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道教仪式中的“轿舆车辇”考略

时间:2024-05-04

耿纪朋+郑小红

内容摘要:轿、舆、车、辇在世俗社会中只是交通工具,但是在道教仪式中却具有一定的神圣性和象征意义。轿、舆、车、辇的等级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和世俗社会的等级制度有关,但是随着世俗制度的变革却仅在宗教仪式中保留了下来。

关键词:道教、轿、舆、车、辇

轿、舆、车、辇都是交通工具,神像在庙会等祭祀的特殊时候要迎请出来巡行,所以配置有相应于其等级的交通工具。巡行诸神多为民俗供奉神祗,各时期都有与其时相应的轿舆车辇,但主要是轿使用较为普遍。明清以降,民间供奉诸神出行之风更盛,轿舆及其相关仪仗皆由信徒集资供献。建国后,风俗稍易,而东南浙赣闽台等地仍沿袭传统。

轿子又称肩舆,因是神明要从所在庙宇出发前往其他地方游行绕境或进香祈愿时所乘坐的交通工具,所以又称为“神轿”。神轿的种类有从很简单的外观,到极至复杂的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等。不同的神明要坐不同的神轿。一般来说,神轿依神明性质可分为文轿和武轿两大类。按古例,不论官轿、神轿只有覆顶式一种,只有以颜色区分等级,无文武之分,而直至现代才有文轿、武轿或改良式篷轿之分,若至乡下地区,大部分仍遵循传统,采用覆顶式神轿。文轿是城隍等文臣神明所乘坐。女神如妈祖等亦坐文轿,别称凤鸾。武轿则专为如关圣帝君或中坛元帅等武将出身的神明所配置。从外观上来看,文轿、武轿最大的差别,文轿有轿顶,而武轿则无。武轿如宪轿,宪轿谓法定之轿,状如神座,上无幄,旁无蔽,盖使人民得具瞻也,实即古步辈之遗制。每岁迎春之日,巡抚及布政、按察两司使俗称三大宪,亦朝服乘宪轿以往。因文轿有轿顶较重,拜庙常以前后三进三退为主,庄严而肃穆;而武轿因为较轻,所以拜庙时轿班的步伐较富变化,加以武轿轿后一般常插五方五色旗,上下摇晃的五色旗,配合轿班整齐划一的步伐,更显出武轿活泼的神韵。现在有些地方,神轿外观虽有文武之分,但乘坐在轿上的神灵早已无文武、男女之分。仅以花色装饰,整体营造出来的感觉,去判别神祇的等级神职。

神轿用料多选桧木、漳木或乌心石所雕刻的图案,大多配以花鸟、麒麟等吉祥图案,而凤则是凤鸾必有的,轿内外的雕刻华丽,显示出对神明的崇高敬仰。在广州番禺化龙镇山门和西山两村分别有一顶神轿,其雕刻缕空工艺精细,玲珑剔透,而且还用朱漆和金泊装饰。神轿是在清朝的光绪六年所建造的,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间,神轿被修葺过。神轿为红木造,底盆宽一米,前后长度有米半,四角有四条主柱,柱身雕有盘龙花纹,两侧装有铁环,是用来穿套抬轿的木杠的,轿脚的四周还装着缕空连枝花和回纹图案的花牙子。而全轿最出彩的木雕部分就是左右顶柱雕刻的八仙过海等神话人物,手工精湛,形神俱备。轿身左右侧和背面都装有玻璃窗。门楣、窗框及四周隔扇,雕刻有牡丹、百子石榴、玉兰等吉祥图案。其中浮雕、阴刻、缕空等工艺相互交错。轿中的圈手太师椅,有五幅镂空缠枝花背靠,左右扶手的龙头张口仰面。整顶轿装璜富丽而带肃穆,各种缕雕精工细致,形态逼真,生动活泼。

帝王所乘坐的代步工具,通常称为“辇”,本来和车一样是有轮子的。秦以后,帝王、皇后所乘的辇车被去轮为舆(轿子),由马拉改由人抬,由是称作步辇,更多了一些典雅和休闲的气息。辇宫车也是神明出巡绕境时的另外一种交通工具,现多由大型的卡车改装,车上雕梁画栋,一应俱全,有如传统庙宇的缩小版。凤辇在外表的装饰上显得较为的华丽,不外乎以鎏金或黄色作为主要的色系,而在装饰的主题上也大多以龙头凤尾为主,常使用的神祇为王母娘娘、妈祖、碧霞元君、注生娘娘等。四辇轿又称为四驾、四辇,为传统迎神赛会所使用的小型神轿之一,此种四辇轿除了在结构与造型上较为简单之外,比较像是一座小型的椅座,在庙会绕境的时候属于较为机动的一环,且使用的方式也别于文轿与武轿需要多人才能扛起,因取其之轻巧,所以仅仅只在座椅两旁以刺竹为梗,主要由四人担负。此种四辇轿在迎神赛会当中多被用来作为神明的指示的代言工具或者是仪式进行的辅助工具,如踩火堆、煮油、祭煞、安营、公事、卜筮等多此用此轿。手辇是众多神明的交通工具当中最简单也是最小的单位,其使用的方式多为两人手持,使用的目的多在协助神祇仪式的进行或者是作为神祇的代言工具。

