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李元胜
关于《人生》的思考
李元胜
路遥的成名作《人生》,以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离开土地,又回到土地的故事构架,描写了同农村姑娘刘巧珍、都市女性黄亚萍的感情纠葛和矛盾。一般以为,这种矛盾体现的是城市化浪潮中艰难选择的悲剧,但是在微观的个人心理和宏观孕育的大环境分析上,其重要思想的普遍意义,还有着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地方,以及运用到现实实践的指导上,也是读者的迫切需要。
路遥 《人生》 人物分析 思想探讨
如果流下眼泪的,会有一颗暗合的心,要么就是一场戏剧的观众,随着帷幕的告终,留下的不过是沾湿衣襟的感动,不管怎样的惊涛骇浪、暴风雨后,到底还是风平浪静。
青春的岁月里,神气的冲动,不可避免地将久缚的爱情萌种从心牢里放出,原本是有理性这一层保护膜的,结果也许和人的出生一样。高加林读过几年书,有着知识分子自命不凡的高贵,巧珍的出现也许只是一个过客,在暗淡的光景里,不过是满足了他某种心理上的需要,如果把这当做爱情的基础,只能脆弱地埋下了危险的种子。高加林开始时自己的心里也是明白的,始终明白,他和巧珍之间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心灵上的交流——共同语言。当时的他勉强自己的理由是,他是农民的儿子,眼前的实际,他也要当农民了,尽管自己有千万个不愿意,在时代的现实面前,不得不低下奋斗的不服输的头颅,这也是不得不拿来进行自我欺骗、自我安慰、自我麻醉的理由,所以才“纡尊降贵”,走到田野里,满手的血污是在控诉自己心中的愤懑不平,干旱的季节,正逢一股甘霖浇灌饥渴的灵魂,最让他动心的不过是巧珍的不离不弃,没有选择的情况下,感动最容易揪心的痛,却看不出他的心思。
生活是不可预料的,今天的流落街头,谁晓得明天的你是否会飞黄腾达,跃上枝头,只要一有机会,加上一颗久有准备的心,机遇终会降临。做下属的,最大的聪明就是关键的事情不要领导说明,办妥所有事情。作为群体性的动物人类,关系的属性总是存在的,不论在什么地方,所以不管高加林的二叔有意没意,这是一次轮回的机遇。当新的力量来临时,旧的门户自然会被冲破,加林是一个积极向上、有抱负的年轻人,况且如果没有仰望和追求,人就不叫做人了,与植物没什么区别,不管有或者没有人性的私欲,有一句话说,两个人是要相互搀扶的,看得明白,巧珍带来的是一个服侍者的角色。当黎明的曙光初现,第一缕的光辉伴随着朝阳的脚步,为他敲响幸运之门的是黄亚萍,一直以来他们有共同的语言,对于迈出新步伐的高加林,和亚萍才是门当户对的天作之合,她带给他的才是他向往的生活,对方的父母都是显贵,南京那边省报记者的身份有着更加值得期待的前景。
上帝为你打开一扇窗的同时,会无情地为你关上一扇门。巧珍第一次跑到城里来探望时,加林的凝滞已说明了许多的问题,但巧珍还是想得那么天真。抉择的痛苦是不愿背上负心的名声,出于良心上的承诺,也不想看到别人的苦楚,需要面对的生活就这样地捉弄着他,让人啼笑皆非。他以为和黄亚萍在一起才会幸福,巧珍注定只能是他沿途风景中的一位过客。曲折起伏,天空的风雨无期,难以预料,谁晓得下一秒降临到自己头上的是泰山还是鸿毛?走下车站的那一刻,志得意满,满眼看到的是对不久的将来光辉灿烂的憧憬,但生活再一次欺骗了他。
