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桂花,秋天的杰作
盛夏刚过,天气转凉,秋天随即送给世人一份好礼:丹桂飘香。这股清香氤氲在街边路旁,氤氲在白天黑夜,使我神清气爽,更使我思绪飞扬。
那还是我刚踏上工作岗位,在高枧中学教书的日子。往昔的记忆大多似天上飘忽的白云,已无踪迹,但也有一些积淀在内心深处,无法抹去,校园里这株桂花树就是这样。桂花树长在破落不堪的多宝寺山门外的操场边上,下方是竹林,背后是高山,周围没有花草树木,孤零零地,有点遗世独立的味道。这株桂花树虽枝叶不大茂盛,但树干很粗、很高。从外观上可以判断出它历经岁月的磨砺,显得比较苍老了。那时,我还是个十八九岁的小青年,节假日基本上不回家,整天待在学校里。一有空闲就打篮球,打球累了,就坐在桂花树下休息,衣服脱了也放在树下。我住在多宝寺内靠楼梯一间很小的阁楼里,每天吃饭、上课、睡觉,时时在桂花树下走过。这株桂花树已成为我的老朋友了。桂花飘香时,我经常独自一人在树的四周盘桓,一边静静地欣赏着这株很有年轮的老桂花树,一边贪婪地闻着带有一点甜味的扑鼻芳香。越发喜欢打篮球,觉得在浓郁的桂花清香中打球精神更爽。岁月沧桑巨变,当年的学校早就搬迁了。修建后的多宝寺金碧辉煌,今非昔比。那株桂花树早已不知去向。尽管如此,每次到多宝寺,我总会想到这株桂花树,不自觉地寻找当年桂花树的遗迹。
在杭州读书的两年,我喜欢观赏两种花。一种是荷花,经常坐在断桥的凉亭里,长时间地观赏着西湖里挨挨挤挤的、圆盘似的荷叶和伸出水面粉红的、娇艳欲滴的荷花。另一种就是桂花。喜欢桂花主要是在高枧中学教书时养成的习惯。柳永《望海潮》赞美杭州云:“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荷花与桂花自古以来就是深受杭州文人墨客喜爱的两种花。桂花飘香时,行走在白堤和苏堤上,不时可以闻到桂花发出的袭人香气,但这毕竟是相当有限的。因此,我经常独自一人乘公交车到杭州赏桂的传统胜地满觉陇观赏桂花。满觉陇是桂花的世界,顺着山坡一垄一垄种的都是桂花树,其中很多是百年老树。进入满觉陇后,我就会处于一种陶醉的状态。漫山遍野都是枝繁叶茂的桂花树,显得蓊蓊郁郁、葱葱茏茏,枝叶间星星点点的桂花,一团团,一簇簇,或橘黄,或淡黄,真是好看!而更值得称道的是桂花散发出的馥郁清香,到处都是,让你闻都闻不过来。我挑一张靠近桂花树的桌子坐下,泡上一杯桂花茶,买来一包葵花子。一边喝着桂花茶、磕着葵花子,一边静静地观赏桂花,闻着桂花散发出的丝丝缕缕的清香。半天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去。临走前,我会买一包桂花糖,一路上吃着回到学校。记忆深处,满觉陇赏桂是我人生的一大乐事。
因着这些缘故,我对桂花情有独钟,在桂花飘香时节,喜欢看看桂花树,闻闻桂花香。今年中秋前后几天,月亮大多躲在云层里,不肯赏脸, 很扫众人的兴。这使我对桂花越发感兴趣。中秋节这天夜里,我在微信作家群里说:“虽无明月现身,但月宫会洒下无数桂花。”传说中,月宫里有一棵高达五百丈的月桂树。吴刚天天使劲地砍,就是砍不倒。中秋前后几天,我几乎天天在赏桂。中秋前一天,我与众棋友爬上三里庵下围棋。山路两旁有不少桂花树,但比较遗憾的是,庵堂外面平坛上的一棵非常高大茂盛的桂花树不见了。中秋过后几天,我徜徉在校园的路上和三门医院通向启明博物馆大坝里边这条路上,因这两处有很多桂花树。我看见桂花树,就停下脚步,拿出手机拍下。闻着桂花的清香,香味非常清纯,带有一点奶油的甜味,直抵人的心扉。察看藏在枝叶间的桂花,有时忍不住攀折一小枝。桂花很细小,有四个瓣,花蕊更小,颜色淡黄,很柔和,数十枝桂花聚成一簇,成千上万簇桂花挂满一树。桂花树大多生长在野外,赏桂的天地很广阔。
桂花很不起眼,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沒有桃花的妖冶艳丽,没有兰花的幽雅清高。但是,自古以来,桂花广受人们赞颂。譬如李清照《鹧鸪天·桂花》赞誉桂花曰:“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这是为什么?我想桂花的内在美是无数花所不及的。桂花默默地开放,把浓郁的香气无私地献给人间;桂花不引人注目,但它有着浪漫神奇的传说;桂花不同于一些有毒的花。它是制作饮料、食品极好的佐料,桂花酒、桂花茶等名扬天下。桂花是值得赞颂的。
这样看来,我觉得自己对桂花的欣赏应该一直保持下去。
乌镇寻梦
借外出教研活动的机会,我和语文组同仁游了江南的千年古镇——乌镇。乌镇处于极其繁华喧嚣的都市中,四面被水泥钢筋所包围,但保留了明清时的民居、民俗、民风,我们不妨称之为都市桃花源。经历了千年沧桑的古镇,虽免不了面容憔悴,风采黯然,但散发着灿烂的历史文化的醇香。江南悠久的民间传统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足以让人发思古之幽情。古镇虽游人如织,但那一份宁静,那一份悠闲,充盈着我的心扉。我进入乌镇如在细细啜饮一坛陈年佳酿,芳香满口,令人陶醉。