篷仔轿又称篷篷轿,由武轿演变而来,用以改善传统武轿遇上风雨时的困扰,又因轿顶以简单的篷架覆顶,所以称之为篷仔轿。而近来又有部分庙宇为了装点篷仔轿,便请许多知名纸艺的传统匠师,在篷仔轿上面糊了八仙与南极仙翁来装点神轿。炸虎爷轿又称炮轿,习俗最早源自于北港朝天宫。据北港朝天宫所记,1694年由溪仔底虎爷街信众组织虎爷会。北港朝天宫虎爷会的神轿近似于日本神轿,神轿的行进则是由击鼓和拿扇子的人员做指挥。在嘉义与云林北港一带,每逢年节神明绕境时,商家主动准备大量鞭炮,把鞭炮推至轿底炸轿,认为鞭炮放的愈多、炸的愈旺,来年的运势也会愈旺。钉轿在庙会活动中较为少见,仅在大型庙会中会出现。使用钉轿的目的主要是试乩,是除了钉棍、鲨鱼剑、七星剑、刺球、角棍之外另一项重要的仪式法器,分为一百零八钉与七十二钉两种,大多在庙宇新乩启用或坐禁、闭关的时候使用,以为神明所使用的乩身验明正身。大驾是台南俗称的无头轿,多为无覆顶之藤制神轿,四人为组,与神明所乘八抬大轿有所不同。在台南地区早期供阴魂乘坐。轿内与一般神轿较为不同的是:无顶,内乘以神主,步行至岳帝庙申冤、诉状为多。现大多改为神明用来为信徒解决撞邪或者为信徒请益使用。改覆以红布,前挂代表五营兵将的五色篙钱,内乘以神尊,外悬以护法将军,以区别与阴魂使用无头轿之区别,称以“观大驾”。现在,随着庙会文化的不同,在扛轿文化上也有很大的差异。以台湾为例,台湾南部直至目前,仍有许多庙宇举行庙会活动使用神轿,坚持以肩扛的方式来参与绕境活动。台湾中北部大多数的神轿早已舍弃人工扛抬的方式,改以在神轿底下装上轮子,用推行的方参与绕境。而且中北部在举明庙会活动的时候,常习惯将庙中所有神像通通请至神轿上面参与盛会,少至七八尊,多至数十尊,所以为了弥补神轿内的空间不足,常会在神轿内加装隔板或者是在神轿的前后以各种的方式增加放置神像的空间,甚至是以各种五花八门的方式将神像至于各种器具上面参加活动,与南部强调主从观念的方式较为不同。

神轿出行还配有相应的仪仗。如镇澜宫的妈祖神轿,外型如一座小庙,上有顶盖,由八人扛抬,轿内坐有“正炉妈”、“副炉妈”、“湄洲妈”以及赤足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另外还有“大印”、“代天巡狩令”、“令旗”一把,“五营旗”一组,“香炉”、“檀香炉”各一只,而芭蕉扇(日月扇)则紧随神轿之后。神轿后还跟有鼓乐吹打演奏队伍。神轿所到之处,信徒皆准备香案迎接,鞭炮声不绝于耳,信众通过钻轿脚、摸轿子、抬轿子、争夺垫神轿的轿脚金等方式消除业障并驱除厄运。神轿出行还有特殊的方式,如大甲妈祖神轿采用“踏大小礼”的方式行礼,即队伍整理整齐后,向前直走三步一点,向左三步一点,再向右三步一点,又回到中间一点,且都以左脚起步,此即大小礼。神轿到达庙宇踏大小礼后,则回转倒着进入,在长板凳上休息;若要停留住宿,则回转倒着入庙驻驾。神轿出发前绑轿、进香期间抬轿以及供民众祈求敬茶与炉丹等皆由专人负责,抬轿者需在神明前掷筊获得同意方可加入。

(作者单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

(责任编辑 王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