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杜健伟 唐海东
(上海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珈洛什先生》是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杰西·费福勒的作品,被玛丽劳德称为澳大利亚最著名的女作家的作品。小说描写了一位毁容的法国女性乔装打扮成男子,逃到澳洲企图寻找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然而事与愿违,在残酷的异域环境以及老板博格的压迫下,最终以死亡告终。小说除了人物的塑造精准细致外,文章中充斥的对哥特式空间的描绘、对恐怖神秘氛围的营造,也值得读者的关注。本文基于对哥特小说理论的了解,试分析《珈洛什先生》中体现的本土澳大利亚哥特式空间图景以及小说中哥特式女主人公“他者”形象的塑造。
哥特小说是以引进的形式进入澳大利亚的,但是它很快又适应了澳洲本土的风土人情,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澳大利亚哥特小说。由于澳洲哥特缺少英国哥特小说植根的土壤以及古老的欧洲“城堡文化”和历史风景(Ge1der,1998:379),因此在澳洲哥特小说中就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异质的哥特式空间,澳洲广袤的沙漠、浓密的丛林甚至繁华都市中狭窄阴湿的街道都为澳洲哥特提供了展现其魅力的地点环境,从而营造出一种“奇异的忧郁”(C1ark,1976)情调,传达出人物内心的焦虑、不安、彷徨的复杂心态。与英国哥特小说中的“幽闭症”相对应的,澳洲哥特中则体现的是“旷野恐怖症”,主公人跑到外部旷野空间下,感触的仍然是一种歇斯底里的恐怖感和忧郁感。
在《珈洛什先生》中,小说一开始就指出,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F1indes Lane街的Bogg公司大仓库里。而F1indes Lane是澳大利亚墨尔本中心商业区的一个狭窄街道,氛围黑暗。之后镜头聚焦于公司内部员工对珈洛什异质形象的好奇与猜疑。珈洛什是在公司走廊里等待面试,应聘Bogg公司职位的。而此时的窗外,炙热的北风肆略,狂卷着街上的被烘烤的垃圾和灰尘,这对于此时焦急而忐忑不安等待面试的珈洛什先生而言,无疑又增加了其焦虑、恐惧的心理。之后除俩人的谈话发生在屋内外,视线转移至屋外的牧场。珈洛什不忍老板的鞭打和歧视,愤然离去,逃往黑暗茂密的澳洲丛林中。在澳洲哥特小说中,旷野空间既是自由、解放的象征,又代表了压迫与抑制(龚静,2012:48)。小说中的牧场和丛林,对于珈洛什先生来说,一方面是其摆脱老板的威慑,寻求自身自由和解放的空间寄托;另一方面,牧场和丛林本身又代表了压迫与抑制,空荡的外部空间、黑暗的丛林环境传达出一种神秘、恐惧的力量,压迫与抑制着主人公的生存处境,也注定了珈洛什最后暴死荒野的悲惨结局。
哥特小说当中的哥特式他者形象包括多种,比如地理他者、种族他者、记忆他者等等。本篇文章重点从种族他者和记忆他者的角度分析《珈洛什先生》中体现的种族身份、女性作为弱势群体在父权制权威中扮演的双重身份。
一方面,作为法国裔外来者,异质环境下的种族身份,让她在澳洲寻找工作时多次受挫。小说一开始,作者描写珈洛什的容貌用了 “soft eyes,smooth 1ips,supp1e hands and even row of sma11 French teeth” 等,这里形容词软的、顺滑的、酥软的、整齐的等词都指出了珈洛什“先生”不同于他人的女性形体特征。之后,小说中指出法国政府没有抓住所有的反叛者,珈洛什先生就是其中一例。参加面试时,自己的紧张状态引起同事的怀疑,因她怕介绍信出问题,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而惴惴不安。经历了公司老板的猜忌怀疑以及无情的讽刺羞辱后,她跑到丛林里没有再出来,最后暴死荒野。珈洛什先生的悲惨命运其实也是殖民时期澳大利亚本土人所经历的创伤写照。澳大利亚在历史上曾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和流犯地,对待移民的态度也长期怀有敌意。他们想洗刷掉自己身上与生俱来的耻辱,缓解作为流民的悲痛和不堪。受这种背景的影响,他们对于到本土澳大利亚来求职的人也一直是怀疑的目光,文中珈洛什先生所遭遇的就是这样的待遇。老板像一条残酷的猎犬,用怀疑鄙视的眼光和言语命令她,而她则像是一条可怜的小哈巴狗,一直受到老猎犬的欺凌(Couvreur,2000:83)。无奈之下,选择了逃跑以对抗强大的父权制权威,挽救自己的女性的尊严。
另一方面,作为女性,尤其是毁了容的女性,当时是没有资格进入公司工作的,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是她选择女扮男装的其中一个原因。面试时,博格用他眯缝的小眼睛打量她,眼里射出精明怀疑的光,宽宽的食指尖敲着桌子,发型则丢弃了传统的中分形式,一副老谋深算的经理模样。与珈洛什的交流,也充满了蛮横与不屑,其强势行为与珈洛什的低声下气、呜咽、怯懦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竟丝毫不顾自己的身份,不满珈洛什的行为而鞭打她。从精神到行动上的一系列行为表征,都体现了男权社会下对女性的虐待和无视。然而,女性又不是逆来顺受的,天生具有反抗精神并以梦魇的形式悄然遣返。小说中,珈洛什先生对以博格为代表的男权社会做了如下的反抗。首先表现在她敢于换装的行为,决定去面试。其次,在与博格的交流中,近乎隐忍和失语的表达(华燕,2012:53)。 再次,死后对博格身心造成的巨大震撼。博格第一次找到暴死荒野的珈洛什,看到她那处女的乳房时,立刻感觉自己前额处,永久地印了一条滚烫的红色印记。之后,小说中提到,仿佛一夜之间,人们的本性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心胸狭窄的恶棍变成了心胸开阔的慈善家。小说结尾,马修·博格患肝病而死,并且死后留了一大笔的钱,捐给了在法国南部的一家医院,以作为建设和维修费用。我们无法认为这是珈洛什的报复行为。但博格在珈洛什死后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体现了珈洛什先生以梦魇的形式悄然遣返并造成了实际性的后果,体现了哥特式女主人公的反抗精神。
《珈洛什先生》作为澳洲哥特小说当中的其中一部中篇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呈现了澳洲哥特小说不同于传统英美哥特小说的特点。文中,独特的哥特式空间以及女主人公在异质环境下的哥特式他者形象的塑造,使得这部作品在澳洲哥特小说研究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
[1]Couvreur,J.Monsieur Ca1oche.In Mary Lord,The Penguin Best Austra1ian Short Stories,Austra1ia:Penguin Books Austra1ia Limited,2000.
[2]C1arke,M.Adam Lindsay Gordon.Queens1and:University of Queens1and Press,1976.
[3]Ge1der,K.Austra1ian Gothic.In David Punter,A New Compan ion to the Gothic.UK:B1ackwe11 Pub1ishing Ltd,1998.
[4]龚静.舶来与本土化:澳大利亚殖民主义时期哥特式小说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2012,31(3):45-48.
[5]华燕.女性地位的流变——澳洲故事中的女人们[J].芒种,2012(19):52-5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