫论》卷上“舍身命品”)
当然,如果用慈悲胸怀不能感化被自己救助的敌人,佛教徒并非一定要“舍身”而不讲原则和是非,必要时也会杀生止恶,如佛经中所言,“又诸菩萨于堕种种师子虎狼鬼魅王贼水火等畏诸有情类。皆能救护令离如是诸怖畏处。”(《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再如抗日战争时期佛教界有很多英勇救国的楷模如圆瑛大师、太虚大师、九世班禅等。
三、基督教的思想基础是“爱人如己”,“爱人如己”的至高境界是“爱仇敌”。
耶稣基督还告诫基督教徒:“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爱人如己”。(《新约·马太福音》,22:37)“基督教的爱有其原型,这就是上帝所表现出来的爱,所以它必须是自发的、自存的、非事先筹划的、无限的、无条件的。”⑦所以,爱是基督教的思想基础和第一戒律。
(一)基督教“爱人如己”理念被广泛接受的原因探析
首先,基督教的爱具有普世性。基督教的爱“并不分犹太人、希腊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新约·加拉太书》3:28)基督教“爱人如己”的普世性符合全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和平幸福生活的渴望,从而使基督教在向世界各地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
其次, 基督教爱人如己、宽以待人的教导和行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缓解社会矛盾和冲突,有利于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的统治,所以逐渐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支持。“公元313年发布的《米兰敕令》,从法律上第一次认可了基督教的存在……公元380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正式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基督教从此在西方世界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⑧
(二)普通民众不理解“爱仇敌”的心理分析
耶稣告诫门徒,“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新约·马太福音》,5:38)“如果你的仇人饿了,你要给他饭吃;渴了,应给他水喝,你不可为恶所胜,反应以善胜恶。”(《新约·罗马书》12:20)
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尊敬、相互帮助,大部分人能接受,但要“爱仇敌”,普通人可能无法接受。仇敌往往是给我们造成身体和心灵创伤的人,如果救助的是死不悔改的仇敌,等他恢复了活力,他可能会继续伤害救助人或其他人,那这种救助实际上是助涨了坏人的嚣张气焰。
(三)基督教“爱人如己”的至高境界是“爱仇敌”的原因分析
首先,在基督教看来,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类,那么所有人类都是上帝的子民,所以上帝的爱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平等的,因为上帝“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新约·马太福音》,5:44-46)换句话说,上帝对人类的爱是不分敌我的,因此,基督教徒必须遵从上帝的命令,要“完美地模仿上帝”,那么“上帝对敌人的爱其本身也是人爱敌人的理由。”⑨
其次,在基督教徒看来,仇敌或歹人也很可怜。因为歹人虽然作恶多端,伤害无辜,看起来横行霸道,不可一世,但实际上他们正在自我毁灭,自寻死路。因为他们违反了上帝的命令,是在与神为敌。歹人在人间作恶,上帝在上天是看在眼里的,“凡不向人施怜悯的,上天也不怜悯他”(《旧约·箴言》,19:17),“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新约·马太福音》,26:52)他们最终的命运必定是灭亡,所以说歹人更可怜。
第三,只要坏人还有一点良知没有泯灭,那他的内心就会因他所做过的罪恶而备受到良知的谴责,让他寝食难安,生不如死。那么,仇敌在害人的同时其实也害了自己,因为“祸患追赶罪人,恶人无人追赶也逃跑。”(《旧约·箴言》,13:21)
另外,为仇敌祈祷,求神保佑他们,并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因为要遵从上帝的“爱仇敌”的命令,也是在为仇敌的忏悔与改过自新创造机会。
四、两种理念的比较
(一)两种理念的相似之处:佛教“舍身饲虎”和基督教“爱仇敌”理念都反映出两大宗教对全人类的热爱。他们都强调感化的力量,都要求其信徒用宽广的胸怀救助深陷困境的人或生物,甚至是站在自己对立面的仇敌或坏人,最终让所有生命都能得到幸福快乐的结局。
(二)两种理念的差别:佛教“舍身饲虎”的行为是佛教徒在思想修为达到一定境界之后的一种自觉行为,重在强调精神修养的境界。而基督教“爱仇敌”的动力主要来自上帝的命令,基督教徒因为爱上帝而模仿上帝才会有“爱仇敌”的行动。另外,从字面意思考虑,佛教“舍身饲虎”的内涵比基督教“爱仇敌”涵盖更广:佛教慈悲的对象不仅包括人类,还包括自然界中有生命的生物,而基督教“爱仇敌”仅涉及人。“舍身饲虎”重在强调人类与自然界一切生物平等相处的和谐关系,希望人类与自然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基督教“爱仇敌”重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希望所有人类都生活在上帝爱的沐浴之下,永远和平相处。
五、两种理念的现实意义
(一)佛教慈悲和“舍身饲虎”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自私冷漠、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的现象也日益严重。佛教的慈悲精神教育人们用无私的爱心帮助他人、关爱弱者,帮助一些人克服自私狭隘、片面追求物欲的心理,培养健康向上、富有爱心的人格,进而帮助弘扬社会正气。
佛教慈悲、戒杀生、素食主义和“舍身饲虎”等理念在处理人类与自然界关系方面同样意义重大。人类对森林植被的乱砍滥伐、对野生动物的肆意捕杀致使许多珍稀动植物种类已经或濒临灭绝,同时导致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佛教的“慈悲”、“戒杀生”、“舍身饲虎”等理念能帮助人们化解心中的戾气、培养对动植物的爱心、增强环境与动物保护意识。
(二)基督教“爱人如己”和“爱仇敌”理念的现实意义
基督教“爱仇敌”理念在处理各国家、各民族、各宗教间的关系方面意义重大。基督教虽然坚持“一神论”,但由于其“爱人如己”的博爱精神,在全世界范围内信徒众多,其影响也在继续扩大。南京大屠杀时期,一群以美国传教士为主体的国际人士曾冒着生命危险、不遗余力地营救中国难民。他们的努力,为基督教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而他们国际救援的动机,不仅在于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热爱,还在于他们的“基督教仁爱观” ⑩。
耶稣基督之所以不断教导信徒不但要爱人如己,还要爱仇敌,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矛盾和仇视,从而真正实现人类的和平,希望所有人“在相互为敌之后变为兄弟姊妹。”11巴以冲突、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冲突这些血的事实证明,以暴制暴、以牙还牙不仅无法消灭仇恨,无法带来真正的和平,还会引起相互间更大的仇恨和矛盾冲突。所以,在局部战争频发、种族与宗教冲突不断的现实世界中,基督教“爱仇敌”的教导与行动对实现全人类的和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① http://baike.haosou.com/doc/4276492-4479633.html,2015.10.06.
② http://baike.haosou.com/doc/1548430-1636862.html,2015.10.06.
③ http://baike.haosou.com/doc/5007049-5231952.html,2015.10.06.
④⑤⑥ http://baike.haosou.com/doc/266290-281887.html,2015.10.06.
⑦[德]卡尔白舍客,基督宗教伦理学(第二卷)[M].静也,常宏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⑧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普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通用教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220)
⑨ (瑞士)汉斯·昆,论基督徒[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324.
⑩ 彭剑,汤蕾,为了世界和平—从基督教仁爱观分析南京大屠杀期间的“国际救援”动机[J],宗教学研究,2012.3.
11 (瑞士)汉斯·昆,论基督徒[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第334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