对于黄亚萍到底爱或者不爱高加林,我是不敢肯定的,毕竟在现实面前,他们还是分开了。不知道为什么,比较而言,巧珍带给我的才是更多的悲悯与感动。如果他们是相爱的,或许可以这么说,相爱的人是不一定要走到一起的。在这里,巧珍的归宿,万分中或许有一丝其中的滋味。这一点,除了高加林的自矜,我想更多的还有他的虚荣心。许多人讲究门第,即使在今天这个标榜文明的时代,私欲在客观的现实面前是那样的滑稽,包括高加林在内,他也讲求,更多的是出于一种酸腐文人的骨气。这是时代的悲剧,一个人的价值实现离不开社会的客观环境支持,这是前提条件,可是对于高加林来说,这是幸抑或不幸确实很难说,因为他的性格是不健全的,当农民时想着老师的职位,占尽便宜当上县里的通讯员后又垂涎省报记者的身份。对于有志之士来说,会认为这是上进的表现,年轻人,就要敢闯敢干,有雄心斗志,有追求,才是可造之材,必成大器,然而从侧面看,不免暴露出人性的弱点——欲壑难平,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机遇的舞台,留给君子的是普照宇内的阳光,也会为树下客人提供阴凉。
知足者常乐,宽心者长寿。巧珍是不聪明的,你认识道只有高加林变成农民时,她才有机会和他在一起,没有看到有些鸟是困不住的,因为它的羽翼太光辉,这让人有些无奈,是她傻吗?不,是可爱,因此悲情。也许她的归宿是对的,纵然她和高加林走到了一起,也不一定会幸福。真正的幸福其实并不远,回过头来看,也许就在身边,潜藏在角落里静候许久,直道有一天你突然发现,原来就在那里,不论你经历了什么,最终还会给你带来安慰。和高加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拴,马栓勤劳善良,才是与巧珍相合的人。人应该按照自己的实际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他虽然不像加林那么激进,没那么讲求,甚至不懂得浪漫的享受,但不是不知上进,这是两回事,他顺应生活,正确地对待生活,享受生活的乐趣,实实在在,如果说这就是生活的本质,他抓住了,尽管或许是无意的。
德顺爷爷是一个启明星式的人物,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升起,黑夜里照亮一条路径,让迷失道路的人走出困境。虽然他只是一个光棍,却从不失一颗善良的心,他也有过爱情,真正的用过心,用一生去守住这片坚贞的赤诚。因为曾经走过,有着更多的人生沧桑的感悟,才会对过往后来懂得珍惜,才会对年轻人谆谆教诲。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拥有的感觉上不如已经失去的,因为曾经年轻稚嫩的心不懂得珍惜,高加林最后的那一声呼唤饱含深意。
爱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本性,人在虚弱时受到的温暖,需要用一生铭记,所以用情很深。而一开始的“社会”一隅的丑陋形象,造成了“愤恨”的心理,形成了不服现状的意志,萌芽了不屈不挠的努力,或许在高明楼下了他民办教师的岗位后渐渐培养了雏形。现实的压抑,自卑而脆弱的心理,让一颗觉而不醒的心变得对屈辱敏感。进行与人性的斗争,所以要坚强自己,站立起来进行报复性的反抗,力图挣脱这种压抑自己的束缚、捉弄人的命运——势力和环境的不平的待遇。加上知识分子的进取尊严,不得不显得近乎钻营的势利,却也不敢说这究竟是社会变革的原动力,还是悲壮的挣扎力。没有人生下来就是负心汉,甚至是冷血的人,没有激情地安于现状,或者说没有发光的人生,抑或是斗争意识的觉醒。有一种孤独不被外人所能理解,更没有让人理解的内心,通过冷血无情来最终实现自己一生的志愿,除了自己,谁还能理解?由于某种原因,奔跑再快的骐骥也会力不从心,英雄末路施无计,美人迟暮梳妆泪——当孔明在五丈原感慨恨不能再复讨贼的时候,谁曾经怆然流涕?
