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农村孩子学业的头号杀手,并不是贫穷

时间:2024-04-23

冰糖葫芦

张桂梅和大山里的“教育奇迹”

2月17日,云南省华坪县女子高中(以下简称“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来到了央视《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的现场,在全国观众的注视下举起了象征着荣誉的奖杯。

张桂梅被选为时代楷模也是实至名归。从1997年到2021年,张桂梅在云贵高原上耕耘了20余年,如同蜡烛一样燃烧自己,为边远地区的贫苦孩子带去了改变命运的光芒。

2011年,华坪女高首届毕业生本科上线人数达69人;从2011年起,华坪女高连续9年高考综合上线率100%,一本上线率从首届的4.26%上升到2019年的40.67%,在丽江市综合排名第一。

能够取得如此优秀的教育成果,对于农村地区,特别是缺乏教育资源的边远贫困山区而言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华坪女高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地方和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更为重要的是张桂梅个人,身体力行地维系着每一个学生和他们背后的家庭。

有些人可能看不太懂,为什么报道里的张桂梅像赶羊一样,在华坪女高里天天拿个喇叭喊来喊去;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她即使走山路摔断肋骨,也要坚持去学生家里做家访的拼命劲头。

如果不能体会到张桂梅一刻也不停地督促着这些农村孩子好好上学的良苦用心的话,我们也可以来看一看农村教育的另一面:农村青少年的辍学现实。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初中辍学人数达140万;农业部2003年调查样本中农民子女的辍学率平均为10.7%;农村教育行动计划(REAP)2009年-2012年期间对陕西省3个贫困县、36所学校、3120名贫困农村学生的四次跟踪调查表明,贫困地区农村初中的辍学率高达29.3%。

而在这之中,我们最直接能看到的,是大量农村青少年在高中教育中的缺位。但在缺位高中教育之前,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前提,就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辍学。

在张桂梅的华坪女高成立前,华坪县中考升学率还不到50%。截至2020年,中考升学率已经达到90%以上,读高中的孩子也越来越多。

比起其他农村地区,华坪县的孩子们是幸运的。至少在教育资源同样匮乏的情况下,他们還有一位不愿轻易放弃的好老师。

但烛光再亮,也总有光线覆盖不到的一隅。仅凭张桂梅一个人的力量,也难以将教育的希望传递到每一位孩子的身上。

在那些光芒尚未触及到的角落里,选择中途辍学的农村少年们,他们又面对着怎样的世界呢?

一般来说,思考辍学的原因,脑海中首先浮起的多数会是下面的场景: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双亲进城务工,留下孩子独自留守在农村……

在现实中,类似贫困的例子也确实存在着。

1997年,张桂梅初来华坪县民族中学就职时,曾遇到家长揣着满满一包钢镚和角票来交学费,也遇见过有的学生保温壶里泡米饭,有的学生只吃饭不吃菜。大山里的贫困可见一斑。

如果说家庭经济的贫困,制约了一个农村家庭在教育和生活上的投入,最终使得农村青少年不得不选择放弃受教育的机会的话,张桂梅的免费女子高中确确实实打消了广大贫困家庭学生在学费上的忧虑。

农村家庭父母打工对子女教育有何影响

但“经济决定论”的论断,却不能解释为什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普遍存在的辍学现象。

2001年起,伴随着一系列农业税制改革,以及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行的“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因贫辍学的问题基本被解决。

当钱不再是制约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上学的决定性因素时,来自农村家庭自身因素的影响就显得更加明显。

以2011年针对中国中东部地区六省份(广浙湘豫黔川)的农民工调查数据为例。在对65个村的村千部调查中,没有一个村庄是“无人辍学”的。辍学人数少于9人的村庄占比43.1%,辍学人数为30人以上的有13个村庄,占调查村庄数的20%。

在农村社会中,青少年群体的辍学打工现象长期存在。但我们更加关注父母务工带来的类似儿童留守、无人监护、疏于管理等家庭教育的不利影响,也倾向于认为正是由于农村家庭父母在子女教育中的缺位,才使得农村青少年出现更大几率的辍学现象。

但实际上确实如此吗?基于2015年对陕西、青海、宁夏10所中学1881名初中学生的实证数据的分析显示,父亲单独外出务工情况下,学生比父母都在家的学生辍学概率低了27.5%,父母双方都出去务工的情况对于子女辍学概率增减的影响并不显著。

由此可见,父母外出务工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子女辍学的概率。这意味着在外出务工时已经见过了世面、开了眼界的农村家庭的父母,更加注重对子女的教育。

在城市的工作经历,提高了外出务工父母对于工作收入和未来发展的期望,而这种期望也在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中,转化为对于子女未来收入和发展的角色期望。在这一过程中,父母对于子女未来的期望,通过家庭教育直接表现为及时打消子女辍学打工、过早步入社会的不成熟念头。

农村青少年辍学的复杂成因

农村青少年在选择辍学之后,很多活跃于农村与城市间的劳动力流动热潮之中,在义务教育辍学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形式更为复杂的“辍学打工”现象。

依旧以上文列举的六省份农民工调查数据为例。在817份有效数据中,有577名是外出打工者或者是曾经外出打工之后回流到家乡。

在这之中,15岁及15岁之前就外出打工的有44人,占7.6%;16岁外出打工的有30人,占5.2%,16岁及16岁之前打工的有74人,占12.8%;35岁以下的青年农民工群体中,16岁到18岁外出打工的比例达到了35.7%。

