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宋 艳
(贵阳医学院)
明末是通俗长篇小说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上承明“四大奇书”,下启清中叶通俗长篇小说巅峰之作——《红楼梦》,晚明小说家在小说的继承和流变、创新和发展等方面所做的尝试,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禅真逸史》是明末小说创作和评论中心——“江浙文学团体”重要成员方汝浩的代表作品。全称《新镌出像批评通俗奇侠禅真逸史》,又名《残梁外史》、《妙相寺全传》等。根据卷首古杭爽阁主人《凡例》八条中所云 “旧本意晦词古,不入里耳”、“此书旧本出自内府,多方重购使得”等语可知,清溪道人方汝浩是在旧本的基础上编著增补而成。全书以八卦之名分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集,每集五回,共四十回。约以梁武帝大同十一年(545年,东魏孝静帝武定三年)至唐贞观十一年(637年),约一百年间各朝的兴衰史为小说的大背景,以主人公林时茂及其高徒杜伏威、薛举、张善相一生的事迹为主线,较广阔地反映了种种社会弊端和人情世态,饱含了作者 “喜”、“怒”、“哀”、“乐”、“憎”、“恶”、“赞”、“扬”等情感和期盼“明君贤相共创盛世太平”的政治理想。
《禅真逸史》的成书时间,目前没有一个定论,今主要有四种说法:
1.明末说,如孙楷第、路工等人。这一说法最为普遍,但是较为笼统。
2.天启朝说,具体那一年待定,如陈大康、马焯荣等人。①
3.天启后期说,兑玉在《〈禅真逸史〉校点后记》中说:“在不能确考其成书年代的情况下,从作品所流露的思想情绪验之时代的政治、社会生活,大体上应是天启后期的产物。”②
4.清初说,戴不凡在《小说见闻录》中说:“……凡例六又云:‘故其剞劂也,取利极精,染纸极洁,镌刻必倩高手’,③爽阁主人刻图像自负如此,惜未能目睹原本。我藏此书坊刻本,其原图轮廓尚约略可辨。但以此图与金古良之《无双谱》(按:无双谱为画谱,蒋瑞藻以之入《小说考证》,实误)对照,则令人哑然失笑。盖绣像九幅及反面之图案,全部系自《无双谱》中窃来。(谱中之羊叔子被易为梁武帝,岳鄂王被易为薛志义,陶渊明变成林澹然,班超则成杜伏威……)《无双谱》人像俱栩栩如生,为清初版画中杰构,经此本翻刻,鼻眼模糊,神态全失。第不知原刻是否窃自《无双谱》?若然,则明遗民金古良被爽阁主人窃刻书之时间,当为清初最为可能。《禅真逸史》产生之时代为清初,当无大误……”
以上四种说法对《禅真逸史》的成书时间均是一种大致的说法,多半是从现存的版本为晚明本或书中思想情感方面入手,得出为明末或天启朝的结论的,没有列出相应的文献资料作为支撑。而戴不凡先生的说法只是在其收藏的版本上而言的,从其表述中可得知并没有以其他版本为考证依据,故其结论是存在偏颇的。
对于《禅真逸史》的成书时间,据笔者考证,应在天启六年左右,原因如下:
1.《禅真逸史》书成于万历后期至崇祯二年,这一时间大范围是毫无疑问的。
书中非常明显有模拟明四大奇书和 《三遂平妖传》等的痕迹。而且书中记录了丰富的民歌小调,如第二十五回中用《挂枝儿》一曲辛辣地讽刺了两个公差“假公济私”、“横行霸道”、“敲诈勒索”、“见钱眼开”等丑恶嘴脸。据《万历野获编》中记载:“元人小令行于燕赵……嘉隆间乃兴 《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皇天》、《乾荷叶》、《粉红莲》、《铜城歌》、《银纽丝》之属,自两淮以至江南,渐与词曲相远,不过写淫媟情态,略具抑扬而已。比年以来又有《打枣杆》、《挂枝儿》二曲。其腔调约略相似,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颂,沁人心腑……”④《三遂平妖传》刊刻在万历二十几年,⑤而 《万历野获编》刊刻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故《禅真逸史》成书上限不会早于万历二十年,应在万历三十年左右。
《禅真逸史》十二回“都督巧计解僧头,守净狼心验枕故”中描写杜成治因私放林澹然,事发后一惊而死,左仆射谢举、右仆射牛进、大理寺卿黄相等商议抄没其家产,黄相说:“目今朝廷甚缺军饷,据圣意似欲抄没家财,以充国用,虑人议论,故发下旨来,令我等拟议复奏……”次日早朝,武帝下旨:“令枢密院选才能官二员,往武平郡查盘杜都督仓库钱粮,尽解来京充饷。”周乾、史文通搜刮完杜成治家产回京复命时,武帝下旨曰:“将此银两照册给赏边军。”这是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和后金开战后,边事紧急,军饷空虚甚大,明神宗万历皇帝“四处疯狂搜刮军饷”的真实写照。⑥加之书中多次出现“虏”字,此字是对边外少数民族的蔑称,在整个万历朝,和少数民族边事之急,莫过于万历四十六年和努尔哈赤辽东开战后。万历中前期虽然在边事上和少数民族也有过交火,但当时,明朝还占据较大优势,且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这可以用万历二十年(1618年)出任监军御史的梅国桢把“边事”划分为三个阶段作为证明。其划分如下:
