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枪击恐怖

时间:2024-05-04

唐东楚

高晓松在《晓说》中说到美国枪支文化时,提到的一个观点值得注意:杀人的不是枪,是人;枪不是枪,是权利。这可能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美国人的观点。

美国人对枪的喜欢,一点也不逊于车。美国不仅是一个车轮上的民族,而且是一个尚武嗜枪的民族。美国现在大约有一半人口,将近一半的家庭,持有枪支。大致说,全美三亿人,就有将近两亿五千万支枪,或者说,全美三亿支枪,三分之二在民间。

因此,枪在美国屡禁不止。美国时常发生枪击案,简直称得上是“枪击恐怖”,这已经成为国家悲剧,甚至有人称其为“新式恐怖主义”。据说在美国,每年有上万的人死于枪击案。从总统到平民,都可能遭到枪击的厄运。

自从20世纪60年代,出生在波士顿的肯尼迪总统和曾在波士顿读过博士的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被暗杀以来,美国共有四十多万人死于枪击,比“二战”时美国死亡的人数还要多。如果再算上每年大约饮弹自尽的两万人,那么自1968年以来,美国死于枪下的人数,已经超过一百万。

二十多年前,因枪击事件痛失爱子的吉布逊,曾经在《纽约时报》撰文,说自己一度“一项不落”地参加呼吁枪支管制的活动,集会、签名、写信、演说等,不过他最终还是放弃了,因为他最终意识到,问题的实质在于:“这是我们美国人想要的生活方式。我们要自由,我们要火器。哪怕必须不时忍受一下校园枪击的痛苦,也只能这样。这真是奇耻大辱,不过,中国有个家伙不也刚刚用刀子犯了同样的罪行吗?”

关于持有枪支,还有最重要的一点,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规定:“公民有持有武器进行防御的权利。”作为个人,美国人有权决定是否持有枪支;作为整体,美国人持枪不仅是一种宪法权利,而且是一种不可被剥夺的“天赋人权”。

2012年或许真有可能是沾上了“末日”的缘故,发生的种种灾难,都很令人震惊。除了总统大选日一周前发生的令奥巴马连任“因祸得福”的桑迪飓风外,印象中有三次主要的枪击案轰动世界,这也是美国历史上同类案件中影响较为严重的。

第一次是7月20日在丹佛首映《蝙蝠侠前传3:黑暗骑士崛起》的现场发生的枪击案。这起枪击案造成至少14人死亡,50人受伤。我当时在哈佛大学上课,回来的路上,才听一个中国同学说起。她说,当时电影放映现场不少人看到别人踉跄着倒下去,还以为是3D电影里的特技表演呢!没想到摸到了血,大家才慌忙逃命。据说那个凶犯后来被关在监狱里,一帮死刑犯要置他于死地,说他是魔鬼,是撒旦转世,咒骂他太没人性了。

第二次是8月24日纽约帝国大厦发生的枪击案。这起枪击案后来证明与恐怖袭击并无明显关联,是一个员工不满其主管的报复性案件,造成包括凶手在内2人死亡,至少8人受伤。其时我们刚从那里旅游回来不到三天。两天前,我们还在帝国大厦楼顶俯瞰纽约全城呢!回想起来,不免有点后怕。这起枪击案因发生在纽约帝国大厦这个标志性的地标建筑而出名。

第三次就是圣诞前夕(12月14日)发生在康州西部纽镇之桑迪霍克小学的校园枪击案(以下简称“康州枪击案”)。这起枪击案,造成包括20岁的凶手亚当·兰扎和他的母亲在内至少28人死亡,其中遇害的20个孩子,全部是六七岁的小学一年级学生,最大的还不满7岁,真是惨绝人寰。

上述三次枪击案都因距离波士顿不算太远,当地媒体报道较多,人们谈论也多,所以特别有印象。感觉丹佛电影院和桑迪霍克小学的枪击案,已经不能用一般的“枪击”来描述,简直就是“大屠杀”。波士顿的《地铁报》在康州枪击案发生后的第一个星期二(2012年12月18日),发表了《波士顿为纽镇哀悼》一文,开头就写道:“尽管康州纽镇在波士顿150英里之外,但得知周五枪击案后的悲痛和震撼,感觉就如同在家里发生的一样。”

