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读者反应论翻译标准的重要性

时间:2024-05-04

(华北理工大学翻译专业 河北 唐山 063000)

1 读者反应论

奈达首先将读者反应论引入翻译标准中,并提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或是语言接受者,要评价译文的质量,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并将这种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比较,看两者是否一致。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接受群体,重译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反映他们的期待和缩短现时读者与已有译本的审美距离。读者反应论不排斥直译,直译和异译是对读者反应的不同态度,译者应恰当地将读者特点和翻译方法结合,翻译出更多新作品。

2 读者反应差异的三个特性

首先,读者是一个复杂的群体,由于其存在种族、性格、心理、职业、爱好、经历等差异的客观性,使得读者反应的存在也具有客观性。其次,在翻译中译者应从现实角度关注读者的理解和期待,从而修补和缩短审美距离。再次,随着社会发展读者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不断提升,在特定得到历史时期读者对作品的期待均不相同。

3 译文分析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红楼梦》以异化翻译为主,目的是保留中国文化的特色,主张传达中国文化因素。

例1:宝钗对黛玉说:"我看到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来赔不是。” 译文:I saw that Li Kui abuses Song Chiang and apologizes. (Footnote: From the novel Shui Hu, Li Kui was a peasant rebel, Sung Chiang the leader of the outlaw, was a capitulationist.)

作者引用典故作歇后语,用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指出李逵和宋江的关系,文中宝钗以此歇后语来讽刺黛玉,向读者恰当地呈现出人物的心理表现。虽然这种翻译方法对了解中国历史典故的读者不难理解,却困扰了国外读者。但译者的翻译目的是保留中国文化特色,因此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读者来说确实难以理解。相反,大卫·霍克斯采用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翻译《红楼梦》更加符合西方读者。

例2:《真真女儿国》诗里有"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第五十二回),霍克斯译为:"Last light I dreamed I dwelt in marble halls.Tonight beside the water waste I sing.。在中国文化中,"朱楼”是侯门豪宅的代称,在诗歌也用来指代侯门小姐的闺房。霍克斯将其译为"marble halls(大理石厅堂)”。因为“marble halls”在西方文化中,大理石建通常筑代表社会上层人士,却不会使读者联想到"娇贵的千金小姐”。此处,由于中西读者文化背景差异,作者以对等物来替代,便于国外读者理解。由于读者反应差异存在客观性,译者则应结合翻译目的相应地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从而缩短读者反应与源语读者反应的差异。

例3,日本的三菱汽车公司(Mitsubishi)在美国市场打出的广告推销语为:"Not all cars are created equal”,不难理解,此广告语巧妙地套用《美国独立宣言》的名句:"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即"人生而平等”,从而传达出"三菱车独一无二”的意思。同时,这句广告词使美国消费者联想起美国人民拜托殖民束缚重获自由的历史而倍感自豪,从而引起共鸣。因此,日本三菱汽车在美国的销量十分可观。而在中国市场其改用"古有千里马,今有三菱车”广告语,不仅巧妙运用中国消费者对千里马的认知,更突出了产品的特点。三菱汽车的广告语做得十分巧妙,不仅结合不同市场的文化背景,更懂得抓住读者反应差异的现实性和历时性,这就要求译者充分考虑来自不同文化背景读者的期待和需求,从而缩短和修补审美距离。

4 总结

读者反应论为翻译活动做出重要贡献,打开了把作者、作品和读者作为完整的动态系统来研究的新角度。随着读者的特点发展,译员应该将读者的反应作为重要的翻译标准之一,并结合翻译的目的、作品风格和类型等使用恰当的翻译的策略和方法,逐步探究并完善该标准在翻译活动中的实用性。

[1] Nida Eugene. 1964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 Leiden: E.J. Brill.

[2] Nida Eugene. 1993b.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 孙致礼. 再谈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J]. 中国翻译,2003,(1);48-51.

[4] 范详涛. 奈达“读者反映论”的源流及其评价[J]. 外语教学,外语教学,2006,(6):86-88.

[5] 孙致礼. 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 中国翻译,2002(1):40-4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