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昆曲的中国古典美

时间:2024-05-04

摘要:昆曲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其主要通过音乐的形式向人们充分展示其深刻的内涵,让人们产生共鸣。本文就依托于吴文化传统,对昆曲新美学观念进行深入研究,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喜欢昆曲。

关键词:昆曲 美学 吴文化

昆曲是一门集歌唱、舞蹈及动作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很强的表演艺术形式,历史悠久,有着“中国戏曲之母”的美誉。在中国音乐、戏剧以及文学等发展史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昆曲作为一种戏曲艺术,不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还是民族精神的缩影。吴地因为水运条件便利,人们生活相对富足,并且闲适安逸,水让吴文化散发出独特的艺术气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有很多优秀的吴士涌现出来,为昆山腔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远离官场,回到家乡修建园林,与世隔绝,寻求精神净土。昆山腔经过文人的改良,可谓是“气无烟火,功深熔琢,启口轻圆,收音纯细”,带给人们园林般“体局静好”的美感。由此可以看出,昆曲的兴盛与文人的审美情趣有着极大的关联。他们把自身文化修养融入昆曲当中,造就其高雅品质。而吴地舒适悠闲的生活,让他们向往空灵般的意境,从而展现了昆曲的悠远绵长、柔和清雅的戏曲声腔。

吴地其自身所蕴藏的历史文化内涵,为昆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古有吴太伯和谐、里仁的优秀品质,在吴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变为核心内容,并在吴地代代相传,从而使昆曲呈现出一种“中和之美”的艺术美学精神。在美学中以悲剧为最高的审美形式,但在昆曲的创作中,剧作家却以这样一种模式呈现出来,就是一生一旦、两人在茫茫人海中相遇,历经坎坷后最终走到了一起。虽然有些以偏概全,但在剧中人物经过分分合合依然能够结局圆满,并将所有悲伤都冲刷掉,这种“悲而不伤”的和谐之美,让人们在对昆曲欣赏的过程中,感到内心平静祥和。所以即使在面临国破家亡时,明清时期的文人依然还去看戏、听曲。节奏舒缓、曲调柔美,让身处乱世的愁闷思绪可以被短暂搁置,还心灵一片净土。

吴地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安定,人们的生活富庶、平静祥和,从而孕育了江南的诗性文化。很多吴地的文人用作诗来表明自己的志向,留下了诸多优秀作品。剧作家在这些传统创作思想的影响下,也开始将自己的人文情怀写进剧本中,让昆曲更加雅致,并与其他声腔剧种有着一定的区别。与此同时,在创作昆曲时,吴地诗意般的生活也让其焕发新的活力。有这样一种说法,园林是可以看的昆曲,昆曲是可以听的园林。园林中的构造讲究细节、品位和意境,可以看出文人和建造者所付出的心血,一切都恰到好处,只为经典,而对于昆曲也是一样的。文人像对待园林一样,对于审音度律、脸谱妆容等都严格要求,力求完美。可以说园林和昆曲两者的结合,能够散发别样光彩。

昆曲在吴文化的影响之下,充分展现了其浓厚的江南人文气息。在明末时期,宦官专权,世道凶险,人们的思想不断遭受到禁锢。而在此时涌现出人文主义思潮,剧作家用笔墨来倾诉对于人生的真切感受和对现实的批判意识,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对于人生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清兵入侵,那些文人在对前朝无限追思的同时,对异族统治十分厌恶,这一时期的剧作家切身感悟到历史的兴亡。“南洪北孔”是昆曲发展史上最后的辉煌,《长生殿》《桃花扇》等都充分展现了文人对于历史兴衰的感叹。它不只展现悲壯之感,更有深情、细腻的一面。

昆曲中蕴含着至情至性之美,当它不只流传于吴地,也受到全国欢迎时,其代表着的是民族文化,并充分折射出民族精神世界的满足与安宁。昆曲曾经因“花雅之争”一度败退,但并未没落。时至今日它重新回到舞台再现往日的兴盛,对于这门艺术形式而言更显弥足珍贵。当下,“慢活”理念在人们的视野中重新出现,倡导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这与吴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恰好不谋而合。在这个“快餐化”时代,人们每天疲于奔波,灵魂无处寄托,昆曲中安逸闲适的生活也许并不属于我们,但是昆曲中所传达的诗化的意境却是我们为之神往的。因此,在昆曲重新回到舞台后,人们从喧嚣的生活中走出来,逐渐去接受、喜欢昆曲那宛转悠扬的声音,并深切体会那份细腻之情,感悟人生的真谛。

吴地依然保持着以往的繁荣,并且吴地人的生活中也仍能感受到那份安逸闲适,他们依然过着如诗般的生活,昆曲这一古老的戏曲艺术也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散。吴文化虽然具有地域性特点,但它仍能象征民族文化,昆曲向世界所传递的是一个民族对美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陈学凯.从文化学视角看昆曲的传承[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2]苏婧.昆曲与苏州园林艺术共性研究[J].前沿,2013(16).

[3]李璇.直抵民心的时代力作[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

[4]吴海生,周丽.对中国戏曲的审美特性分析——以戏曲《牡丹亭》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14(04).

(作者简介:俞志青,男,浙江省昆剧团国家一级演员,研究方向:昆曲表演实践与理论)(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