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前进文工团 辽宁 沈阳 110001)
浅谈阿根廷作曲家希纳斯特拉创作中的民族风格
李昊朗
(前进文工团辽宁沈阳110001)
在世界音乐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南美音乐越来越多地展现在世界音乐舞台上,被人们认可和欣赏。虽然它的地域性很强,我们也常常把它与流行音乐相关联,但是,它的管弦乐作品的确已经步入了严肃音乐的行列。比如希纳斯特拉这位阿根廷作曲家。本文将通过对作曲家的介绍、阿根廷民族音乐对他的影响,总结出一些希纳斯特拉在创作中的民族风格。
希纳斯特拉;欧洲严肃音乐技法;阿根廷民族音乐风格
阿尔伯托·埃瓦里斯托·希纳斯特拉Alberto Evaristo Ginastera(1916年-1983年),阿根廷作曲家。1916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并就学于布宜诺斯艾利斯音乐学院,1945年赴美寓居,师从科普兰。1958年后,开始接触序列主义音乐。他的创作轨迹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客观民族主义时期(1934-1937)、主观民族主义时期(1938-1957)、新表现主义时期(1958-1983)。其早期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大量采用民间的音乐素材,多富于舞蹈节奏和生活气息,以较为淳朴、直观的音乐形态呈现阿根廷民族音乐的特色。例如:《阿根廷舞曲》;第二时期,创作上在其充分保留民间音乐素材的基础上,更多地在音乐语言上运用抽象性的手法(和声与调性调式的游离)来展现阿根廷的民族精神。例如:舞剧《帕南比》(1937)和《埃斯坦西亚》(1941)、《第三田园交响曲》(1954);最后一个时期则开始在创作上追求新的创作技巧,作品中广泛出现不确定性节奏和复杂节拍所构成的音响效果,走日趋国际化的风格路线,并在吸取各种现代派技法(十二音体系、序列主义、微分音和偶然主义等)的基础上,形成自身高度个性化的独特音乐语汇。例如:《第一钢琴协奏曲》(1961)、《小提琴协奏曲》(1963)、歌剧《唐罗德里戈》等。他的作品在拉丁美洲音乐史上拥有着崇高的地位,被认为是当代阿根廷最为重要、写作拉美风格严肃音乐作品中个性最为鲜明的作曲家。
对于二十至二十一世纪音乐,我们更多接触到的是欧洲以及北美洲等地的音乐风格,而对于南美洲的音乐,我们接触和了解的并不多。因此,笔者觉得有必要简单地梳理一下有关南美音乐中阿根廷的音乐风格特征。
阿根廷最早由印第安人开拓居住,从16世纪初开始,就被来自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入侵,西班牙统治了除巴西以外的南美地区。后来,印第安人口锐减,殖民者又从非洲贩入大量黑奴。1810年开始,拉丁美洲人民为争取自由和独立进行了长期的斗争。阿根廷属于移民国家,在其人口中,最具阿根廷特色的是由欧洲与南美印第安人结合而成的高乔人,他们多在草原、高原居住,保留了较多的印第安文化传统。阿根廷的音乐风格状态正如尼-斯洛尼姆斯基在《拉丁(南)美洲的音乐》中的一段话所说:“在旋律上,印第安人提供基本的五声音阶模式dol、re、mi、sol、la,欧洲殖民者对其音乐的影响表现在扩展音阶上,黑人则增加了对变化音的修饰。在节拍和节奏上,印第安人坚持短句长休止,用单调的击鼓声作伴奏。西班牙殖民者对其音乐节奏方面的影响最为突出,最为典型的是3/4与6/8的双重节拍,导致在小节中交错节奏这一典型的特征性。黑人音乐对节奏的影响是在几乎不变的2/4拍内加入切分音”。①
总体来说,阿根廷的民间音乐与欧洲其他国家的民间音乐相比,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它那热情洋溢的火一般的热辣风格。比较鲜明的感受就是它充满动力的节奏,进而能烘托出一种热烈震撼的情绪渲染与氛围。但它有时又带有一丝忧郁和淡淡的哀愁,这可能是因为南美洲大多数国家都是殖民地国家,这种音乐情感亦是他们对家乡的一种怀念之情使然。
在音乐作品所使用的音乐材料上——调式方面多采用印第安五声音阶dol、re、mi、sol、la和克里奥约音乐音阶——克里奥约音乐流行于安第斯山区直至潘帕斯大草原等广泛地带。这种音乐的特点是音域不宽,旋律经常是按音阶逐级下行,或是二度、三度的下行。但转调比较频繁,旋律的进行以平稳、圆滑为主;和声方面多使用平行的三度、六度连接进行;节奏方面,形态多以3/4、6/8拍居多,强调切分节奏。这种三、六度的旋律进行与和声音型加之配合3/4、6/8节奏混合形态的两大个性特征,对希纳斯特拉的影响很根深蒂固。在他的很多作品中,3/4、6/8节奏无论是独立运用,还是复合形态的呈现形式都比比皆是。而平稳圆滑的三度六度,无论是在纵向叠置的和声上还是在横向的旋律走向方面,都在希纳斯特拉的作品有大量的、集中的体现。