这一天的《地铁报》还报道了波士顿陪审团裁决35岁的德利·摩尔犯有四宗一级谋杀罪,并被判处终身监禁不得假释的新闻。这是麻州最高的刑罚,因为该州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废除了死刑。据萨福克地区检察官办公室称,德利·摩尔被控枪杀致4人死亡,其中包括在2010年的马塔潘凶杀案中入室抢劫和杀死一个2岁的孩子及其母亲。

波士顿市市长,那个有点发胖、略带结巴、但十分受人爱戴的门里罗先生,还特意发表了讲话。他希望这个裁决能够给受害者家属带来安慰,并说麻州惨案提醒我们“现在是采取行动的时候了”。他还说:“无论如何,事实依然是,从马塔潘到纽镇,枪暴是感染我们社会的一种癌症。作为市长,我目睹了太多的生命消逝和永远的伤痛。我们再也不能忍受麻木不仁的惨案,必须采取一个全国的政策,以堵住有关枪支的法律漏洞,让所有的自动武器远离我们的邻居。”

每次枪击案后,美国上下都是十分震惊和悲痛,尤其是面对康州小学20个花朵一样的孩子就这样瞬间惨死。奥巴马在纽镇哀悼仪式上,一个一个地念着每个遇难孩子的名字,几度哽咽。他对在场的死难者家属说:“我清楚地知道,任何语言都不能描述你们内心深处的痛苦,不能疗愈你们破碎的心。”中国的数十家媒体也大篇幅报道了这次康州枪击案,标题多是《心都碎了》《美国心碎》。

凶手的父亲和其母亲的娘家人都声明道歉、悲痛与心碎,并痛苦地发问:“我们也同样想知道,到底为什么?”

大家都想知道为什么,应该怎样采取行动,到底该怎么办。围绕康州枪击案,政府和民众的思考、讨论主要涉及下面六个方面。

(1)枪支滥用问题

这次康州小学校园枪击案的凶手兰扎随身携带了一支半自动步枪、两支手枪,车上还留有一支猎枪。携带的子弹多达数百发,其火力足以杀光全校学生!如果没有警察,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美国私人拥有的枪支,三分之一是手枪。手枪无法打猎,却经常成为杀人的武器。警方透露,兰扎的母亲一共拥有五支合法登记的枪,兰扎此次行凶就是拿她的枪。

造成枪支滥用的一个很大因素,是枪支买卖的失控。

就在康州枪击案发生的上个月,感恩节后的“黑色星期五”(因每年这一天商店打折促销,顾客疯狂采购而得名),美国人购枪就创下了纪录,光11月23日的电脑审核购枪背景调查,就超过15.4万起,全国十一个月的购枪交易达到200万笔。

枪店随处可见,购枪轻而易举。光在纽镇周边的四个郡,就有400家枪店,其中36家距案发地桑迪霍克小学只有10英里。

只要没有重罪记录,或没有被法庭认定有精神症状者,就可以轻易买到枪。凶手兰扎案发前就合法买了两支手枪和一支长枪。正如报纸上“读者来信”中一个美国读者说的那样,兰扎使用的这种武器是用来打仗的,不是用来打猎、自卫或保护家园的,也绝对不是宪法第二修正案所谓“训练有素的民兵”这一条款所支持或保护的。

(2)精神疾病问题

每次枪击案的法庭上,精神疾病问题总是成为辩护的理由。杀人的不是枪,是人。对心理疾病患者的照护,比枪支管制更重要。

美国社会大约有十分之一的人有人格失调症,约百分之一(约240万)的人患精神病,有百分之二三十的人被诊断有心理疾病,比如各种各样的抑郁症、躁郁症等。这些人中的近半数,还同时有两三种以上的心理疾病。美国每年约有2200万人至少有一次以上的情绪失控。

元旦到纽约游玩,发现当地的报纸报道,已有几起精神病患者推倒乘客、令其跌落地铁轨道而致死伤的事。媒体还提醒人们注意那些可能患有精神疾病的“游民”,尤其是不要与那些自言自语,或者情绪不正常的人“对上眼”。

康州枪击案的凶手兰扎就患有“自闭症”。在同学眼里,兰扎就是一个沉默、孤僻的“活死人”。兰扎这次犯案,据说是因为害怕母亲要送他到精神病院去,于是先在家里杀死了母亲,然后驱车到母亲当教师及他自己曾经就读过的小学再实施杀戮。

康州枪击案后,一个母亲发表文章说,她有一个13岁患有心理疾患的儿子,动不动就发脾气、骂她,还拿刀扬言要杀她然后自杀。这位母亲感觉自己就像凶手兰扎的母亲,“沮丧而无助”。