从洪武至嘉靖为第一阶段,“虏无岁不犯,我无岁不备,各军虽有战首之劳,无克削之苦”;从隆庆至万历十八年为第二阶段,“和议既成,不修战守,各军虽有克削之苦,无操作之劳”;从万历十八年至二十年为第三阶段,“外实修和,内欲兼战,修和则仍不免以克削为媚虏之资,兼战则徒有操练无望首功”。⑦
虽然这期间发生了宁夏哱拜(博拜)叛乱,但终以明军大获全胜为结。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出兵伐明,连破抚顺、东州、清河等城,全辽震动,万历皇帝也深感“辽东覆军损将,虏势益张,边事十分危急”,⑧万历中晚期官场的腐化堕落、军队的不堪一击等弊端暴露无遗。在随后的“萨尔浒战役”、天启元年的“辽沈之战”、天启二年的“广宁之役”中,明军均惨败,在战争中,明军多位官员“降虏”,如李永芳、孙得功、黄进等,这些不忠不义之臣,引起了广大士人的共愤。如刊刻《禅真后史》的翠娱阁主人陆云龙及其弟陆人龙刊撰的时事小说《辽海丹忠录》中,用守节的高监军之口痛骂其“真狗彘不如”,⑨书中对后金和努尔哈赤诸如“胡”、“虏”、“鞑”、“奴酋”等蔑称随处可见。因此《禅真逸史》中的“虏”实指后金。如第十七回“古崤关啜守存孤,张老庄伏邪皈正”中写薛志义兵败于陈玉和樊武瑞,被擒自刎,作者作诗赞曰:“盗贼全其名,自刎黄泉下。堪嗟降虏人,遗臭千年骂”。陈、樊二人均是“中原正主梁武帝”的“得力干将”,并不是什么“夷虏”,书中从首到此,并没有任何有关夷虏、降虏的描述,凭空来笔,其讽世之意不言而明。书中还有多处“胡虏”、“滑虏”等描写,在此不一一赘述。
《禅真逸史》的续书《禅真后史》的刊刻时间,据卷前所存翠娱阁主人之序,末尾明确记载了时间为“崇祯己巳兰盆日”(1629年农历七月十五),翠娱阁主人即杭州书商陆云龙,近年对其生平事迹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对其刊刻《禅真后史》的时间目前学术界已成定论。
从上述论证中可得出结论,《禅真逸史》的成书时间最大范围可以明确定在万历四十六年到崇祯二年之间(1618年-1629年)。
2.从本书的序跋入手,诸允修的大致生平可以从正史、方志中明确考证,可进一步缩小《禅真逸史》成书时间的范围。
现存《禅真逸史》大多数版本中保留了《〈奇侠禅真逸史〉序》,末署名为“赐进士第、通奉大夫、云南布政使司左布政、司前奉敕整饬行都司提督五位学正、建昌兵粮道仁和诸允修题于静建堂”,其生平最能说明《禅真逸史》的成书时间。诸允修在万历年间到天启五年前的经历在正史上有较清晰的记载。
诸允修,字以安⑩、安所,余姚人,徙仁和(今属杭州),万历二十九年进士。曾任襄城知县,为工部主事,督理通惠河,保卫居民数万户。迁云南,“寇”迫郊外,民拥门号哭求入,以计纳之,所活数十万。(11)
从万历二十九年中进士至天启五年十月丙子任云南左布政使之间的经历如下:
(1)万历二十九年辛丑科(1601年)第三甲 124名进士。(12)
(2)万历三十年(1602 年)至三十四年(1608 年),任襄城县知县,(13)约4年。
(3)万历?至天启元年四月庚寅(1621年6月8日),福建布政使司右参政。(14)
(4)天启元年四月庚寅(1621年6月8日),升福建布政使司右参政诸允修为四川按察使,建昌兵备道。(15)任此职至天启三年甲申(1623年3月24日),约两年。
(5)天启三年甲申(1623年3月24日)升四川按察使诸允修为云南右布政使。(16)任此职至天启五年三月壬子(初四)(1625年4月10日),约两年。
(6)天启五年三月壬子 (初四)(1625年4月10日)升云南布政使司右布政使诸允修为贵州左布政使(17)任此职至天启五年十月丙子(初一)(1625年10月31日),约半年。
(7)天启五年十月丙子(初一)(1625年10月 31日)改新升贵州左布政使诸允修为云南左布政使。吏部复,从云南巡抚闵洪学之请也。(18)其任职时间大约是天启六年秋后(1626年),任职约一年。因为在天启六年秋后,任云南左布政使的是贵州人潘润民。潘润民(1572-1641年),字用霖,号郎陵,贵州贵阳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四十三年(1615年)出为广东都粮副使,摄布政使事,第二年擢升四川布政司参政,不久告归。天启四年(1624年)秋,诏起为河南参政分守河南道。旬月擢广东按擦使,升云南右布政使,两年后晋左布政使,兼备兵曲靖,后以病告归……(19)