另一方面,南美音乐的体裁也极为丰富多样,歌与舞常常是一个整体。比较典型的有古巴的伦巴、萨尔萨、恰恰;巴西的桑巴、波萨诺瓦;哥伦比亚的班布戈;阿根廷的马兰波、猫舞、探戈等。其中对希纳斯特拉的音乐创作影响至深的当属“马兰波”这一舞蹈体裁形式。
马兰波起源于十七世纪阿根廷的大草原地区,这种快速而充满活力的舞蹈也是南美牧人的典型舞蹈,用脚去踩击、踢踏地面舞出节奏,是非常适合男性跳的一种舞蹈形式。后来发展为两个人轮跳的形式,即在一方完毕之后,另一方在不打破原有节奏规律的前提下衔接下去。这种舞曲通常采用6/8拍,最大的特点是其相当快的速度和复杂的节奏。其常用的节奏型如图:
例1:
这些马兰波舞曲中常用的节奏形态及其变形,在希纳斯特拉的作品中随处可见,成为一种节奏上的主导形态,并且做了非常巧妙的变化与结合。
还有阿根廷最重要的乡村舞曲——猫舞。这种由高牧人以古老的西班牙舞曲波蕾若(bolero)和塞桂第拉(seguidilla)为创作灵感的舞曲,通常由两队男女循环围圈跳舞。男女同时以快速踏足为基础舞步,女性常高举裙摆左右晃动,男性两脚前后踢动,起到点缀与支持重节拍的作用。这个以6/8为主的拍子,由于经常使用三个四分音符营造出一种切分节奏感,因此,猫舞的最大特点就是3/4与6/8的结合。这一点在希纳斯特拉的多部作品中比比皆是,可谓影响至深。还有探戈中的大小调对比思维,在希纳斯特拉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由此可见,阿根廷的国家历史与人文艺术经历了诸多不同的阶段,而这些曲折的历史进程中的诸多因素又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该民族的音乐发展进程,也影响着作曲家在创作风格方面的不断探索、创新与变化。可以说,他在构思一部完整音乐作品的同时,每一种民族音乐元素都是复杂而清晰地显现在作曲家的脑海中。基于以上诸多方面的音乐特点,这种南美音乐风格在二十至二十一世纪逐渐被听众熟悉、认可与喜爱。因此,阿根廷本民族原始的音乐风格被希纳斯特拉汲取、升华、运用,并赋予其现代主义色彩的显性。 “重要的不在于主题的来源,而在于处理主题的手法。这‘手法’显示着技术的纯熟性、表情的力量和艺术家的人格。”
正如捷克作曲家库普科维奇(L·Kupkovic)所说:“我们当代作曲家在创作上享有迄今为止最大限度的自由”。②因此,在二十世纪这个绚烂多彩与个性化并存的、具有挑战意义的写作时代,在不同地域生活、不同社会环境、思想及意识形态影响下的作曲家们必然会创作出形式多样的、极具个人魅力与个性的繁复多样的不同风格音乐作品,在为我们带来不同的音乐欣赏体验的同时,也形成与创立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音乐流派与风格标签。在这些作曲家中,大部分作曲家都会从本民族的音乐语汇与音乐语言出发,把其所在地域的民族音乐特性特征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去,并使用现代作曲技法与传统民族特色进行融合,真可谓相得益彰。
作曲家阿尔伯托·埃瓦里斯托·希纳斯特拉,这位血液里流淌着拉丁民族自由奔放旋律与探戈节奏的阿根廷人就是这一类作曲家的代表之一。他将南美音乐素材与现代作曲技巧充分融合,并把这种音乐风格展现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独树一帜、风格跳跃,立刻被听众所喜爱与认可。
他在创作手法上巧妙地汲取了欧洲当代的严肃音乐写作技法,运用自己本民族的音乐语言和节奏特点,创作出了充满南美地域风格与人文风情的音乐。在当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趋势下,如何将西方当代音乐的创作手法、技术与自己本民族音乐的传统风格巧妙、无缝、有机地结合,从而更好的推动世界音乐创作潮流的多元化发展,是作曲家及学习作曲的人需要研究的课题。