幸福的生活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命运注定有些人的脚步不能歇停,他们的心理或许最为脆弱,然而他们的头颅也最坚硬,不肯轻易屈服。试想,一生平凡、朦胧无知的人,怎会有自扰的命运?偏偏知识分子有了那一份觉醒,悟得还不通透,终于走了弯路。高加林是一个读书人,生活选中了他进行挣扎的努力,作为捉弄的游戏,还是毫无还手的表现,再小的鱼儿在太平洋里也可以激荡起属于自己的涟漪,尽管对于整片瀚海来说一切都不值一提。其中,社会的时势就是那无尽的海洋,而匆匆过客的我们不过是里面游荡过的一只小鱼,但只要自己乐在其中,真正参透人生的道理,自然别有天地。
这是一种选择的矛盾,在无形中,或许有这样的设置,天平的两端都没有选择的余地,却都要无可奈何地面对,意味着,在这种悲剧的美学中有一种深深的境遇挣扎的叹息。而传统的悲剧美学,让人常常忍不住同情失败的弱者,而这种人性的和结局的鲜明对比,更加增强了读者的直接感觉上的共鸣。殊不知,一切都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站在另一个角度,如果可以这样理解,高加林的悲剧在于迷失了自己,以为衣被锦绣,在荣华富贵的山海中攀爬滚打,为自己所谓的理想奋斗就是幸福、是一生的追求,还是闪耀金辉的光芒,事实上,也许他错了。欲壑难填,胸腔里装的是无尽的空虚,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在自己那个不大的心房里满满装载着的甜蜜与温馨。那个时候,一心扑朔迷离,回过头来,明白的那一刻,却已为时已晚,人生总是在表演着一场接着一场的戏剧,细心想,导演其实就是自己,可里面有多少喜剧?许多的人生会由无数的遗憾堆砌而成,不论其中的对与错,却不曾将那颗心安定,至于以后,谁也说不准,回首往事,但要无愧于心,在消逝的那一刻,做到一生无悔,轻轻地来,了无牵挂地离开……
从深层次来说,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作用息息相关,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胎动时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各种思想的交汇和激流,不说先富的人是否很好地带动了后富,在此过程中的利益分配,必然会让一部分人的利益有得有失,就是公平问题的处置。从中国当代经济发展史来看,改革开放以后,一部分人凭借着自身的或抓住了客观环境的特殊机遇,先发展了起来,而另一些人相对地却没有那么幸运,于是心中难免会生出抱怨的不满情绪,而这种加诸于身的力量,产生的反弹就是不服气的好胜心理,更加渴望自身的变化,以至于在利益选择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甚至是迷失自我而醉心于物质的追逐;而以高明楼为代表的一群人,则是直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人在文化知识的积累下,开始有了意识上的觉醒,懂得了争取和主动,但是在扭曲的极端观点的刺激下,会有一种病态的进取心理,又容易误入歧途,做出激烈的行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对效率与公平的处理,对人的终极价值的探索和人文关怀,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应,文学来源于现实,却又是对现实的一种艺术的再现。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就像一个人的人格特质虽然有遗传因素,但是社会大环境却扮演着胚胎孕育的角色,起着可能是终其一生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塑造作用。赫拉克里特斯认为,人并不缺乏普遍的理性,但是在实际的活动中,人们都按照自己的理性行事。或许我们缺乏一种换位式的反省思维。马克思主义不也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实事求是嘛?这也是一个民族思维成熟的体现。应该像小孩子对好人与坏人的区别那样,随着时间的沉淀,能不断有所改观。虽然管中窥豹,不得全貌,但是滴水穿石,也还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道理。一个时期的哲学是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最精华的部分,而文学则承担了对它的通俗演义。
“其实,幸福和物质生活没有必然的联系。幸福是一种纯精神的东西。19世纪文学中写了那么多上层社会的明争暗斗、爱情纠葛,表面上看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问题出在精神上。”只关心脚下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只仰望星空的人是没有出路的。上天给予每人一个头脑,为的是让他们独立思考,人生在世,不论起伏,要做的、追求的,到头来不过是同一个目的——回首往事无悔,让生命更有意义。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