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走街串巷忆旧事

时间:2024-05-04

沪上94岁的连环画泰斗贺友直先生,在今年烟雨蒙蒙的3月驾鹤仙逝了。他在数十年中用“贺氏白描”式的笔墨,拉开一幕幕鲜活的世情画卷,那些车声马迹、人影憧憧、市井叫卖、赌博斗殴……活色生香地穿越了空间和时间,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贺老曾说:“画连环画最终要表现生活。生活从哪里来?从仔细观察中来。 ”他早已将芸芸世相 “烂熟于胸”,各种经历过的“内在视觉”便成了永恒的印象。当年的上海老城厢,可谓 “十里洋场”,“街衢弄巷、纵横交错”、“五方杂处、客土杂居”。在贺老的记忆中,那些往日街巷景象一直历历在目,那些“栀子花白兰花”的叫卖声依旧不绝于耳。

于是,他的笔下涌现出了十六铺的电车、码头旧日景象;也滋滋有味地回忆了铜仁路上的肠汤线粉摊、马詠斋的白斩鸡、南阳路上的私家饭店的老上海味道;还有可的牛奶棚、小书摊的街头百态。那些炉火纯青的线条和形象,疏密得当的复杂构图,似乎随意点染又四处点睛的色彩配置,令人叹为观止。有人对照了十六铺的地图老照片,发现贺老画的码头、房屋、布景的位置几乎分毫不差,但贺老是完全凭记忆绘制的。

《马泳斋白斩鸡的垫底》画的是大世界西边对面的熟食名店“马泳斋”,这爿店的白斩鸡皮嫩黄肉清白,斩切得大小得体,选的部位有翅有背有肚有腿,尤其是垫底铺一层海蜇头还是特别奉送的,这在别的熟食店里是没有的事,这档海蜇头子若在当今可以说无论出多高代价也买不到如此质量的货色的。

《铜仁路的肠汤线粉摊》当年附近的上班族,早餐多数在这两个摊上解决。这肠汤线粉摊的东西干净道地。二角五分一碗的“全家福”,是肠、肚、心、肺齐全,以致有的食客在南阳路口的糟坊里拎只小酒壶配上一碗全家福,享受一顿既美又能微醺的早餐,何其乐胃乃耳。这个摊头还有一个长处──干净。他做的猪肠毫无臊气。并在洗碗水的锅里装上盘香管,利用炉火余热烧水洗碗。摆一个吃食摊如此用心可算得上敬业了。这摆摊的,是上海人还是外地人?问题是当年那些“外地人”做这种小生意的人对经营的东西那么认真讲究并持之以恒,而今却是好不了两天就走样了,这是为何?

《十六铺码头》十六铺是旧时上海的重要地区,此处有走海洋长江的轮船码头,是咸鱼行的集中地,又是法商的几路有轨电车的终点站。十六铺最热闹忙碌是早晨,天还未亮时这里已人群聚集,摊贩到鱼行进货,秤手报重量的叫声,摊贩讨价还价的争吵声,头班电车叮叮当当的击铃声,乱轰轰闹成一片。待天一亮,摊贩采办妥当散去,鱼行完成一天的营业,洒扫各自门前的咸货流下的污渍,这一片复归于平静。

《可的牛奶棚》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只有中上等级的人家才喝得起牛奶,且其不是随便能买的,非要定时定购,先付费而后每天按定量送奶。这里画的是当年上海唯一供应鲜牛奶的“可的牛奶棚”,此处有轨电车设有一站,就叫牛奶棚。而今,当年的牛奶棚被扒平建起了上海图书馆。

《南阳路上的私家饭店》画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一家开设在西式弄堂住宅里的小饭店,食客进出走后门,正门朝南处于弄堂里,而后门临街(南阳路)却成了出入通道,以致去用餐者进后门穿过灶间(即该饭店的厨房)进到餐厅(即房屋底层的客堂部位)。这家小饭店的菜很有特点,如肉饼子蒸咸鲞鱼、肉饼子炖蛋……尤其是这爿饭店的老板、大厨赫赫有名,老板曾是天蟾舞台前台经理,大厨是著名京剧武旦。怪不得看她炒菜拿铲抖翻时的边式身段,尽显底子功夫。

一个小书摊的摊主,看到《小书摊》这幅插画,就跟贺老说,希望能得到您的授权,我想用这幅画做自己的形象代言。贺老说,我的画,你随便用哪幅,随便什么时候用。你要的话,我马上就给你签永远有效的授权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