美国社会存在这么普遍的心理疾患问题,也许与美国人之间不怎么交流有关,他们不如中国人那样喜欢聊天。也有人指出,我们不少华人在公共场所聊天就像吵架,固然有失优雅,但中国人的热情开朗、脾气来得快去得快的风格,或许值得美国人学习。

(3)法律问题

涉及持枪的美国法律,最为人们熟知的,就是被称为“权利法案”之一的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该法规定:为了保护各州的自由,就必须有训练有素的民兵,人民拥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容侵犯。

这里涉及州的自由、人民防止自己不受政府侵害的权利问题等。也有人批评说,不能对这个宪法条款抱残守缺,或者加以曲解。这个条款里规定的是“武器”,而非“枪”。尽管当时立法的时候,武器指的的确是枪,但现在已经是核武器时代了,难道还要人民配备火箭、导弹不成?!况且当时签署法律的华盛顿等“开国之父”们,可能没有预料到自动步枪这东西,但他们一定预料到了一个公民的个人责任,而这恰恰是今天我们这个社会已经失去的东西。

(4)利益问题

美国人为什么这么爱枪,制售枪支背后的利益和推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每次总统竞选,美国“全国枪支协会”都不惜砸重金,为政客赢取选票,从而获得政客胜选后在执政上的支持。

这次康州枪击案发生后,大批民众在华府的全国枪支协会总部门前示威,要求奥巴马总统推动枪支管制立法。不少原来“挺枪”的民众和议员,也大幅转向,提倡严管枪支的支持度骤然升至50%。

华府参议员华纳表示:“我一直是宪法第二修正案保障人民拥枪权利的坚定支持者,并且受到全国枪支协会的顶级评价。不过,当前状况已令人难以接受,我自己还有三个女儿。”

(5)暴力电影和电玩问题

暴力电影和电子游戏,有时无异于枪击“示范片”。丹佛电影院的枪击案,毫不夸张地说,就是一种典型的“现场表演”。

美国影视界明星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康州枪击案后,有人指出,娱乐界要对枪支暴力事件承担部分责任。随后几部即将公映的暴力电影,都因此推迟了首映。当然也有不同声音,其中一部电影《决杀令》的导演就说,每当全国发生枪击案,他都要为电影中的暴力镜头而辩护,真的对此深感厌倦。

(6)安保漏洞问题

在安全保卫措施上进行防备,确实是有必要的。比如加强学校、影院等公共场合的门禁和登记等。麻省理工学院的才子们还在网上提出一种方案,那就是利用指纹辨识,或者在枪中预先装入一种芯片,一到装有反应系统的禁枪场所,枪支就会自动关机。

这次康州枪击案后,全国步枪协会并没有就禁枪明确表态,但呼吁所有的中小学都应该配备持枪警察,后来有些州还对教师进行了武装和用枪培训。

康州枪击案留给人们无尽的反思,假如买枪不是那么容易,假如兰扎的母亲不去教明知有自闭症的儿子射击,假如她不担心牵强的“世界末日”而在家里备如此之多的枪支弹药,假如兰扎的精神疾病得到及时的照护和预防,那么惨案也许不会发生。但假如永远只能是假如,世上没有后悔药。亡羊补牢,尽管已晚,还得要补,否则,美国很难摆脱悲剧重演的阴影。

康州枪击案后,枪支管制的呼声空前高涨。奥巴马总统责成副总统拜登采取行动,誓言将控枪立法作为2013年的一个重要目标。纽约市市长彭博一直是坚定的控枪支持者,他在多位枪击受难者家属出席的一个集会上,呼吁奥巴马总统和华府对枪支管制有所作为。他说,枪击暴力已成国家悲剧,如果总统不能有所作为,意味着美国未来四年还要死至少48000人,这相当于越战中牺牲的美国兵数量。

因此,在支持枪支管制的呼声空前高涨的背景下,仍有不少美国人指出,私人持枪也制止了不少凶案和犯罪,其正面作用远胜于枪杀带来的负面后果。据说当年洛杉矶暴乱的时候,由于华人不喜欢家中持枪,很多家庭遭到歹徒的洗劫,而不少日本、越南等亚裔持枪家庭就幸免于难。

或许关键不在于私人是否可以持枪,而在于是谁在持枪,以及如何持枪。持枪人的个人德行、社会责任心和心理健康,是值得注意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