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追风筝的人》主题分析

时间:2024-05-04

苏虹蕾

《追风筝的人》主题分析

苏虹蕾

《追风筝的人》(The Kite Runner)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初入文坛的处女作。该作品2003年一经发表即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成为畅销书排行榜上的热销之作。它被翻译成55种语言,陆续在70多个国家出版,并收获了许多奖项。小说连续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长达五年之久,并蝉联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131周。同时,它也是法国图书俱乐部和美国自由协会的推荐图书。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融合种族、宗教、文化、成长、救赎等多个主题为一炉的小说,它以阿富汗社会的历史变迁为时间线索,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的生活经历,真实而又生动地再现了人性的深度与广度。小说以20世纪70年代战争与动乱前夕的阿富汗社会为叙事背景,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作者采用第一人称视角,用回忆的口吻讲述了发生在阿富汗社会里两个少年之间的友谊。童年时期的阿米尔因为嫉妒伤害了朋友哈桑,因而内心备受煎熬,成年以后为了赎罪踏上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小说被认为是21世纪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胡塞尼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多项文学大奖。小说问世以来,获得了国外各大报纸、杂志等媒体的高度认同,但是在美国本土学界却反响平平。我国国内对这部作品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范围也比较狭窄,有限的研究多集中在作品的叙述特征以及人物形象的分析等方面,对于作品中体现出的复杂主题研究还不够深入,因而本文将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对《追风筝的人》的多重主题进行分析,从成长、背叛与救赎及作品所暴露的社会问题这几个角度来解读《追风筝的人》。

一、成长主题

成长是《追风筝的人》最突出的主题之一。从高贵的少爷到流离失所的难民到异国他乡的外来者、功能名就的成功人士,从阿富汗到巴基斯坦到美国,最后回到阿富汗,阿米尔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精神世界亦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贯穿整部小说,也是作家着重书写与探讨的对象。正是如此,整部作品也体现出鲜明的成长小说的特征。

总体来说,成长小说,也被很多研究者称为发展小说,是一种独特的小说类型,最早起源于德国。成长,主要是指主人公精神上发生的变化,比如某一方面认知能力的提高、道德情操的升华、人的精神世界的提高等。小说《追风筝的人》描写的时间跨度较大,从主人公阿米尔的童年生活开始,一直延伸到他的中年阶段,这一期间阿米尔经历了阿富汗社会的变迁、人生境遇也发生重大变化,从上层社会的贵族少爷转变为流离失所的难民,跟随父亲逃难到美国,开始了艰难的生活。经历风雨洗礼之后的阿米尔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心,正视过去所犯下的错误,阿米尔原本可以不理会哈桑,逃离战火纷飞被塔利班占领的阿富汗社会,但是为了弥补自己之前的错误行为,阿米尔不顾个人安危回到阿富汗,从战火中拯救出哈桑的孩子,把他带回美国,开始崭新的生活。

虽然成长小说偏重于描写人物心灵的成长,但人是社会的产物,个人不可能脱离具体的社会环境而孤立存在,人的成长也就必然与特定的历史时空联系起来。因而在关注个体的成长时也要十分注意社会因素的作用。社会环境不只是发挥背景作用,同时也是个体成长的诱因。由于战争的爆发,阿米尔的成长历程也被分为前后两个部分。战争来临之前,阿米尔是阿富汗上流社会高贵的少爷,在阿富汗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与他的仆人哈桑一起长大。战争的残酷并没有冲淡阿米尔心中的内疚与自责,即使阿米尔在美国生活无忧、功成名就,他也难以原谅自己童年时期在朋友身上犯过的过错。但如果战争没有摧毁阿富汗,阿米尔一直过着高高在上的优越生活,那么很有可能他对哈桑的愧疚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消逝。优越的环境与富足的生活可能摧毁一个人的意志,扭曲人的心灵,阿米尔有可能变得像阿塞夫那样麻木与冷酷。从这一层面看战争虽然摧毁了阿富汗,毁掉了无数人的梦,但也让人变得更坚强,更成熟。至少,从某种层面上看他激发了阿米尔心中善良的种子,人性中的光辉战胜了丑恶。