唐代的乌将军为平贼乱,不幸捐躯,葬身于乌镇的银杏树下面,据说乌镇的名称就来自于这位将军。我看见这株形若华盖、枝繁叶茂的银杏,不免对这位忠勇的乌将军肃然起敬。是乌将军的英灵呵护,使乌镇在历史的长河中能经受住风风雨雨,铸就古代的辉煌,抑或是乌镇人秉承将军优良的品性,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用彩笔续写着不凡的人生。
一条贯通全镇的河把乌镇一分为二。延伸到河中的房屋是名闻遐迩的“乌镇水阁”。茅盾先生在回忆家乡的文章里说:“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人们在水阁里可以临河打水,向过往船只购买东西,走出水阁门外可以洗衣洗菜。夏日,坐在水阁边长廊上纳凉,听潺潺水声,感受习习凉风,这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这种“家家面水,户户枕河”的独特生活令人好生羡慕。每隔一段水路,河上就会出现一座颇具江南水乡韵味的桥,其中最著名的是逢源双桥。这座桥由两座桥组成,男女各走一边。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男女在过桥时都如此泾渭分明。在水边行走,我看见乌蓬船不时在河里驶过。说是乌蓬船,却没有像绍兴的乌蓬船那样,用乌蓬把整个船蒙得严严实实。我倒觉得叫游舫比较贴切。看着这河、这船、这水阁,我脑中浮现出意大利的威尼斯。人们都说绍兴是东方威尼斯,我去了绍兴之后,觉得徒有虚名,反而乌镇倒比较像水城威尼斯。这条泛着柔柔水波的河,给乌镇注入了江南水乡的柔情和灵性,江南水乡的悠悠风情从流淌的河水中渐渐泛出。
乌镇的手工作坊不同凡俗。我穿过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巷,远远地就闻到扑鼻的酒香,原来到了高公生酒坊。真应了“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老话。酒坊里的一口大锅正在蒸馏白酒,酒精从水龙头缓缓流出(据师傅说,这是酒的尾巴)。在师傅的热情招呼下,我饮了一盅高公生白酒。先咂一口,觉得味道醇厚甘甜,随即我一饮而尽。一会儿,感到有点微醺。这道地的作坊佳酿就是不一般。接着我走进印花布馆,只见屋前空阔的晒场上搭着高高的木架,上面挂着无数已染好的长长的蓝印花布。风起时,这些蓝印花布就随风飘扬,如无数的仙女在空中舞蹈,衣袂飘飘。看见馆里各式各样的蓝印花布制品时,我心里充满温馨,想到儿时在老外婆家夜夜盖在身上的印花蓝布棉被,惋惜着江南土布的悄然不见。
进了乌镇民俗馆,使我对江南民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结婚、拜寿、祭祀等各种仪式都有很多讲究,礼节周到,具有典型的江南特色。各种仪式的使用器具大多精巧雅致、古色古香,有不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比如迎亲用的花轿。那时,因为江南女子身材娇小,再加上只有十三四岁就早早出嫁,因此,这种花轿制作得十分小巧玲珑。现在,一般的成人钻进去难以舒展手脚。
在街上走着,不时会有一些古老的店铺闯入游人的视线。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药铺和当铺。药铺里壁有整排的药柜,药柜装有许多整齐划一的放药的抽屉。当铺里的柜台大得令我吃惊,柜台高高的,人要踮起脚尖才够得着台面,如此的柜台让我想到旧社会典当业的不公平。药铺和当铺既古老又气派,让人大开眼界。
乌镇有很多明清时的收藏,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百床馆”内大大小小的床。这些床都描龙绘凤、镂花雕物,做工相当考究。镇馆之床——千工拔步床是馆中最突出的一张床。顾名思义,做这张床需花一千工时,假如用一个工匠来做需三年时间。这张床有三道门格,第一道是换鞋的地方,第二道是更衣的地方,第三道是解手沐浴的地方,再往里才是真正意义的床。千工床令人叹为观止,可以说是古床的极致。
乌镇一游,加深了我对两个人的印象,一个是夏同善。我看过晚清四大传奇,知道杨乃武和小白菜的冤案是夏同善给平反的。我进了翰林府,看见这位夏大人身着官服、头戴花翎、端坐在厅堂里的样子,还特意向导游问明了当年小白菜在夏府进出的秘密通道。另一个是茅盾。茅盾故居,据说是三十年代茅盾用自己写《子夜》获得的稿费建造的。故居内厅堂、卧室、厢房、厨房、家塾、天井等一应俱全,我认为其规模要超过鲁迅故居。游了茅盾故居,我心想乌镇是钟灵毓秀之地,诞生大文豪茅盾也是合情合理的。
