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等候·母亲·弥勒

时间:2024-05-04

刘玲

半个世纪的等候

秋风带着她凉爽而收获的气息悄然而至,所过之处片片落叶翻飞起舞。远处的山林经过初霜的洗礼,或黄或绿,呈现出秋天特有的迷人景致。田野里,农民们抓住这阳光灿烂的日子忙着收割,一派丰收景象。稻谷在掼槽里翻飞起舞、稻草码成堆排列在稻田、农民们边劳作边唱着开心的歌。

再过两个星期就是中秋节了,姨奶奶像往常一样把花生、瓜子晾晒在院子里,然后坐在堂屋门口的厦子上晒着太阳。她一手托着下巴、一手扶着拐杖,双眼望着远方,像是在发呆、又像是若有所思。阳光照在她慈祥的脸上,额头的皱纹似乎又加深了一道。

50年了,18250天,这是多么漫长的一个数字!姨奶奶已经有50个春秋没有见到她的儿子了。50年让一个黑发人变成了白发人,让一个花样少年变成一个满脸皱纹的老者。她一定是又再想念她的儿子了。是生、是死、是病、是健康、是幸福、还是痛苦?一点音信都没有,50年来表大爹如石沉大海消失在人间再也没有任何消息。这是姨奶奶心头的一块疤,一想到这件事,她就食不香、睡不眠,为这事她不知流了多少泪、白了多少发,眼睛也视力模糊了。每逢春节家里舂粑粑,姨奶奶总会念叨“绕生在就好了,他最爱吃家里自己舂的米粑粑!”甚至有几次在村里见到身形相貌与表大爹相仿的,姨奶奶一边叫着名字一边着急地追上前去,等仔细看清楚,又很失望地摇头而归。

哎!姨奶奶叹了口气,看看天色不早了,下到院子里把晾晒的东西又收了起来。刚转身坐下,只听大门吱的一声响,随即被推开了一扇门。紧接着走进来一个大约60多岁的男子,长得瘦瘦高高的,但十分精神,下身穿一条蓝色西裤、上身穿一件白色西装。姨奶奶朝大门那看了一眼,立马惊喜地喊道“绕生”。“妈——”进门的男子也认出了坐在厦子上的姨奶奶,几个箭步飞奔过去,搂住了姨奶奶,母子俩抱在一起痛哭起来。可这流出的泪水不再是昨日的泪水,多么惊喜啊、多么高兴啊、多么温暖啊、多么幸福啊!50年未见,眼睛又不好,姨奶奶一眼就认出儿子,至今我都不敢相信,难道这就是母子连心?

“儿啊,这么多年你去哪了,怎么连个信都不给家里?”姨奶奶责问到。“妈,是儿的错,这么多年我对不起你、对不起家里的人啊!”表大爹自责地说道,思绪像开了闸的河水绵延不绝、一泄千里。表大爹那年13岁,还是一个懵懂少年,那年的秋天国民党兵路过当地,当晚就在李家村安营驻扎。不知什么原因,他被小号兵号角吹响时那神奇的力量吸引了,战场上鼓舞士气、冲锋陷阵可少不了这玩艺。于是他萌生了当兵的念头,可是他又担心他年龄太小,家里的人不让去。第二天早上他起得早早的,天都不亮就爬起来,跑到村口去等部队,就这样他混进了国民党军,跟着部队走了。部队先是去了昆明,在昆明有一个军官没有子女,看他长得机灵可爱,想收他当儿子,买了很多好吃的给他,还答应每月给他一块大洋,但是被他拒绝了。就这样他跟着部队东奔西跑,如愿以偿地当上了他的小号兵,负责吹号、做饭的工作。刚开始的几年,由于到处奔跑,战乱动荡,没有办法给家里寄信。三年过后,国民党兵败,大批将士、物资被运送到台湾。16岁的表大爹也跟着部队来到了上海,在上海码头他看见每天大量的物资一挑一挑被装上大轮船,码头一派繁忙的运送景象。16岁的表大爹不知道台湾究竟是什么地方,只是充满了好奇和神秘,这个不懂事的少年想跟部队一起去,可他年龄太小,部队不带他去。他每天在码头附近转啊转,突然心生一计。一天他找来一个渔民,让渔民想办法把他带到大轮船附近,渔民不干。最后他忍痛割爱,把这几年当兵攒下的钱全都给了那个渔民,渔民同意了。那个渔民用小船带着他,把小船划到离轮船最近的地方,然后帮他顺着轮船的船舷爬上去。一次、兩次都滑下来了,第三次他竟然顺着船舷爬上去了,爬上船后,他赶紧跑到船舱的最下层躲起来。等被发现的时候,船已经驶出码头,想让他回去也回不了,于是他又第二次混在部队来到了台湾。