在西方音乐多元化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当今,音乐作品对于我们来说真可谓是形形色色、风格迥异、层出不穷。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音乐景象也正体现出了艺术创作的基础内涵——艺术是人对世界的一种精神把握的方式。人们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创作与付出来表达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也包含着人对自己认识。
二十世纪初,西方现代主义音乐中那些林林总总的音乐风格、频繁更迭的作曲技法接踵而来,对于中国人来说应该是应接不暇。当我们仍处于探索现代主义音乐领域之时,后现代主义音乐便粉墨登场了。正如曾经看到的一段话:“对于中国人来说,现代主义就像一架迟到的班机,而后现代则像一架早到的班机,它们共同拥挤在中国这个大航空港里”。③事实正如此,当我们刚刚了解与分析掌握了勋伯格建构的十二音体系、梅西安的有限移位技术之时,后现代主义的整体序列、简约主义、新浪漫主义等等一系列音乐形式又铺天盖地纷沓而至。但正如美国当代音乐史学家汉森所说:“如果我们承认所有一切风格体裁都有其实际的效用,这虽不意味着我们同等程度地喜爱所有的风格体裁,但却大大增加了我们从各种艺术中得到欣赏之乐趣的可能性。”④
因此,综观二十世纪音乐风格,有相当一部分民族乐派与以体现本民族风格为主要创作素材的作曲家(以东欧作曲家为主要群体)的作品在二十世纪音乐风格中独树一帜。比如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贝拉、俄罗斯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等等。而生于1916年的希纳斯特拉,这位生于南美洲国家阿根廷的作曲家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南美音乐文化背景的熏染,又历经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西方音乐的发展潮流,并赴美师从艾伦·科普兰深造作曲技术,这种南美与北美音乐文化艺术在创作思维与创作空间上的碰撞,以及种种人生经历的磨练,使得其作品极具民族色彩,个人创作风格跳跃突出,新和声语言与新技术的运用巧妙合理流畅,彰显个性特征。他把“新技术技法”、“音乐的可听性”、“南美民族音乐风格”这三者恰如其分的加以融合,准确地阐述了其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并以其具有现代意识与独特审美角度的音乐语言传达给听者,让拉美严肃音乐在世界舞台上得到关注与尊重并占有一席之地。
希纳斯特拉这位二十世纪伟大的阿根廷民族作曲家,以阿根廷的民族风格为核心,又顺应着时代的变化,使得民族因素与现代风格完美合一。他的音乐风格既独特又具有高度的可听性,他不会让听众在聆听时觉得难以理解或面露难色,反之,人们可以很清晰的感受到那种浓郁的阿根廷风格,热烈、奔放、旷野、桀骜不驯而又独特的节奏律动,优美而又动听的旋律,却又不会觉得古老、乏味。那么,在当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趋势下,如何将西方音乐的创作手法与自己本民族音乐的传统风格有机地结合,并更好的推动本民族音乐的发展,将之屹立于世界音乐舞台,是我们中国作曲家及学习作曲的人需要认真思考与研究的课题。
[1] 库斯特卡.《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M](宋瑾 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 宋瑾.《国外后现代音乐》[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
[3] 彼得.斯.汉森《20世纪音乐概论》[M](孟宪福 译),人民音乐出版社.
[4] 尼.斯洛尼姆斯基《拉丁美洲的音乐》[M](吴佩华、顾连理 译),图书出版社.
注解:
① [美]尼·斯洛尼姆斯基 著 吴佩华、顾连理 译《拉丁美洲的音乐》 图书出版社,
② [美]库斯特卡 著 宋瑾 译 《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 人民音乐出版社
③ 宋瑾 著《国外后现代音乐》 江苏美术出版社 第9页
④ [美]彼得·斯·汉森 著 孟宪福 译《20世纪音乐概论》 人民音乐出版社 第260页
李昊朗(1983-)男,汉族,辽宁沈阳人,艺术硕士,三级作曲,中共党员,辽宁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