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1969年,印度制药公司兰伯西仿制瑞士罗氏公司的镇静剂苯甲二氮获得成功,成为印度开发仿制药的鼻祖。为让仿制药“名正言顺”,1970年印度推出的《专利法》,不承认西方国家药品专利,在此法案下,印度药企可以随意仿制生产任何一种药物。2005年印度为加入WTO修改的“专利法”首次承认药品专利,但只承认1995年之后的药品专利,导致罗氏公司的抗癌药厄洛替尼等药物在印度被拒绝授予专利保护。
拒绝承认1995年前的药物专利和衍生药物专利及强制许可制度的滥用,让印度药企能够强制仿制跨国药企的专利药,并最终凭借其低廉的价格行销第三世界,成为“发展中国家的药房”。
2006年圣诞节后不到24小时,玛西亚·贝热龙死于药品滥用:她将几种从所谓“加拿大网上药品商店”购买的药物混在一起服用,邻居发现了她的尸体。随后,相关部门在她的家中发现了一百多粒通用药物,其中包括镇静剂、抗抑郁症药物和退热净。
57岁的贝热龙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科迪亚岛的居民。在悲剧发生的前几天,她就开始出现脱发、视力模糊的症状。根据法医报告:“贝热龙女士曾罹患多种疾病。在写给朋友的一封邮件中,她将这些病症描述为持续的恶心反胃、痢疾、关节疼痛和其他不适感。她在当地的朋友也注意到了她脱发、视力模糊的症状。在去世之前,她还有强烈的疲倦和呕吐感。”
验尸报告表明,贝热龙死于慢性中毒,根本原因是被药品中的危险化学成分所害。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法医局称,长期服用网上商店兜售的药物正是致使贝热龙死亡的罪魁祸首。
毒理学检测表明,这些药品中含有大量重金属元素,这类金属元素通常是各类化学填充物的主要原料,而生产设备被微量元素感染也会造成药品污染。药品中的重金属元素包括锶、铀、铅在内,极小的剂量就足以对人体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害,重则致死。
不过,贝热龙购药网站的幕后黑手是谁仍然不明。虽然GlavMed及其他互联网行销网站上兜售的药品“看似”产自加拿大(该国以廉价药品闻名于世),但实际上大部分药品的货源是印度境内的几家制药厂,请注意,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合法品牌药剂和仿制药品的产地之一。其余的四十余家厂商和供货商则遍布印度和巴基斯坦。有些厂家拥有转卖合法品牌药品的资格,有些则没有。很显然,贝热龙购药的商家不具有售药资格。
印度拥有过硬的技术实力、充足人力资源和充分生产条件,促进了制药业的蓬勃发展,每年都会生产海量药品。虽然印度制药厂商饱受欧美国家制药厂家对于其专利侵犯指控的困扰,但每年创造的收益还是相当可观,甚至多达百亿美元。
正如2012年5月特约作家维卡斯·巴贾和安德鲁·波拉克在《纽约时报》发表评论称,印度和西方制药公司之间的争端自20世纪70年代就已初见端倪,彼时印度已经停止对药物专利的授权。虽然在2005年,由于世贸组织的强势介入,印度又恢复了保护药物专利的政策,但该协议对1995年前生产的药品没有追加任何规定,还是有一些不良厂家钻了空子。
《纽约时报》称,自那之后,印度一跃成为世界级制药厂商,并在近二十年内成为全球贫困国家进口廉价仿制药品的最大供货商。西方制药厂家以“限制药品专利传播”和“放任廉价仿冒药品肆虐”的名义,多次对印度政府和印度制药业提出指控,并宣称印度的做法扼杀了科研创新精神,使制药业遭受了重大损失,甚至使救生药品的科研项目停滞,这是对全人类不负责任的表现。不过印度制药公司辩称,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贫困国家的人们才可以买到买得起的药品,才得以应对艾滋病和癌症的侵袭。
在一次高调的法庭对决中,印度制药商和瑞士制药巨头诺华集团(Novarti)对簿公堂,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继续允许印度公司生产诺华治疗白血病的拳头产品格列卫(Gleevec)的仿制产品。据《纽约时报》报道显示:格列卫每年的生产成本高达7万美元,而印度的仿造产品却只需要2500美元。2013年5月,印度最高法院宣布,诺华对于格列卫药品专利的辩护申请不予通过。