可没想到去了台湾,就差点一辈子再也见不到亲娘、再也回不了家乡。每天看完太阳看月亮,看完月亮看太阳,只能望着无边无际的海水发呆。后来表大爹打听到大陆搞改革开放了,允许台湾的亲人回家探亲了,他的一些福建的战友也回到家乡找到了亲人,才赶快办好手续买了机票直奔家里。那一晚,娘儿俩是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姨奶奶一开始对表大爹充满了责怪和埋怨,但能在有生之年见到儿子更多的是满心欢喜,她觉得很知足、很圆满了。顷刻间,那走路一崴一崴的小拐脚似乎是解放了,走起路来刚劲有力、那布满皱纹的额头在幸福的笑容中舒展了、那双经常哭泣的眼睛似乎又恢复了年轻时的神采。

那个中秋节,姨奶奶家是最热闹、最幸福的中秋节。全家四代同堂30几口人,表大爹的两个姐姐、一个哥哥以及他们的男人、媳妇、儿女、孙子孙女都聚到了一起。姨奶奶还亲手为分别50年后再相聚的儿子擀面汤,那是表大爹小时候最喜欢吃的东西。台湾的月饼、泸西的月饼,花生、瓜子、核桃、板栗,吃的什么东西似乎都比往年更好吃、更香甜。孩子们围着表大爹问着台湾的世界,什么都新奇、什么都美妙,特别是表大爹拿来的那些漂亮的衣服、好玩的玩具,他们还是第一次见过。表大爹与孩子们聊了一阵,最后谆谆教诲地说道:“孩子们,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你们不能像老爹当年那样任性啊!现在时代好了,和平安康,要好好读书,做个对社会有用之人……”

屋内瓜果飘香、欢声笑语,屋外月亮与星星对语,畅诉着半个世纪的等候、一家人的分离与团聚。海峡不再遥远,不再是“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那年之后,表大爹每年都要从台湾回家乡一次,每次都要住上一两个月。台湾的表大妈每次也跟着一起来,每次来了以后都不愿意走,还是觉得家乡的气候好,冬不冷、夏不热,住长了病都好了。表大爹的儿子也在上海开了一家服装厂,把台湾现代化的加工设备、新颖的设计带过来,新潮设计、流水线生产,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为了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表大爹的两个侄女央求表大爹帮她们也安排到表哥的工厂去打工。小红和翠萍第一次坐上飞机离开家乡,带着对大城市的无限憧憬去到了上海。在上海,小红和翠萍脚步匆匆追赶着大城市的节奏,虽然辛苦,但每次来信都跟家里人说一切安好勿念。

是啊。每一个人年轻的时候都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出去之后才发现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离家越远思乡越切。所以无论走多远,都会回来,因为那里有父母及家人的等待,那里是他或她的胞衣之地。

母亲的推车

夏天的雨说来就来,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转眼就乌云密布,不一会儿功夫铜钱般大的雨点就劈头盖脸打来。树枝上、草皮上、墙壁上,暴雨冲刷着万物,恣意而快乐。而此时的人们行色匆匆、仓皇而逃。骑自行车、摩托车的加快速度赶着往家奔,走路的人随手拿点东西遮在头上,四处寻找附近的躲雨之处。每每此时,我记忆的闸门总会一泄而开,画面里都是母亲在晒场上忙着收木料、拉木料,所有的构图都是母亲和推车。

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们家是靠继父做手工艺维持生活。继父从爷爷那传承了做木工的手艺,爷爷年轻的时候专门帮人家盖房子,打衣柜、碗柜、供桌自然不在话下。可那时的条件,靠手艺维持生活仍是十分艰辛。打家具需要大量的木材,从山里买来木材后还得送到改料厂加工。继父年轻时身体受过伤,在改料厂把一棵棵树改成一片片规格不一的木材后,母亲就得用小推车一车一车拉到晒场去晒,晒好后再一块又一块搬回家码好自然风干。每到周末我就抽出时间帮母亲去拉木料。母亲在前面拉着,我在后面推着,高高堆起的木材常常遮住我的眼睛,我甚至看不到母亲的背影。拉到陡坡处,我感到车子不会动,甚至要往下退,我吓得直叫,这时母亲说,“没事,加一把劲就上来了,不能松劲。”我咬咬牙、使出全身力气,母女齐心终于过了陡坡。

