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讲好“嫦五”奔月背后的“江苏智慧”

时间:2024-04-23

文 郑伟

嫦娥五号任务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举世瞩目。作为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新闻一部的记者,我很有幸前往文昌,和国内外媒体共同见证嫦娥五号“奔月”时刻。我和摄像于去年11月18日抵达海南,出发前和抵达后都去医院做了核酸检测。在文昌市人民医院拿到核酸检测报告结果后,开始了我们的报道计划。

这次的媒体报道团可以说“阵容强大”,集聚了国内外主流媒体。如何在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如何在关注热点中找到亮点?前方没有大团队,如何把我和摄像两个人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这些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不过,由于这是我第二次前往文昌报道航天任务,所以面对挑战,在出发前已做好准备。

提前规划报道计划

在得知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完成垂直转运,计划于11月下旬择机实施发射时,我就开始搜集相关信息。首先我联系江苏高校,看是否有参与任务的研发团队。随后,我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宣传处得到消息,该校赵淳生院士团队研发的超声电机应用在嫦娥五号探测器上。巧的是,我在2019年制作一个致敬劳模节目时,对赵淳生院士进行了专访。此前,他们团队研发的超声电机就被应用到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探测器上。此次嫦娥五号任务,他们的超声电机又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研发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当我带着这些问题联系赵淳生院士时,得知他也将在11月底带着团队的科研人员前往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观看火箭发射。于是我和他暂定下采访时间,约在文昌再见。

在以前的发射任务中,东南大学校友胡旭东多次担任“01号指挥员”,也是目前我国火箭发射最年轻的“01号指挥员”。这次嫦娥五号任务的“01号指挥员”还会是胡旭东吗?我们也做好了报道备案,如果最终确定是胡旭东,我们可以第一时间发布相关内容。

此外,2017年我曾去文昌报道过,得知距离文昌航天发射场只有几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大型的测量点——文昌指控中心某测控点。它从火箭一起飞就开始担负跟踪火箭、测量数据的工作,被称为是眺望嫦娥五号的“第一双眼睛”。在这里有一帮观测员默默无闻坚守,其中就有来自江苏的小伙。这次通过联系,我们获得采访许可。

于是,出发前,我就列出了一个比较详细的报道方案,除了对任务本身的情况介绍外,我们围绕这些江苏元素,进行故事挖掘。

稳中有序,讲述好每一个人物故事

磨刀不误砍柴工,到了文昌,我们就按照既定计划开展报道。我们抵达文昌时,大部分的媒体还没有到,这样给我们的一些摄制留下了较为充足的准备和制作时间。11月18日,我们抵达文昌后第一步就是去当地医院做核酸检测,为的就是争取19号能够拿到核酸检测结果,如期开始我们的采访任务。第二天上午,我们拿到核酸检测结果后,获得采访许可,第一站去了文昌指控中心某测控点。在这里我们遇到了来自江苏宿迁的雷达操作手李龙飞和来自仪征的安控操作手魏鑫。3年前他们一起来到这里,两人先后参加北斗卫星全球组网、长征五号、“天问一号”等多次航天测控任务。文昌发射场的火箭一旦点火起飞,这里要为指控中心提供火箭起飞和初始飞行阶段的数据信息,因此得名“万里海天第一棒”,而这“第一棒”跑得好不好,小伙子们的工作至关重要。在采访中,执行过多次任务的小伙子向我们透露,他们心里有个共同的遗憾,那就是虽然离火箭这么近,但他俩从未亲眼看过现场发射,每次只能听见火箭从头顶飞过的声音。“因为我们都要在设备上,那个时候也是最关键的时候,轻易不敢离开。这是比较遗憾的,但是转念想一想,也就很正常——肯定要有人在后面付出。”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年轻航天人为祖国航天事业奉献青春的志气。李龙飞告诉我们,他将自己参与的每一次发射任务的过程和感受都记录下来,将来有孩子了,会告诉他,这里也有自己的一份努力。我相信,这样的精神将会在一代一代人身上传承。

