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美帆
最初的伞并不是雨具,而是达官贵人用来遮阳、辟邪的用具。它们呈圆盖状,无法开合,象征着权力与威望。
伞发明于中国,传到朝鲜半岛西岸的百济,又被百济圣明王当作佛教仪式的道具之一送到了日本。一般说法是,这种道具从一开始便被称为唐伞;也有说法是,经过改良、可开合式的伞被称为“唐缲伞”,之后简称为唐伞。
随着造纸技术及竹材加工技术的进步,到了室町时代,开始以竹子为原料制作伞轴和伞骨,用涂过柿涩、亚麻仁油、桐油等防水材料的油纸做伞面,其作用已经与现代的伞并无二致。
在伞逐渐走下神坛,被广泛使用的同时,以做伞为生的工匠也开始浮出水面。在《七十一番匠人歌合》图(绘制于1500年末,是中世纪后期以工匠为题材创作的最大一幅画卷)中就能看到伞匠的形象,奈良兴福寺大乘院中还有对“唐伞座”这一伞匠组织的记录。但是当时只有一部分贵族阶层的人才能打伞,除用于歌舞伎等演出之用外,伞只在医生、僧侣、富商等有身份的人中普及。之后,随着洋伞的登场,唐伞便开始称为“和伞”。在制伞业的鼎盛时期,日本全国一年能够生产1000万把伞。但在明治时期,洋伞的输入导致制伞业急速衰退,和伞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当作生活必需品。但即使是现在,和伞也还是民俗文化产业中不可或缺的道具之一,特别是在日本茶道、舞踊、歌舞伎中,和伞作为日本文化的象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江户时代后期,第一代当家墨藏在京都五条本觉寺附近开了一家伞店,这便是伞铺“日吉屋”的发端。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间,这间老铺一直坚持经营,是京都现今唯一一家老字号和伞铺。第五代当家西堀耕太郎先生继承了这项古老的传统技术,守护着这块招牌。
西堀先生不光做伞,他还将伞骨技术应用于照明灯具的设计,并获得了世界性的认可。而他原本是一位供职于和歌山县新宫市市政府的公务员,同日吉屋第四代当家江美子之女的姻缘,是他进入这一行的契机。
“我和她认识的时候,日吉屋的年销售额只有150万日元,生活也很困苦,店铺面临歇业。以前光京都就有两百多家伞店,但我开始接手时,京都只剩两家了,现在则只有我们一家。我觉得不从根本上转变是不行的了。”西堀家是开英语补习班的,他和传统工艺无半点接触,但他想要做伞的念头非常单纯:“伞打开的时候,它的竹制骨架实在是太美了,而且现在还有人能用竹子和纸等天然材料以纯手工打造出这种东西,让我非常感动。再加上这是我妻子家的产业,我想无论如何也要让它延续下去。”
根据之前在市政府从事旅游宣传和公关工作的经验,他先为店铺建立了主页,为产品进行宣传。之后在祖父和岳母的传授下,自己一点点学会了和伞的制作。慢慢的,网络订单越来越多,店铺的年营业额也有所提升,但他深知这家店光凭做伞是无法维持的,于是想到做灯具。
“当我把刚刚做好的伞放在室外晾晒时,发现经阳光照射的和纸伞异常美丽,于是想到把它用来做灯具应该也不错。”经过无数次尝试和失败之后,灯具“古都里”最终诞生。古都里融入了和伞的传统技术——纤细的竹框架结构和精巧的和纸粘贴技巧。和纸透出的柔和光线与笔直延伸的竹骨形成简洁的几何美学。由于这种灯具有着像伞一样可开合的构造,搬运起来非常方便,所以海外的订单也纷至沓来。
三年前,古都里参加了米兰的萨隆家具展和巴黎家居展。现如今,日吉屋的产品中有40% 都是灯具,订单的30%来自海外。
除和纸和竹子以外,西堀先生又开始探索塑料、钢、不锈钢等材料的使用。日本是世界第一雨伞消费大国,每年有约6.5亿把塑料伞被丢弃。大量生产和消费,随之而来的环境破坏也是惊人的。因此,西堀先生想到利用甘蔗制成的环保材料生物聚乙烯与竹子开发出环保的晴雨两用伞,打造出既不属于洋伞也不属于和伞的新型伞。
传统就是不断地革新。正因为有新事物的诞生,才有继续守护传统的力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