来到晒场,我才发现母亲的头发全是湿的,汗水把头发早已结成一撮一撮的。可没来得及喝口水休息下,母亲又忙着把满车的木料搬下来晾晒。我心疼地说“妈,要不休息下。”“你休息,妈妈先搬着,才第一车哪,今天最少都要拉十车哪。”火辣辣的太阳晒得身上的皮肤刺痛,直感觉无处钻躲。我咒骂着毒辣的太阳,可母亲却说这是晒木料的好日子,太阳出得好、木料晒得干,以后打出的家具才不容易开裂、变形。

是啊!那才是第一车,我拉了三车就累得脚瘫手软躲回家里休息。母亲硬是一个人从改料厂把所有木材全部拉到晒场去晒,一车又一车的拉、一块又一块地搬,我真不敢相信母亲一个女人能干得下来。那时我才理解了母亲平时所说的,“汗珠子落在地上摔成八瓣”是什么意思。而那个周末还是老天照顾,艳阳高照直至落山。有的时候,天公不作美,上午还是晴空万里,下午就电闪雷鸣。忙得一家人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拼命地收、拼命地搬,拉着小车恨不得能飞起来,宁可自己被雨淋不愿木材被雨打。雨下起来了,母亲就不让我们小孩搬,可她还在风雨中拉着那载满木料的推车,等搬完回到家,汗水雨水湿透衣背,一屁股坐下就半天爬不起来。看着母亲湿透的衣服,劳累的身体,我的眼眶湿润了,劝导母亲不必那么辛苦,我们节约一点就行。母亲歇了口气,语重心长地说道:“小时候家里穷,兄弟姐妹又多,小学还没毕业,你外公外婆就不让读书了,只留下你舅舅一个人读。我那时最爱读书,学习又好,可有什么办法,只能含着眼泪回家帮大人碾磨推面了。所以不管现在我怎么辛苦,我都希望你能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做个有文化的人。即便是卖房贷款我都会供你读书,只要你读得进书。”我站在堂屋望着院子里顺瓦沟垂落而下的雨帘,心里泛起阵阵的酸楚,雨水打在厦子的石沿边噼里啪啦,水花四溅如无数颗弹珠敲打在我的心坎,痛痛的、酸酸的,我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啊!

长时间的过度劳累,积劳成疾,母亲病倒了。一天早晨起床后,母亲的腰钻心的痛,直接动弹不得,床也下不了,弟弟还小,围在床边哇哇直哭。几番寻医问药无果,母亲急得心急火燎,这一家人的吃喝拉撒怎么办,关键是不能耽搁了孩子上学。后来听说打银针有效,找了一个乡村医生到家里来,果然打了几次后,母亲慢慢的可以下床行走了。母亲是个闲不住的人,才一好点又忙着盘运木料去晒、烧火做饭、给家具上漆……我感觉母亲没有不会做的事,简直就是百变女金刚。母亲这一忙就是日夜交替,迎来日出送走月亮,母亲这一忙就是一辈子,冬寒夏酷风雨无阻,正如云南民歌所唱的“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那辆两轮推车也伴随母亲迎来了春、送走了夏、走过了秋、熬过了冬,车帮拉坏了又修修补补,直用到我大学毕业。可母亲的病一直没有得到彻底治疗,加上劳累越拖越重,走路每走一小段都要坐下歇个稍才能继续,可她一直忍受着,一忍就是10多年,直到我工作以后才到医院手术治疗,连做手术的医生都说,她这病拖得太长了,突出的腰椎把坐骨神经都压扁了,严重变形,即便手术后都需要很长时间恢复。

如今,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即便在农村都很少见到推车的影子了,拖拉机、三轮摩托车等等电动交通工具已经替代了人力。可那时母亲就是用推车,用“汗珠子落在地上摔成八瓣”一步步、一车车推出了我的大学、推出了弟弟的军旅生活、推出了全家人的衣食生活,也推彎了腰、推弯了背、推得两鬓霜白一身是病,但却乐此不彼、无怨无悔。因为过度劳累,63岁母亲一病不起,离开了辛劳的人世。

我爱你,弥勒

“ 一湖一泉一美景,一城一佛一奇缘。一文一武一芳名,一寺一坊一月圆”,这就是弥勒。走过的山水千万座,心里最挂念的还是峨山甸水;吃过的米线千百碗,最喜欢的还是那碗卤鸡米线;听过的曲无数种,最醉心的还是那曲阿细跳月。

