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课间十分钟”不可或缺,“学生被圈养”如何破解?

时间:2024-04-23

近日,“课间十分钟被约束”的相关话题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也引起众多家长、学生的共鸣。这并不是—个新鲜的话题。早在十余年前,就有媒体多次关注“寂静的课间十分钟”,呼吁“让孩子‘疯一会儿又何妨”。

几乎每个人都明白,“课间圈养”养不出健康快乐的孩子,却为何长久走不出这个“怪圈”?“寂静的十分钟”背后,学校都有哪些顾虑?怎样尽最大可能解决问题,把快乐的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

孩子的课间十分钟去哪了?

曾几何时,课间十分钟在操场尽情嬉戏玩耍是大家在孩童时代最深刻、最欢乐的记忆。

80后家长王女士表示,当年的校园教室连着操场,课间游戏五花八门,“我是在湖北农村上的小学,一出教室门就是操场,课间十分钟,除了上厕所,我们还会跳绳、跳皮筋、抓石子、触电(一种分队追逐的游戏)、猜东南西北等等。”在广州度过小学时光的一位70后家长则回忆,一到下课,自己和同学们喜欢跑到操场“抢占”乒乓球桌打球,还会进行单双杠、爬梯、踢足球、跳皮筋、踢毽子等运动。如果有的孩子不爱玩闹,便会在室内做手工、看课外书。

但如此畅快的课间生活,现在却似乎在不少孩子的生活中消失了。

近日,山西一名老师发布视频吐槽“课间圈养”现象越发严重,“七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空荡荡。”这一现象迅速引发了各地众多家长的共鸣和关注。有学生称,他们平时上课时间很紧张,课间时间也被用来进行额外的学习活动,导致他们很少有机会走出教室,在教室甚至会坐得尾椎骨疼。甚至有家长表示,孩子下课来不及上厕所,便干脆不喝水,以至于得了尿道炎。

“课间圈养”似乎成为了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此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08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普遍,且在小学中最为突出。

如此情景,不由得让人发问:孩子们的课间十分钟去哪了?本该是孩子放松身心的课间十分钟,为何“隐身”了?

有老师表示:“哪怕是小学学习压力也挺大的。课间十分钟,如果遇到上一堂课的老师稍微拖堂几分钟,下一堂课又要求提前三分钟到教室静静心,真正能让孩子们走出教室玩耍的时间可能只有五六分钟。”

拖堂、必须提前进教室静心是一方面因素,更多的还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有家长表示,孩子所在的小学扩招后,由于校内人数增多、校园面积有限,老师便限制学生课间跑跳,担心发生磕碰。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有媒体报道,某地法院近年来审理的29起校园人身伤害类案件中,91%发生在课间或放学期间,86%发生在操场和教室。从判决结果看,学校被判承担30%以上责任的占比50%,原因是“学校教育、管理不到位,安全隐患未排除和未能及时救助”。如此说来,孩子一出事,学校就可能吃官司。

为避免这一情况,有的学校干脆一刀切,禁止孩子课间玩耍。一到下课铃响,就严阵以待,有的学校甚至安排班主任“盯班”,不能空岗。还有学校在教室里安装摄像头,随时盯紧孩子的一举一动,“现在都是安全第一。”

但一旦把孩子“圈”在教室里,课间十分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玩闹是孩子的天性,是他们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方式。”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副教授田宏杰认为,校园生活的适度留白非常重要,在“换换脑子”的背后,课间十分钟还有着别样的教育价值:“看似短短十分钟,却可以在与伙伴的谈天说地中了解世界、社会和他人,激发起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可以在小伙伴三五成群的讨论交流中形成对事件是非曲直的判断,建构起社会规则意识;可以在与小伙伴游戏中,感受到默契、联结、友爱等积极情感,或难过、尴尬、失望、愤怒等消极情感,提高情商和社会交往能力。这些都是单纯的知识学习无法实现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也表示,课间十分钟休息对学生身体发育、成长发展有诸多好处,不但可以缓解视力疲劳,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还可以防止大脑缺氧,减少久坐,防止肥胖。反过来,课间十分钟不让学生活动,会导致学习效率下降,严重的还会造成心理问题。有调查显示,青少年心理咨询门诊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注意力难以集中、拒学厌学、人际冲突频率变高等”。

另外,就法律层面而言,这一行为是不合规的。2021年4月19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由教育部颁布、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也明确规定:“不得對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如何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

近日,针对“课间十分钟被约束”这一问题,教育部有关负责同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教育部将进一步督促地方和学校严格落实国家有关规定,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决纠正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而简单限制学生必要的课间休息和活动的做法;将指导地方和学校科学实施管理和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室外场所设施排查和人员值守,加强学生安全常识教育,把安全事故风险降到最低,让孩子们快乐放心活动。同时,将要求学校密切家校社协作,争取家长理解和社会支持,共同努力保障学生课间正常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未来,想要真正将学生从“课间圈养”中解放出来,还需要更加具体的观念和措施。学校要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家长也需多一分理解与包容。给孩子一个安全、科学、快乐的课间十分钟,需要家校携手,集思广益、精心设计。

首先,在校园安全方面,有法院在审理校园人身伤害案件时提醒,学校要注意防范风险,制定并落实校园安全管理制度,排除校园安全隐患,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在伤害事件发生后,校医要及时到场,进行积极救治,如需就医,学校应予以积极协助,同时也应注意搜集证据、调查事情的经过。此外,还可以为孩子购买保险产品。谁也不愿意看到孩子出事,但是一旦出事,怎么办?要有“兜底”设计,建立社会化的安全风险分担机制。

在班级层面,有学校教师探索出制定班级公约的模式,广州一公办小学教师张主任介绍,近日在班会课上,各班教师和同学交流了这个话题,大家敞开心扉、各抒己见。“我们首先围绕课间十分钟怎么做会更好、更安全的话题让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派出代表进行汇报,把引起大家共鸣的方法写在卡纸上形成班级的课间十分钟公约。由于公约内容是孩子们自己讨论出来的,他们更愿意去遵守。”张主任说。

除此之外,该校还安排学生以及老师组成“安全监督员”小组,在课间关注同学们的安全问题,维护课间秩序。当发现有的同学奔跑速度过快、打闹过于激烈存在安全隐患,或者玩耍中不小心摔倒、磕碰时,安全员能第一时间在场提醒或提供帮助,这样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参与到校园安全的建设中来,树立安全意识。

同时,家长的理解支持也能减少学校压力、打消学校的担忧。在社交平台上,有家长发言表示:“小孩子磕磕碰碰很正常,只要不是被别的同学故意欺负,也不是重大伤害,都能接受。”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圈养”养不出身心健康的孩子。让孩子去跑、去跳,即便会有磕磕碰碰,对孩子而言,都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经历。想要将“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需要学校、老师和家长们因地制宜,共同努力,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快乐有趣的童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