乌镇,黑墙灰瓦妆成的古镇,显得非常古朴、端庄、典雅,是江南水乡风光的缩影,也是江南古老人文景观的再现。乌镇,是有着江南水乡原汁原味的古镇。在乌镇,我饱览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深刻感受到江南古代的历史文化传统,打开了尘封的记忆,使我对江南水乡产生不少美好的回忆。
今年元旦逛书店
麻将已戒了多年,棋也不找人对弈了。元旦在家闲着没事,我首先想到的是到新华书店逛逛。前几天去老新华书店,只见关门大吉。抬头一看告示,才得知新华书店要迁到新兴街去,于元旦开业。当下心想:元旦那天一定要到那里看看。
元旦当天上午,我骑电瓶车赶到新书店。把它的前前后后、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看个遍,足足逛了一个多小时,当时的感觉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惊异。首先,书店的外观让我惊异不已。从正面看,这座建筑是个巨大的圆柱体,似从天而降,矗立在街道旁。正面墙上镶嵌着海蓝色的玻璃钢,荧荧发光,正门上方有一圈艳红的墙面,中间贴着“新华书店”四个硕大的白字,红底白字分外醒目。其次,我惊异于书店经营的品种之多。书店里分三层大厅经营,各种图书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二楼大厅是书店主营场所,大部分图书在这里。文学、艺术、科技、社会、自然等门类的书籍应有尽有。此外就是中小学学生学习用书,年级、学科齐全。在这里,一眼看去全是书,可以说是书的海洋。有的整齐地摆在书架里,有的艺术地叠在案上。大厅一侧设有书吧,供人们交流、休憩之用。三楼大厅主要经营少儿出版物,还设有“团购网配”工作室。大厅前侧还有一大片空着,听说要装修成会议室之类,供读书、文化交流之用。我有逛书店的习惯,大大小小的书店去过无数,但觉得三门新华书店在众多的书店中是规模较大的一爿。我与熟悉的工作人员交谈后,证实了自己判断正确。他说新书店经营规模之大、品种之全,在全台州是数一数二的。从规模来看,我认为三门新华书店不应该叫“书店”,而应该叫“书城”。再次,我惊异于前来书店的顾客之多。三层大厅门庭若市,人头攒动。不少大人牵着小孩前来购书。众多的学生读者在津津有味地看着书,有的倚架而立,有的席地而坐。最后,书店的装修考究、服务周到。形式多样的书架摆放不一,有的倚壁而放,有的悬空而立。店里各层上下都安装了电梯,煞是省力。大厅顶上、周边的墙上还安装了大屏幕液晶电视机,放映着精彩的影视,颇吸引顾客的眼球。书店里响彻终日的喜庆乐曲,直往人的耳朵里灌。柜台边、过道上的工作人员统一身着蓝色的工作服,彬彬有礼。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人正在精心挑书,有人正在付款,也有人面露喜色携着买到的书往外走。趁着热闹,我也买了一本书,是张爱玲写的《倾城之恋》。你若要问,元旦这天全海游哪里最热闹,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是三门新华书店。这天是三门新华书店有史以来最热闹、最红火的一天。
逛了新三门新华书店后,我对它的变迁和发展感慨不已。我记得最早的三门新华书店是在海游街那里。窄窄的一间门面,摆不了几本书。后来搬到我去了无数次的人民路十字路口那里。我家里上千册藏书中,有近三百本就是在这爿老店里买来的。在这爿店里,有不少次买书经历已牢牢地烙在我的记忆中,以下我举两次为证。一次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听说国庆节这天有很多文学名著卖,开业时间一到,我就跑到新华书店,买来四十多本文学名著。现在时而还在翻看的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托尔斯泰三巨著和巴金激流三部曲等书,就是这时买的。另一次是在本世纪初。当时书价较前涨了近十倍。一天,听说新华书店楼上有折价书卖。我跑过去一看,非常高兴,不少精装的好书竟打到两三折。我一下子买了三十多本,现在摆在书架上的岳麓书社出版的《诸子集成》和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百部中国古典名著》中近二十本,就是这时买下的。现在三门新华书店以崭新大气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将书写新的辉煌。
在喧嚣浮躁充斥的现实世界里,新华书店无疑是人们的一块精神乐土。我由衷地希望这块乐土越来越肥沃,能更好地滋养急需精神食粮的人。
作者简介:邵毅军,《三门湾》编辑,有小小说、散文等多篇作品发表在各类报刊上。
(责任编辑 徐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