弥勒,是我的第二故乡,但对她的爱与日俱增。第一次来弥勒,还是在我读初中时。那时表姐在烟厂工作,每到假期我都会来弥勒找她。当时的弥勒城很小,最繁华的地方就是喷泉街心花园,附近有百货大楼、电影院。自行车轻缓地穿梭在林荫小道,偶尔几声叮当的铃响打破寂静的时光,街头路旁相遇的人道着安、叙着旧。

喷泉转过去是西山路,那里总会有山里人挑柴和鸡蛋来卖。身着民族服装的彝族妇女躲在柴堆后,每当有人来买才羞涩地站出来,大眼睛扑闪扑闪地闪动着,嘴里用生涩的汉话说着价。西山路一到底就是烟厂了,那时才刚建厂不久,规模很小。职工都是5、6个人挤在一间集体宿舍,宿舍外边就是包谷地。因为刚建厂几乎都是年轻人,从宿舍到车间、从车间到包谷地,到处飘荡的是欢歌笑语、是咱们工人有力量的干劲。表姐的同事中还有一个与影视剧有关的人物,她就是阿惠的女儿原子,那时身边有一个日本人,大家都觉得好神秘啊!其实这个一半日本血统、一半中国血统的女孩,与大家在集体宿舍楼欢快地做着饭、洗着衣,并无不同。

一个周末,我和表姐一起骑单车去乡下做客。一进竹园坝,蔗糖的香甜就弥漫在田野。甘蔗林里,金箍棒直立、长叶飞舞,奏着嘹亮的琴音。竹园坝子的千亩荷塘,在夏季带来清丽的美,荷花仙子足踏绿盘亭亭玉立,傲然挺拔于绿叶簇拥之中,一分素雅、一分清淡、一分圣洁,一分静美。穿过蜿蜒坑洼的乡间小路,我们在叫一碗水的村子吃上喷香可口的农家晚餐。

那是三十年前我认识的弥勒,只留下了弥勒人热情好客、土地肥沃的印象,记住了红糖、红烟这个城市的特产。或许是恋上了这个城,大学毕业后我选择了来弥勒工作。一路走来我感受着这个城市发展的每一天、每一步,见证了小城述写的一个个精彩故事。发展旅游业,打开小城与外界交流发展的大门。自1999年修建锦屏山风景区以来,一个接一个的旅游项目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让这方山水更加绚丽多姿、风情万种。拾级1999级台阶,高19.99米的弥勒大佛就坐落在锦屏山之巅,这尊世界上最高的弥勒坐佛,成为了无数人来弥勒的心愿之一。据佛经记载,弥勒是未来佛,他的塑像通常就塑于佛教寺院中的第一殿——天王殿,弥勒佛因此成为善男信女来寺院最先叩拜的第一尊佛。人们对弥勒的膜拜,自然寄托着对未来期待向往的美好心愿。“来弥勒拜弥勒”似乎更虔诚更灵验。

问道锦屏山,养生温泉水,梦幻东风韵,万花太平湖。红河水乡歌咏云下江南的多情,湖泉生态园构筑诗意栖息的家园。如今的弥勒处处是美、步步皆景。明朝军事家、文学家刘伯温曾说:“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而今的弥勒已是高原出水乡,不是江南胜似江南了。一个小小的弥勒城,方圆不到十平方公里范围内三个水库相拥、两个湖面镶嵌,宛如五颗珍珠散落在玉盘中。两湾湖水相伴的弥勒,让弥勒人每天的生活为湖而起、为湖而息。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在湖面、当鸟儿拍打着翅膀、当绿叶舒展开叶片时,人们已经在湖边迎接一天当中最美好的时光。呼吸着一天中最清新的空气,绕着湖水或散步、或垂钓、或骑行,倾听着鸟儿婉转的唱音,弥勒人幸福的一天已经开始。而当夕阳西沉、夜幕降临之时,湖泉生态园仍然是弥勒人结束一天幸福生活的必去之地。迎着霞光看白鹭在湖面荡来荡去、湖畔的芦苇在微风中跳着芭蕾、一池碧绿的荷透着清香,还有那可爱的蜻蜓与水不时的亲吻,在欣赏着美景之余,人们沉醉在小城小小的甜蜜中,留下幸福的脚印、相伴的身影。

