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俄侨文学中的思乡主题

时间:2024-05-04

周晶

20世纪俄罗斯侨民文学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俄罗斯有五位作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其中有三位是侨民作家:蒲宁、索尔仁尼琴和布罗茨基。20世纪50年代开始,部分侨民作家作品开始被接纳与回归。自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由于戈尔巴乔夫推行改革与新思维,大量俄侨文学作品在苏联的刊物上发表。随着俄罗斯本土不断掀起关注俄罗斯侨民文学的热潮及其对本国侨民问题的重视,在华俄侨文学研究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注意。

从19世纪中期开始,中俄先后签订了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密约,许多俄国人开始涌入中国,特别是十月革命以后,大批难民和失利的白军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中国。从此,俄罗斯侨民迁居中国,在中国定居生活,同时也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学遗产。

尽管当时在华俄侨的文学创作由于地域隔绝、政治原因等被忽略,但这不能阻止它的蓬勃发展。他们在中国出版报纸、杂志,创办高等院校,成立了出版社和一些文学社团,其中最有名的是文学艺术小组“丘拉耶夫卡”。在中国长达五十余年的俄侨文学发展历程中涌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作家,如亚历山德拉·巴尔考、阿尔谢尼·涅斯梅洛夫、阿列克谢·阿恰伊尔、瓦列里·别列列申等。

异国他乡的生活,使大部分侨民作家对俄罗斯有一种深深的怀念之情,自然而然“思乡”就成为了他们进行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华俄侨也不例外。

女诗人亚历山德拉·彼特洛芙娜·巴尔考是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她是在十月革命前迁居到哈尔滨的。她成长于俄罗斯,尽管她远离故土,但思念祖国之心不变。从她的诗《回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夜令人陶醉,用谜和幻想,/这,是不是松花江?/雾霭之中,可不是别的江?/在向我流淌着银光?/那不间断的闪光里面,/不是别的岛屿的绿色浮现?/还是别撩拨我回忆吧!/涅瓦河听不见我们的呼唤……”尽管诗人思念中国,但诗人更思念的还是俄罗斯。

在华俄侨的第二代作家阿尔谢尼·涅斯梅洛夫在诗歌《日落时分》写道:“暮色辉耀着柔和的安谧。/灰色的柳丛。土丘,土丘上/点着篝火,底朝天的小船,/篝火上一壶水沸沸扬扬……/异国的美景:山河、草原啊,/我们永远离不开祖国,/不管你们怎样盘旋、闪耀,/我们总会想起祖国……”诗人在傍晚宁静的环境中思念祖国。

在华俄侨作家的第三代,基本上是十月革命前几年出生于俄国并在童年、少年时代来到哈尔滨的那一代人。尽管他们在俄罗斯只度过童年或是少年时代,但是他们也是思念祖国俄罗斯的。

女诗人莉迪亚·哈茵德洛娃是中国俄侨文学界的代表人物之一,她1910年出生,童年时就来到哈尔滨。在祖国俄罗斯度过的童年岁月给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因此,祖国的平常事物都会使她内心波动。诗人在《一把土》中写道:“月亮那张圆脸好暗淡,/黄色佛在角落里一副笑颜,/因为从我祖国来的人,/他带来一把土给我做纪念。/是善与恶斗争的纪念,/……/颤抖的手解不开包裹,/而黄色佛一张嘲笑我的脸。”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祖国何等的思念。

诗人瓦列里·别列列申是一位伟大的哈尔滨俄罗斯侨民诗人,他被公认为是20世纪下半叶最杰出的俄语诗人之一。他出生于1913年,1920年来到哈尔滨,7岁离开祖国,此后再也没有回去。尽管背井离乡没有给他沉重的流亡性体验,但“思乡”仍是别列列申创作中重要的一个主题。如他的诗歌《思乡》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我不能把心分成份儿,成片,/俄罗斯,俄罗斯,我金子般的祖国,/我博大的心爱宇宙一切国家,/然而,唯独对你的爱,超过对中国……/当深秋,10月初的日子里,/亲切、却又令人发愁的北风萧瑟,/当黄昏的晚霞燃得像篝火,/我往北方看得更久,且更多更多。”诗人无法忘却故乡俄罗斯,心中涌动的是对北方祖国的向往。

女诗人维克多里娅·扬科夫斯卡娅的 《在国界边上》也体现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祖国的眷恋:“妨碍我们的不是那条小河……/已经烧毁了一座座路标。/没有办法和那个国家交谈几句,/泪水已经浸透了欢笑……/思想在疼痛中凝结……/国界那边/在青烟缭绕的地平线不远的地方——/有座白色的子……/那是我的家……/生活何其残酷,/我只能永远不断地见它于梦乡……”清冷、凄凉的氛围再加上诗人内心的苦闷清晰地表达了去国怀乡的情感。

女诗人尼娜·扎瓦茨卡娅属于在华俄侨第四代作家,她生于中国,长于中国。尽管如此,她还是创作出饱含对俄罗斯思念之情的诗歌,如诗 歌 《心思》:“我反复思索着生活,/生活为什么委屈我?/我思念自己的祖国,/可是它我从未见过。/这里既没有穗醋栗,/也没有白桦——歌中词……/我不熟悉那片土地,/但可以为了它去死。”

流亡使得在华俄侨的人生经历了巨大的落差。在俄罗斯,他们生长在哺育他们的故土上,他们有亲朋好友陪伴,他们的生命价值在当时的俄罗斯也可以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接下来的流亡,使俄侨不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们从资本主义俄国一下跨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他们所经受的磨难以及这期间产生的失落感,不能不引发他们怀念祖国之幽情,同时这种精神上的苦闷也不得不使他们对故乡念念不忘,甚至于在别人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回“家”都成为了他们的奢望。

思乡是文学创作中的一个永恒主题,思乡情节更是俄侨文坛永不消逝的旋律,俄侨作家通过各种方式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俄侨作家历尽艰难来到了中国,来到哈尔滨,虽然哈尔滨的城市外观别具俄罗斯风格,使来到这里的侨民几乎没有陌生感,但他们内心依然对自己的故乡、自己的民族怀着眷恋情感。故乡是作家出生与成长的地方,充满着他们的欢乐与泪水,并且对故乡的感情往往与对父母、对兄弟姐妹、对朋友的感情交在一起,对故乡回忆不时浮现在脑海中,对故乡的思念浸入到灵魂当中,无法割舍,因此显得特别深厚。

[1]冯玉文,钱振纲.俄侨文学主题初探[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01).

[2]兰丽梅.浅论中国俄侨诗歌的创作主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3]李延龄.论哈尔滨俄罗斯侨民诗歌[J].俄罗斯文艺,1998(02).

[4]苗慧.中国俄罗斯侨民女诗人巴尔考[J].俄罗斯文艺报,2007(04).

[5]曲雪萍.论中国俄罗斯侨民女诗人及作品[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6]王亚民.哈尔滨的俄罗斯侨民文学——以阿恰伊尔和佩列列申为中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7]张岩,李延龄.论俄侨女诗人莉·哈茵德洛娃诗歌创作[J].俄罗斯文艺,2012(01).

[8]李萌.缺失的一环:在华俄国侨民文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