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德国家族企业为什么成功

时间:2024-05-04

李稻葵

德国工业革命开始时间较晚,当德国开始工业革命时,世界市场已被英、法、美等国瓜分殆尽,德国企业只能仿造其他国家的产品。后来,德国以国家统一和第二次科技革命为契机,严格加强对产品质量的把关。“德国制造”的口碑就是在此背景下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大众、西门子、克虏伯等一大批著名企业应运而生,德国迅速跻身制造业强国之列。

现在,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德国的GDP占据了整个欧洲的21%和所有欧盟国家的28%,家族企业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德国高达80%的企业都是由家族控制和管理。德国最大的150家公司中48%为家族企业,60%的中小型企业也由家族所支配。德国家族企业创造了许多优秀的品牌和高质量的产品,它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出众的成绩,与政府和各种非政府机构为其提供了全方位的有利于发展的宏观、微观环境密不可分。

公平竞争保障良性发展

德国政府保证公平公正,构建良性竞争环境,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对经济进行调节的同时,利用政府的力量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一方面,针对大型企业,1957年德国议会通过了《反对限制竞争法》,限制垄断,促进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德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保障中小企业的发展。综上所述,德国成功避免了大企业垄断市场,积极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从而在宏观环境方面,保障了良性的发展环境,有效地避免了市场的失灵。

质量管理树立行业标准

“德国制造”享誉全球离不开其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德国最有影响力的质量管理机构是1952年成立的德国质量协会,该协会拥有上万名会员,覆盖了德国的大部分企业,在宣传质量管理、组织评选质量奖和质量管理培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德国标准化学会(DIN)制定的标准几乎涵盖所有领域,并且绝大多数被欧洲及世界各国广泛采用。除了政府和行业内的监督,自主经营的认证和监督机构也为“德国制造”提供了产品和制造流程的检测。在整个质量管理系统的推动下,德国家族企业已经形成了重视产品质量的文化和制度,促使“德国制造”享誉全球。

银行体系提供便利融资

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自身的内部融资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这时就要寻求外来融资渠道,一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银行贷款、租赁、参资公司的参资资本、风险投资公司的参资等。这些中小型的家族企业一般地处主要城区之外,它们需要近在咫尺、可以提供全套便捷服务的银行伙伴。

在德国,包括中小企业促进的绝大部分经济促进项目都是通过主办银行程序来处理的。主办银行程序的实施,提高了金融支持手段的效率。

在这个程序中,主办银行(也是顾客的往来银行)是经济促进目标群体的中心门户站。主办银行在日常辅导业务中告知客户运用公共促进资金的可能性,如果符合促进的条件,促进资金的接受人直接向主办银行提出申请,由它进行申请的预审,然后再由它把申请材料转给促进银行审批。若申请被批准,促进银行把资金转拨给主办银行,由主办银行(连同它发放的银行贷款)一起转给借贷申请人。在贷款运行期内,主办银行往往必须对促进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控,按期把申请人支付的本息转给促进银行。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主办银行还要向受贷人提供咨询服务并制定整治方案。

同样的,这一主办银行程序也适用于担保银行提供的担保。这样的本土化银行零售业务的开展,一方面拉近了与客户的距离,为家族企业提供了及时的融资服务;另一方面,在较小的商业区域内,银行可以深入了解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商业情况等信息,针对每个客户关系中的风险进行细致管理。

财税政策

鼓励持续经营

德国遗产税制度历来注重保护家族企业。2008年,德国遗产税改革,进一步对多数家族企业免征遗产税。根据新遗产税法第16条规定,在配偶之间的财产转移可以享受60万德国马克的免税数额;从父母向子女及早逝子女的后代转移财产可以享受40万德国马克的免税数额;向分类1(下表)中所列的其他所有人员转移财产可以享受10万德国马克的免税数额;向分类2中所列人员转移财产,其免税数额是2万德国马克;向分类3中所列人员转移财产的免税税额是1万德国马克。

分类2:(1)由于生前发生财产转移,因而不适用于“分类1”的父母和祖父母;(2)同胞兄弟姐妹;(3)继父母;(4)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5)伯父、叔叔、舅舅、姑母等;(6)离婚的配偶。

分类3:所有其他的财产承受人和相关的财产转移人。

此外,相关家族企业的继承者若持续经营十年时间且保留一定高级管理职位,则将免征此税。若企业继续由家族成员经营七年时间,则适用的遗产税税率降为15%。遗产税的改革使中小家族企业在企业主换代时的税收负担大大减轻,从而有利于中小家族企业的长远发展。

双元制职业教育

保证专业人才

“德国制造”的成功离不开富有活力和高水准的技术工人。在世界上极负盛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为德国制造业源源不断地提供满足其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储备,是“德国制造”在全球竞争中能够保持长盛不衰的重要源泉。

德国历来重视教育制度对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支撑作用。《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年轻人接受技术培训的义务和企业提供相关岗位的义务。在中学毕业后,约有70%的德国青少年会接受为期两年到三年半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即学校与企业分别提供理论知识学习和实习实践机会来共同完成的职业教育。正是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一方面德国培养出了大批有理论知识基础和实践工作技巧的高素质产业技术工人,为德国持续占据产业链的高端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还使得多年来积累的有益经验得以保留,精益求精的德国精神得以心口相传。

此外,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费用由国家承担,企业实践培训费用则由企业承担,学生不用承担高额的费用。不仅如此,政府还提供大量奖学金,建立了科技园和技术孵化中心,大力促进产学研相结合,鼓励人才到企业发展;而企业也会定期将其研发人员送往高校进行再培训。德国技术人员和工程师收入之高,丝毫不比金融行业从业人员逊色。正是这些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成就了“德国制造”,帮助德国家族企业在全球保持强大的竞争力。

制度设计保障

就业者权益

“二战”后,德国历届政府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和规定,这些法律和规定有效地保护了劳动者的利益。在德国,没有充分的理由,要想解雇一个工人是不可能的。倘若不得不解雇,那也必须要提供足够的失业金。这些政策和具体措施使劳动者处于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由于基本生活是安定有保障的,所以他们没有必要去同雇主发生冲突或采取激烈的方法来解决矛盾,因此德国是公认的欧美国家中罢工次数和罢工时间最少的国家之一,罢工量远远少于法国、西班牙等国。

德国也一度因劳动力成本过高而闻名,但金融危机爆发后,工会同意企业为避免大规模裁员而实行灵活的工资制度。不少公司因采用了“工时账户”,而成功避免裁员情况出现。

所谓“工时账户”,即业务繁忙时,雇员加班加点,把加班费存入账户;业务萧条时,他们减少工时,但仍可从账户领取等值工资。这样的制度使得工人无论是在经济繁荣时,还是经济萧条时,都能领取到相对稳定的工资,也使得与其他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而言,德国的劳动力成本在过去十多年间增长最为缓慢,从而减小了家族企业的劳动力成本负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