而城南正在建设中的红河水乡,更为弥勒带来高原水乡的美。一千多亩的水域面积内,楼台亭榭、桥梁走廊,迂回曲折散落其中,苏派、徽派、京派等古代经典园林艺术荟萃于此。钱王桥、将军桥、采莲桥、流霞橋、映月桥等十八座桥或连或断矗立于水面,尽显中国桥文化的韵味。曲水流香、清风明月、翠羽丹霞等八个亭阁坊错落有致、布局巧妙。在古色古香的水韵文化中又融入了现代元素,华灯初上,如梦如幻的水舞秀让你如痴如醉。随着音乐响起,时而如长袖善舞的美女轻盈起舞,时而如西班牙斗牛士勇猛热烈,时而如一根根北极冰柱直立水面,时而如万千雨丝缠绵悱恻,不用奔赴千里之外的迪拜看音乐喷泉,在这里就可以兑现许诺多次带亲爱的她看水舞秀的承诺。

在弥勒居住久了,越发感受到这块土地的厚重与荣光。走进禹门寺,看看秀美的禹门瀑布,听听那嘶吼的瀑布声,探寻明末兵部尚书杨绳武年少时候读书的石洞。杨绳武任监察御史时,监察大小官员,不畏权势,刚正不阿,赢得了“铁面之风”的美誉。在大明王朝大厦将倾的时候,他忠贞不移,是崇祯皇帝最信任的人,受命于危难之中,总督辽东宁远诸军,出关救松、锦,只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铁面御史英名留。走进烤烟之乡虹溪,那里是清末巨商王炽的故乡,富甲天下、急公好义的王炽在大清王朝危难之际慷慨解囊。1900年在八国联军的枪炮声中,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而逃,已是晚年的王炽以国家为重,做出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尽“同庆丰”钱庄的一切力量帮助朝廷渡过难关。后被慈禧太后赐封为“三代一品”,而今雄壮的“三代一品”石牌坊还屹立于虹溪镇。到东山去看看张冲故居,这位生于彝村、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农民将军,台儿庄战役一举成名,率部坚守禹王山20余日,挫败了日军板垣、矶谷师团直取徐州的企图,打出了滇军的军威、打出了滇军的血性、打出了云南男儿忠贞爱国的热忱。后因移卤就煤、治理水利,还被誉为“盐神”“水神”。往南走,是世界著名数学家熊庆来先生的衣胞之地——朋普镇息宰村。从小村走出的熊庆来不仅在数学成就上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而且清廉爱国。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经缪云台、龚自知、方国瑜等人推荐,接受云南省主席龙云聘请,出任云南大学校长,在任12年,开创了云南大学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薪尽火传,爱才惜才,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正是因为得到了当时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大力引荐,并帮他出国留学,才成就了华罗庚在数学上的惊人成就。一代联圣孙髯翁晚年也选择了定居弥勒,最后长眠于这块土地。

弥勒是绿色的,寓意着希望活力。这是一个被绿色包围的城市。当第一缕阳光,温暖地洒向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街巷、山峦、山村、田野,都化作水墨丹青中的笔笔勾勒,渲染出一派山水田园的风貌;那层层叠叠、肆意铺展的绿色,便激荡起弥勒生命鲜活的光彩。弥勒是蓝色的,静享弥勒,是一泉一世界,一湖一天堂。湖泉生态园、红河水乡,虽由人开,宛如天作。它如一片静美的秋叶,在喧嚣的城市独自安逸静默。栖息湖畔,透过烟波浩渺的湖面,城市在另一端,宛如海市蜃楼一般的虚幻,而湖这边,天高云淡,如梦一般宁静。弥勒是金色的,蕴含灵光和福气。不知是怎样的一种“机缘”与“应化”,弥勒成为全世界唯一与佛同名的地方。或许正是大佛的灵光福运,使弥勒的历史承载了古老、悠久的毓秀和钟灵,成为一片蕴宝流金的福地,孕育出一个又一个的英才。弥勒是红色的,演绎激情与浪漫。这里的土地是殷红的,犹如浸溢着血液的丰肌。这片红土地孕育的彝族支系阿细人更是把火之红融入灵魂深处,奔放、狂野,醇厚、欢乐。夏季,当满坝子的葡萄架挂满香甜的葡萄,弥勒的土地将被另一种妖娆如血的红色渲染。弥勒是多彩的、弥勒是奋进的、弥勒是幸福的,2015年在全省120多个县市县域经济综合排名中跃居第三位。

这就是弥勒,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的弥勒,弥勒的微笑、微笑的弥勒,这是世界的微笑。她将吸引世人的瞩目、她将吸引世人因这方山水而诗意栖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不仅在诗里,她就在弥勒的灵山秀水间、在弥勒的甜美空气里、在弥勒的晨钟暮鼓里、在弥勒的幸福舞曲中。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