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摘要:编剧的具体实践证明,剧本创作一般是从人物开始的,编剧的精力在创作过程中也大半花在人物的塑造和表现上。
关键词:剧本 人物 形象 塑造 情节结构
在孕育剧本主题思想的时候,剧本创作者的脑子里必然有一些人物、一些情节、一些台词开始活动起来,并逐渐明确,待到主题思想初步确立的时候,人物、情节和台词就都有了一定的雏形。主题思想的胚胎里已具有以上四个成分的萌芽,哪一部分是主导的,是应当搞清楚的。在剧本创作中,人物塑造是主导部分,有了人物的雏形之后,才能安排情节,孕育在编剧脑子里的主题思想才有形象的具体表现的可能。
一、对人物性格的掌握是情节发展的依据
我们知道,人物的个性里不仅有性格特征,而且还包括人物的环境、遗传、兴趣、信念、理想,甚至于他诞生地区的地方特点。所以只要把人物的各个方面都了解清楚了,摸透了,情节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人物性格里面包含着情节。英国编剧高尔斯华绥曾经说过,人物创造结构,结构并不创造人物,人物就是情境。许多伟大的文学家创造了不少生动鲜明的人物,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创作方法是从人物着手的。斯克里布是剧本结构的天才,“佳构剧”的创造者,但他的戏只是昙花一现,现在恐怕不再有人演他的戏或读他的剧本了,因为他的戏里没有真实的人物。
如果我们在有鲜明人物性格的两个剧本里,把两剧的人物对调一下,那会产生什么结果?譬如我们把《望江亭》里的谭记儿换成《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后者敢不敢假扮渔家女到杨衙内船上去偷那圣旨和尚方宝剑?林黛玉的性格决定她不会这样做。那么她如果做了白士中的妻子,听说杨衙内拿了圣旨和尚方宝剑来杀白士中,按她的性格会怎么办?笔者认为最可能的结果是她劝丈夫赶快逃走,或赶到京里去告状,而她自己一定哭哭啼啼向丈夫告别之后,自刎而死。当然这是假定,林黛玉可能做出更符合她性格的行动来,但她决不会像谭记儿那样假扮渔家女去耍弄杨衙内,因为这样做不符合她的性格。谭记儿的性格决定这出戏是喜剧,而林黛玉的性格就决定它是悲剧。又如将《炼印》里的杨传换成《群英会》里忠厚老实的鲁肃,当然像鲁肃这样的人在《炼印》里这样假冒按院的情节根本不可能发生。但如果鲁肃被别人怂恿,他不得不去假冒按院,那么等真按院一到,他一定害怕得只有設法逃走或自缚请罪两条路,喜剧也将发展成悲剧。再假定将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哈姆雷特》中两位男主人公罗密欧和哈姆雷特对调一下,在新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里,哈姆雷特如果和朱丽叶一见钟情,热烈相爱,哈姆雷特会怎么办?根据他的性格,很可能会一再考虑,迟疑不决,向朋友征询意见,向父亲请求与凯普莱脱家族和解。可能正在考虑的时候,朱丽叶早就嫁给巴里斯做贵族夫人去了。新《哈姆雷特》里罗密欧回到丹麦听说他父亲被叔父害死,又见了他父亲的鬼魂。根据罗密欧的性格,他一定凭一股热情,闯进宫去,把叔父克劳迪斯杀了,戏也就演不下去。再如将《玩偶之家》里娜拉和林丹夫人对调一下,林丹夫人阅历较深,一向谨慎小心,她不会做假冒签名的“违法”的事,即使她被迫这样做了,当事情被发现的时候,她也必然会把真相告诉丈夫,让他从“法律”上来解决这个问题,戏也就根本不会那样发展了。以上例子说明,人物性格一变,剧情也得跟着变,好的剧本其剧情总是根据人物性格来安排的。
二、对人物历史的了解是决定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一个人的了解,未必通过一两次的会面就可实现。高尔斯华绥曾经指出,人物就是情境。情境之所以这样存在,是因为人物个性特点是这样的,他有内心冲突,和别人或和他的环境发生冲突。把人物改变一点,情境就得改变。在情境里增加一些人,立刻会影响原来的几个人物,于是就得改动情境。他在后面举例说,像《奧赛罗》这样的故事(坏人挑拨离间一对恩爱夫妻),在英、法、德、意、美等国的剧本里,至少可以找到50个同样的题材,但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是最佳的,因为它有真正的人物。莎士比亚对奥赛罗、伊阿古、苔丝狄梦娜、凯西奧等人物熟悉到如此程度,据此构建了每一个十分完美的剧本情境。剧本创作者知道了这一点,他还必须回过头去研究人物以前的历史,这样才能准确地知道他在这个情境中应该怎样行动,又怎样把行动贯穿到以后的情境里去。
参考文献:
[1][美]埃格里.编剧的艺术[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作者简介:杨明明,女,本科,黑龙江广播电视台,三级编剧,研究方向:编剧)(责任编辑 刘冬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