问题在于,虽然印度方面极力标榜自己施惠大众的菩萨心肠,为其私利目的“据理力争”,但却不能保证这些非品牌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美国制药业曾宣称,任何游离于“获批生产链”之外的仿造处方药品,轻则“低于标准”,重则有害健康且违法。不管说辞中是否有夸张成分,美国制药商们总算说对了一件事:大多数在药品营销网站上出售的商品都出自不合格厂商,因此贸然服用必然会面临巨大风险。
有关假冒伪劣医药产品及带给消费者的安全隐患的统计数据无疑骇人听闻。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每年出口到美国境内的大宗药品中约有8%是未经批准且低于安全标准的仿冒品。在全世界范围内,约有10%的药品交易,即市值210亿美元的交易涉及伪劣药品。《国际临床实践期刊》(简称IJCP)曾经发起一个研究项目,并在2012年刊发调查结果称,实际数字可能还是上述数据的三倍。
据IJCP估计,在2005年至2010年的五年内,全世界范围内的伪劣药品交易数额翻了一番,已高达750亿美元。据“网上药店安全联盟”估计,网络上大约同时活跃着3万至4万家网络药店,但合法经营的商铺只占其中一小部分。
近期,美国制药巨头默克(Merck)公司对2500家网络药店进行了分析,发现80%以上的店铺都在从事违规兜售处方药的生意。虽然法律规定,合法网上药店向美国公民销售处方药的时候必须要求顾客出示处方,但GlavMed-SpamIt和Rx-Promotion之流的售药网站对这项规定根本不屑一顾。
另外,默克公司还发现,大约600家网店销售的药物价格要低于任意店面的最低批发价。很明显,这些药品都是伪劣产品,其安全性有待检测。
Rx-Promotion和SpamIt联合网络药店的顾客在收到商品的时候往往会大吃一惊,因为这些药品包装上直白地标明了原产地是印度。不过,根据2010年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简称GAO)公布的报告显示,美国公民从街角药店买到的大部分药品同样难逃此窠臼。GAO发现,在伪劣、合法网上药店或主流店面(如CVS和沃尔格林)购买的药品中,大概有80%的药品原材料来自印度的化学工厂。
不过,虽然用于供应美加两国消费者的药品由北美之外的厂商生产,但这并非关键所在。问题在于:诸如SpamIt和Rx-Promotion这类伪劣药品运营商与美国及境外的合法药品商所兜售的药品是否来自同一个源头?更重要的是,这些药品真的安全吗?
虽然大部分学者尝试着对垃圾邮件代理网站售卖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测试,但都无疾而终。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简称UCSD)的教授斯特凡·萨维奇是“系统网络研究小组”的成员,曾在2011年带领一个研究小组对垃圾邮件代理网站兜售的药物做了八百多次检测。
“网上药店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不仅从你的口袋里掏走了钱,洗劫了你的信用卡,还让你找不到任何把柄。”他说道,“我们只是想弄明白,顾客花钱从这些店铺中买到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如果药物真的有效,那么它们的产地是哪里,支付环节又是由谁来操控?”
萨维奇说,检测之后小组人员们惊奇地发现,这些药剂不仅包含了主要的应有成分,甚至连剂量也都与正品相当。但药物中含有的污染物是否会对消费者造成任何安全风险就不得而知了,因为相关的测试并未完成。
“出于法律原因,我们根本不可能将所有的药品都买来做研究,更何况研究条件也不允许。”萨维奇说道,“不过在我们测试过的药物中,其主要成分的剂量都大致准确。所以无论是从买家还是卖家的角度,或是从双方沟通的情形来看,这些药品都与正规产品无异。”在对比网络药店和本地药铺的商品之后,他做出了如上结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