(8)南京光禄卿诸允修墓在灵隐山。(20)
从上述资料看,诸允修任云南左布政使的时间是在天启五年农历十月初一至约天启六年秋。虽然,其为司前奉敕整饬行都司提督五位学正、建昌兵粮道具体时间尚不可考证,但这足以说明《禅真逸史》的刊刻时间是在天启五年十月初一(1625年10月31日)以后。
3.刻书业兴盛发达,市场需求大,流通快,这也是《禅真逸史》成书于天启六年左右的有力证据之一。
明晚期,随着印刷业的发达,统治者的钳制减少,小说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民间书坊兴盛,对小说需求量比较大。一部小说成书后不会像明中前期那样,要经过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刊刻问世。一旦成书,就可以马上刊刻,试举几则材料证明:
刻书之盛况,如《建阳县志》所载:“比屋皆鬻书籍。天下客商贩者如织,每月以一、六日集。”(21)又如胡应麟《少室山房丛笔》所描绘:“吴会、金陵,擅名文献,刻本至多,巨帖类书,咸荟萃焉。海内商贾所资,二方十七,闽中十三,燕、越弗与也。然自本方所梓外,他省至者绝寡,虽联楹丽栋,搜其奇秘,百部二三,盖书之所出,而非所聚也。 ”(22)
私家书坊之兴盛,如较有名气的就有常熟七星桥毛晋的“汲古阁”、钱塘洪楩的“清平山堂”、建宁熊龙峰的“忠正堂”、长洲冯梦龙的“墨憨斋”、乌程凌濛初的“桂芝馆”等。
对小说之急需,如征文广告的出现,崇祯四年(1631年)刊刻的《翠娱阁评选行笈必携》中:“钱塘后学陆云龙拜手启,一征玉堂告敕;一征经世奏议;一征大匠诗文;一征明公启札,一征明贤行实,一征宇内异闻。惠我者邮掷武林花市铮霄馆陆君翼家下。”崇祯六年(1633年)陆云龙在《皇明十六家小品》中又登了类似广告,且种类更加繁多。(23)
刊刻发行之快,如晚明的时事小说,往往在事件发生后数月就能出书面世。从爽阁主人凡例“爽阁主人素嗜奇,稍涉牙后辄弃去。清溪道人以此见示,读之如啖哀梨,自不能释,遂相与编次评订付梓”等语可知,此书是方汝浩和夏履先合作完成,因此,其成书和刊刻时间间隔是非常短的。
4.《禅真后史》是《禅真逸史》的续书,由方汝浩一人撰稿完成。《禅真后史》十卷六十回,体制颇巨,不可能在短短旬月之间便能完成,其书的刊刻时间约为崇祯二年兰盆日(1629年农历七月十五),因此《禅真逸史》成书于崇祯二年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从《禅真逸史》和其续书《禅真后史》序跋末的署名、书中的民歌小调等方面入手,找到了一些相关文献,考证出《禅真逸史》的成书时间在天启六年左右,这一观点当无大误,这为研究《禅真逸史》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和在整个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地位找到了一把有用的钥匙。
注释
① 陈大康.明代小说史[A]//马焯荣.马焯荣文选[M].长沙:岳麓书社,1991:546.
② 兑玉.禅真逸史校点后记[M].济南:齐鲁书社,1986.
③ “倩”:疑误,他本《禅真逸史》为“抡”.
④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五·时尚小令[M].北京:中华书局,1959:647.(以下版本同).
⑤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M].187.
⑥ 樊树志.晚明史(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763-764.(以下版本同)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九卷)[A]//明时期(上册)[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757.(以下版本同)
⑦ 樊树志.晚明史(上)[M].436.
⑧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实录(121)[A]//明神宗实录·卷五六八[M].万历四十六年四月丙辰,1966.(以下版本同)
⑨ (明)陆人龙.辽海丹忠录[M].辽宁:辽沈书社,1989:72.
⑩ (明)刘文征.滇志(卷十二)[A]//官师志·第七之三[M].古永继,校点.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404.
