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清代女诗人徐自华慈母形象初探及其女儿安葬地点考证

时间:2024-05-04

魏鹏展

摘 要:清末西学东进,女性意识开始在中国社会越来越强烈。传统女性开始冲出闺房,走上革命,突破传统女性固有的角色定型。南社女诗人徐自华出生于大家庭,一方面接受了传统中国文化的熏陶,有传统妇人的一些特点,又有传统读书人高尚的志趣和品格;另一方面,当徐自华遇到秋瑾,秋瑾那不保守,不服从的倔强个性也影响了她性格的转变,把她带上革命之路。由于徐自华婚后不久就离开了家庭,因此她的作品中甚少提及她的家庭情况。现在学术界主要集中研究徐自华的作品及其女性意识,却忽略了她的家庭方面的研究。本文尝试探讨徐自华在突破家庭之锁的同时,她的慈母形象的具体呈现。此外,她的作品从没提及女儿的安葬之地,也没有同时期人的记述。本文尝试考证徐自华女儿的安葬地点。

关键词:秋瑾 徐自华  清末女诗人 南社女诗人 女性意识 女性解放 安葬

1906年,秋瑾与徐自华于南浔女学相遇,两人一见如故。①201秋瑾的革命思想深深影响了她。1907年,徐自华不顾家人反对,离开家庭,独自跟随秋瑾走上革命之路。②徐自华的诗文集中甚少写亲人,也没有提及她的家庭情况。她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离开家庭,进行她的革命工作及处理秋社的事务。在少数写子女的作品中,我们还是能够窥见她慈母的形象。如《悼亡》:

纔见遗孤上学初,君先朝露痛何如?断机愧乏二迁教,泣唤娇儿且读书。

──徐自华《悼亡》③80-81

这首诗作于1900年,即徐自华丈夫逝世那年①198。这首诗本是悼念丈夫逝世,但我们能从诗中看到她教育孩子的情况:“纔见遗孤上学初③80-81”写了孩子在丈夫逝世时刚上学;“断机愧乏二迁教,泣唤娇儿且读书③80-81。”写出徐自华把教育子女成材放在首位。这种记录子女读书的情况不只出现一次。又如以下这首诗:

稚子依依绕膝前,同留幻影悟尘缘。读书望汝能成志,我愧丸熊划荻贤。

──徐自华《秋暮偕馨儿游宜园合印小影归悬壁间夜灯相对感从中来爰题二绝志之》③84

这首诗作于1900年,也是丈夫逝世那年①198。诗中也记述了徐自华对子女读书成材的深切期望:“读书望汝能成志,我愧丸熊划荻贤③84。”不只是诗,连徐自华的词也有这个情况,如《满江红·雪夜课儿感从中来爰赋长调》:

大地茫茫,看白战、终宵未歇。帘卷处、彤云密布,朔风凛冽。世界三千都变玉,霜闺一色空疑月。唤娇儿、且读旧楹传,柔肠裂。熊丸课,期望切;三迁教,惭难及。叹凄凉身世,那堪重说。旧事已随流水去,新愁只付鹃啼血。剩寒宵百感上心头,乾坤窄。

──徐自华《满江红·雪夜课儿感从中来爰赋长调》③166

这阕词作于1903年③199,即徐自华丈夫死后三年。徐自华在丈夫死后要独力养育子女,感到自己身世很凄凉:“叹凄凉身世,那堪重说③166。”也感到很悲伤:“旧事已随流水去,新愁只付鹃啼血。剩寒宵百感上心头,乾坤窄③166。”而最伤心不过的是对自己教育子女读书成材,或到无信心:“熊丸课,期望切;三迁教,惭难及③166。”这样集中写子女读书的情况甚至出现在她女儿死后,为女儿而写的悼亡诗,如《哭蓉女》:

始见徐卿第二雏,当年梦鹤喜娇姝。神情清朗冰休比,风骨端凝雪恐输。剧痛连城先碎玉,已难合浦望还珠。一棺同卜湖山葬,不使他年小冢孤。  泪已流干眼已枯,梦回隔帐望模糊。犹疑伏案朝临帖,怕听邻家夜读书。

检点残篇和剩稿,尽烧绣服与华裾。画工煞费传神笔,眉目分明总不如。

──徐自华《哭蓉女》③121-122

徐自华的女儿蓉死于1907年,而这首诗也写于同年①203。诗中抒发了令徐自华最难受的是“怕听邻家夜读书③121-122”,因为徐自华与女儿相处的日子里发生最多的事情是陪伴及教导女读书,因此她一听到邻家孩子晚上读书的声音,就会令她想起自己女儿在家读书的情况。而最能突显徐自华慈母的形象是“一棺同卜湖山葬,不使他年小冢孤③121-122。”她连女儿死后也担心女儿孤独无依,希望将女儿安排葬于湖山,希望她有伴,而不会感到孤独。这是何等体贴细心的慈母思想。至于这个湖山是在哪里呢?在徐自华的诗文集中没有记述,但我们可以从以下数据推猜:

一九零七年……十二月四日(公历一九零八年一月七日),自华自杭州寄函吴芝瑛,书云:墓地已由自华购妥,地在西湖中心苏小小墓旁,请速派人来杭料理营造秋墓事。

──郭延礼《徐自华年谱简编》③203

1907年,秋瑾逝世①202,徐自华女儿也于同年逝世①203。徐自华依秋瑾的遗愿,把她葬于西湖,其后她女儿也病逝。徐自华往后的生平都集中处理秋社及举辩秋瑾的悼念活动,因此女儿葬于附近的地方是合理的。此外,徐自华的生旷也在西湖,这是女儿葬于西湖的又一助证:

生圹于民国四年做在孤山之麓,近复修理,早已舒齐。──徐自华《遗嘱》④

1937……7月,徐自华早于民国初年,购孤山之阴一方地为生圹,此时西湖列为禁葬区,虽致电林森争之,未许,因将姊氏改葬杭州市第一公墓。

──周永珍《徐蕴华年表》⑤

由秋瑾的下葬地点及徐自华的生旷地点推测,徐自华女儿“一棺同卜湖山葬,不使他年小冢孤③121-122。”的“湖山”最大可能是在西湖。连女儿下葬的地点也想得如此周到,慈母的形象十分鲜明。

为什么在徐自华的作品中只记述了教孩子读书的情况呢?我可以从她的教育背景及人生经历中看到:

自华五岁,既命从舅父读,督课甚严;又喜人吟咏,虽非素习,而颇解意义。自华儿时,每侍先大父、先府君学诗古文辞,唱酬之作,动盈卷帙,先妣辄闻而识之。及自华稍长,又令课小妹蕴华读,一灯摇青,午夜不息,先妣顾之,愉色有加,此诚平生最乐之境也。

──徐自华《先妣行述》③25

上文是徐自华母亲的传记。从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灯摇青,午夜不息,先妣顾之,愉色有加,此诚平生最乐之境也③25。”读书在徐自华看来是一件令人很喜悦的事,她自然希望女儿多读书。

徐自华反对“女子无才是德”的价值观也影响了她教育女儿的态度:

尝读《三百篇》,冠以《关雎》一什,其它若《葛覃》、《鸡鸣》诸篇,皆巾帼之言,女子之能诗,宜矣。若谓无才是德,斯亦未免太迂。

──徐自华《听竹楼诗稿自序》③1

从序文书,我们知道徐自华认为女人也应读书,甚至创作:“女子之能诗,宜矣③1。”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徐自华很重女儿读书,但为什么诗文中从未提及儿子的读书的事情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事件知道答案:

秋侠在浔溪宣传革命,引起寄尘翁大大不满,暑假前秋侠辞去,寄尘亦愤而离职。梅家不可留,遂归宁石门,潜与秋侠往还,进行革命。

──徐蕴华《记忏慧词人徐寄尘》⑥

由于徐自华的家翁不满秋瑾的革命活动,令秋瑾离开南浔女学,而徐自华也愤而离职,也同时离开了梅家,因此徐自华在其后的作品中已不再记述她的儿子,因为她已不再回梅家,也不再照顾儿子了。也因为她离开了梅家,她逝世后的丧事及整理诗稿的工作也由她妹妹徐蕴华处理。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徐自华虽然很早就离开了家庭,但从她少有写家人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一个非常注重子女成材的慈母形象,这种形象更具体地表现在她把自己的生圹之地和安葬女儿的地点都选择在西湖。一个不论子女生前死后都照顾得无微不至的慈母形象很具体鲜明地被呈现出来。

注释

① 郭延礼,辑校.徐自华诗文集·年谱[C].北京:中华书局,1990:201.

② 徐蕴华,记忏慧词人徐寄尘[A]//周永珍,编.徐蕴华、林寒碧诗文合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49.

③ 郭延礼,辑校.徐自华诗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90:80-81.

④ 郭延礼,辑校.徐自华诗文集·遗嘱[M].北京:中华书局,1990:221.

⑤ 周永珍,编.徐蕴华、林寒碧诗文合集·年表[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271.

⑥ 周永珍,编.徐蕴华、林寒碧诗文合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49.

参考文献

[1] 郭延礼,辑校.徐自华诗文集·年谱[C].北京:中华书局,1990:201.

[2] 刘玉来,编.秋瑾诗词注释·年谱[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3] 周永珍,编.徐蕴华、林寒碧诗文合集·年表[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4] 刘峰.王朝末期最后的风华——从徐氏姊妹窥南社女性写作姿态[J].文学研究,2010(4):108-110.

[5] 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M].上海:上海古籍,1980.

[6] 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2010.

[7] 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M].上海:上海古籍,1985.

[8] 苗丽,罗时进.论晚清语溪徐氏姊妹诗歌创作[J].苏州大学学报,2011(3):133.

[9] 柳无忌,殷安如,编.南社人物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0] 刘人锋.民国初期力主妇女参政的妇女刊物[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5):101.

[11] 陈寿.三国志·吴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2] 田桐.革命闲话[J].太平杂志,(台湾)第1卷第2号,1972.12.

[13]孙中山.孙中山选集·同盟会成立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8,80.

[14]曹埃布尔.武昌革命真史(十一)[J].春秋杂志,1984(646):14.

[15]杨天石,王学庄,编.南社史长编·南社开会纪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16]柳亚子.南社纪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7] 薛海燕.近代女生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8] 郑逸梅.南社丛谈[M].上海:上海人民,1981.

[19]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0] 韩磊.论徐自华诗歌创作的发展与变革[J].语文学刊,2009(5):8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