农村青少年辍学外出务工现象并非少数,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选择辍学务工的农村青少年们,既不是因为学费和生计“被迫”辍学,也不是因为老师家长口中“不想上学”这样就能简单归因的。

在对六省份35岁以下青年农民工首次外出打工动机的询问中,15岁前即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组更多选择了“见世面、长见识”,而15岁前就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中选择“为了谋生”的明显少于18岁以后首次外出打工的农民工。

同时,15岁前首次外出打工的青年农民工组更加认可“农村人辍学打工是正常的”“打工能挣到钱一样活得精彩”“个人学历越来越没有钱重要”等等类似的功利取向的价值观念。比如:“在学校到处都要花钱,学费是少了,但是吃饭,买衣服,千什么都是钱。我就想着自己也长大了,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至少不再问家里要钱了。”再或者:“妈妈一个人带我,每天工作,反正我也读不好书,不如出去工作,还可以自己养活自己。”

从中断学业到外出务工,整个过程其实都是农村青少年们在破碎的自我认同建立的过程中做出的选择。

对于一个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青少年而言,学校的生活就是一切。因此,当一个人发现自己读不明白书,通过念书在学业上无法获得成就感时,这种基于成绩本位的自我认知就会开始动摇。

而这种动摇的形式,就具体表现为对读书的反抗和对实现自身价值的迷茫。此时,辍学务工就仿佛救命稻草一样,为急于确立自身价值的农村青少年们提供了一个“快速”通道。

有人会认为,选择辍学的农村学生实际上已经放弃了对于知识重要性的信任,在一遍又一遍的学业失败中逐渐形成了“读书无用论”,最终才会走上辍学务工的道路。

事实上正好相反,如果这些农村学生不认为读书是有用的话,就不会说出“反正我也读不好书,不如出去工作”这样的话,也不会认可“打工挣钱一样活得精彩”这样的观念。

只有先承认学习的意义和价值,选择辍学的学生才会用打工获得的成就来和读书相抗衡。

而最后之所以还是走上了辍学务工的道路,也是因为自己“读不好书”,靠“學习”的方式“活不精彩”,作为实现精彩生活的替代手段,“外出打工”才被他们视作能够与读书相抗衡的有力武器。

只是,农村青少年们选择了一条“早进社会挣快钱”的短期行为,殊不知辍学务工的“抄近路”行为,实质上是以农村青少年个人长远发展和未来就业空间为代价换来的。

看似赢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却不知搭进了自己的后半辈子。

知识改变命运

越轨理论认为,当社会成员认可共有的制度成就目标,并采取制度认可的手段去实现制度目标时,此时的社会行为就是安全的;但当成员认可制度目标,却采取制度所不认可的手段去实现这一成就目标时,这种社会行为就会被视为是违反现行社会秩序的“创新”型越轨行为。

成绩本位的功利目标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相互矛盾,让辍学的农村学生们身处价值夹缝的挤压之下。

一方面,农村学生认可读书有用,却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跟不上而陷入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当中;另一方面,出于对功利目标的认可,“能挣到钱”同样被农村青少年视为“有出息”的表现。在读书实现个人价值的道路行不通的情况下,辍学打工便成为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选择。

一直以来,辍学行为都被视为是一种相对于正常教育过程的“离经叛道”一样的存在。在义务教育制度下,中止学业是违背法律的行为;而尝试或已经选择辍学的学生,则会被贴上“差生”“学业失败”的标签,进而被现行的教育制度排斥在外。

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够尝试理解这些辍学务工的农村青少年们的行为,我们也会发现,选择辍学务工并非意图同现行教育制度相对抗,而只是他们为了寻找自我价值而作出的回应。

如果有的选,谁会愿意通过外出打工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呢?

农村整体教育资源的匮乏使得教学质量难以保障。生源的局限性以及教师资源的不足,使得老师只能将注意力集中于少数成绩优异的“好学生”身上,师生关系内部因忽略和缺少关注而走向紧张;另一方面,被学校忽视的学生群体开始倾向于“抱团取暖”,正式班级体内部开始形成大大小小的同龄群体。

正是在这样的同龄人群体中,对于自我价值的迷茫和急于证明自我价值的观念和思维模式得到快速地共享和传播。在这种价值焦虑的共情下,“辍学务工”逐渐从零星的个例发展为具有普遍性的现象。

教学资源不足、师资缺乏、师生关系紧张、学生自我认知迷茫……这些既是存在于农村教育中的通病,同时也是促成农村社会中大量农村青少年选择辍学务工的温床。

所以,张桂梅校长的坚持才那么可贵。

凭借着自己的身体力行,张桂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们提供着最好的教育:学生没有生活费而不得不中止学业时,张桂梅用自己的钱支持着学生完成学业;学生半夜跳墙上网,张桂梅就搬进宿舍亲自关照;学生因为不读书跑回山里,张桂梅亲自进山家访,找回本该接受教育的学生……

作为英雄的张桂梅理应被传颂,只是单靠一位英雄的奉献,也难以应付四面八方的问题。

我们需要的不是某一个英雄,而是让更多平凡的人也能有成为英雄的决心。向英雄致敬,也愿广大农村学生们能遇到更多英雄一般的好教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