这样的江苏人还有不少。我们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了解到,在这里还有一群特殊的人,他们的工作开始最早、结束最晚,还有不小的工作风险,他们就是——特装车分队。今年24岁的蒋桂兵来自江苏泰州,是文昌航天发射场特装车指挥员。特装车分队主要负责火箭及卫星产品的接运、燃料的拉运等工作。从港口到文昌发射场距离28公里,火箭接运为两天,分为两个批次,接运过程可谓漫长且艰辛。在行驶过程中,要不断观察路况变化,注意红绿灯和标志牌的高度,防止和集装箱发生剐蹭,每隔3分钟汇报一次车辆行驶情况。蒋桂兵2020年1月来到文昌发射场,他告诉我们,由于产品集装箱很大,驾驶员无法通过后视镜观察后方具体路况,只能通过对讲机,听从指挥员的指挥,这就要求司机和指挥员默契配合,他需要去了解每一位驾驶员的开车习惯。液氢拉运,可以说是特装车系统最重要也是最危险的工作。在进入发射冲刺阶段,需要拉运液氢燃料至发射区。液氢是一种极易挥发、极易爆炸的低温燃料,一定条件下,就算是一根针从一米高度掉落产生的能量都足以引爆。蒋桂兵告诉我们,转液氢的平板车,他们司机开的速度是3到5公里每小时,时速特别慢。我笑着说没想到你们是个开慢车的工作,小伙子回答说:“是的,但开慢车更需要技术。”海南的11月还是很热,我们采访不到一会儿,就被太阳晒得满头是汗,这对开特装车的司机们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此外,海南高温、高潮湿、高盐雾的天气,对汽车的防腐、保养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任务重、压力大,但每当看到火箭升空,中国人探索宇宙的脚步越走越远,他们的心里,觉得一切都值了。

11月22日,我们在文昌见到了赵淳生院士。他说这次能亲临现场看火箭发射,心情非常激动和愉快。82岁的赵淳生说起超声电机,非常有激情。他的老本行是振动工程应用,24岁那年,他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动激振器;56岁,他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超声电机;75岁,他带领团队研制的超声电机应用在嫦娥三号,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超声电机在航天领域首次成功应用,意味着我国超声电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次嫦娥五号上的超声电机用于光谱仪驱动与控制。与传统电机相比,超声电机具有响应快、精度高、噪声小、重量轻、无电磁干扰等优点。超声电机被应用到嫦娥三号和四号探测器时,主要负责红外成像光谱仪内定标板的驱动与控制,功能类似光谱仪“舱门的开关”。而嫦娥五号对超声电机的精度和环境都有了更严苛的要求。嫦娥五号探测器将进行月壤的采样,超声电机将用来控制光谱仪接收反射光谱的镜面的方向和角度,助力探测器在月球“挖土”。研发团队告诉我们,考虑到超声电机使用环境的变化很大,团队在高温环境下做了大量的实验,包括结构设计、材料选择、驱动控制以及其他安全保障措施的设计。项目从2015年一直持续至今,做了大量自检和可靠性确认等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提升了超声电机的极端环境适应能力。

2020年11月24日4点30分,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我们在现场看到担任此次发射的“01号指挥员”正是东南大学校友胡旭东。“01号指挥员”又被称为航天发射的大脑,是火箭能否顺利圆满发射的关键环节之一。我们在台里的同事立即联系了东南大学,对该人物进行报道。通过挖掘这些江苏智慧,彰显了江苏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上的不懈努力和丰硕成果,也让我们的报道层次更加丰富、维度更加广泛。

跨媒体叙述让“江苏好声音”更加响亮

此次报道,我在文昌发回了5条电视新闻稿(2条长消息、3条人物特写),广播连线1条,新媒体18条(图文、视频稿)。作品在江苏新闻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号以及荔枝新闻,网络点击量过百万,获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此次报道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考,那就是省级媒体如何在国家重点项目报道上获得一席之位,吸引到观众的目光和赞叹。我想结合地缘特点和资源优势,寻找好适合的着眼点讲好故事,一定能让报道有特点、有亮点、有看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