(11) 单锦珩.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421.
(12) 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580-2582.
(13) 襄城县史志编纂委员会.襄城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202.
(14) (清)徐景熹.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福州府志(中)[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45-58.
(15) 李国祥,杨昶.明实录类纂·福建台湾卷[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3:193.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实录(125)·熹宗实录(卷9)[M].1966.(以下版本同)
(16) 李国祥,杨昶,黎邦正,等.明实录类纂·四川史料卷[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3:440.
(17)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实录(129)·熹宗实录·卷52[A]//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1242.(以下版本同)
(18)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实录(130)·熹宗实录(卷59)[A]//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M].1245.
(19) 贵州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贵州明清作家论丛[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45.
(20) 《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702·吏部·地理类·杭州府志·卷三十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9.
(21)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轻工业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240.
(22)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丛笔·卷四·经籍会通四[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42.
(23)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A]//集部·总集类[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477.中国古代小说国际研讨会学术委员会.1993中国古代小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开明出版社,1996:316.
[1](明)清溪道人.禅真逸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明)清溪道人.禅真后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3](明)清溪道人.东度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4](明)清溪道人.禅真逸史[M].兑玉,校点.济南:齐鲁书社,1986.
[5]陈大康.明代小说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6](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
[7]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8]樊树志.晚明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