二、背叛与救赎主题

“救赎”是现当代文学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主题。按照世俗价值观的理解,救赎是指道德上、心灵上的祛恶扬善的过程,通过主观的努力使救赎人的心灵纯洁化、高尚化,最终实现自我救赎。对于《追风筝的人》这部作品来说,救赎也是一个极为突出的主题。

小说《追风筝的人》体现出了两个层次的救赎,阿米尔自我救赎这条线索是显性的。阿米尔和哈桑一个是高贵的少爷,一个是卑贱的仆人,但童年的朝夕相处使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超出了普通的主仆关系。一场突如其来的悲惨事件却导致了二人情感的破裂。哈桑为了让阿米尔得到风筝,在回来的路上被一群普什图族的孩子强暴了。作为朋友的阿米尔恰好看到了这一幕,他本应该上前去帮助哈桑,却因为懦弱与恐惧静静躲在了角落里。这成为阿米尔心中永远的痛,他认为自己背叛了朋友,因而再没有勇气面对哈桑,内心备受煎熬,用卑鄙的手段撵走了哈桑父子。对哈桑的背叛行为犹如挥之不去的梦魇,使阿米尔始终处于痛苦之中。从哈桑的视角看,阿米尔是出身高贵的少爷,自己是卑贱的哈扎拉人。作为仆人,无限的忠诚于主人是自己的本职。“为你千千万万遍”成为哈桑不可撼动的人生信条。哈桑把阿米尔当作兄弟,一次次包容他,阿米尔诬陷他偷了手表和钱,他却毫不犹豫承认了强加在自己身上的罪行,因为它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兄弟。正是这样沉甸甸的友谊压的阿米尔喘不过气来,他的大半生都在寻找一条使他重新成为好人的路。成年后的阿米尔变得更加成熟,他决定勇于面对自己的内心,开始了漫长的心灵

救赎之路。正是这个强大的信念促使他义无反顾地返回阿富汗,拯救哈桑的孩子,完成自我救赎之路。背叛与救赎是这部小说的突出主题,阿米尔背叛了与哈桑的友谊,为了使心灵得到救赎,阿米尔辗转回到阿富汗,从孤儿院中救出哈桑的儿子。这个过程中阿米尔发现他与哈桑竟然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他将哈桑的儿子带回美国抚养,给予他无私的关爱,使孩子逐渐走出战争的阴影,给他的生活带来希望,至此,阿米尔完成了救赎,蜕变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阿米尔父亲的救赎是隐含在小说内部的主题。小说中的起始部分阿米尔的父亲给大多数读者留下了英勇而又善良的美好印象,他是上层社会中的精英人物,却对自己的仆人倍加关心,尤其关心仆人的儿子哈桑,生活中常常表扬哈桑,处处维护他。这样的善行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惊为天人的秘密。哈桑实际上是他的私生子,是他和仆人阿里的妻子通奸所生的孩子。作为一个有地位、受人尊敬的人,竟然背叛自己的家庭,与仆人的妻子做出不伦之事,犯下了难以饶恕的罪行。父亲施加在哈桑身上的一切善行也理所当然成了赎罪。面对哈桑充满了愧疚,却始终没有勇气来承认自己的罪行,只是一味地逃避。同样是自己的儿子,同样生活在一个屋檐之下,却过着迥然不同的生活。阿米尔能够接受教育,拥有无忧无虑的童年。哈桑却只能和自己名誉上的父亲住在破旧的小屋之内,作为一个仆人,哈桑每天都要辛苦劳动,照顾阿米尔少爷的生活起居。也正是因为如此,父亲才表现得更加内疚,他尽可能多的给予哈桑关心与爱,以至于引起了阿米尔的嫉妒。

三、社会主题

小说中体现出了作者对自己的故乡——阿富汗社会浓浓的热爱之情,尽管如此作者仍然正视阿富汗存在的种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面对这些丑陋的现象没有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努力挖掘其中蕴含着的人性的光辉,向读者传递了传统价值观,呼唤人性的回归。

首先,小说《追风筝的人》暴露了阿富汗社会中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以及不同教派之间的宗教矛盾,使更多读者通过胡塞尼的小说世界加深对阿富汗地区的了解。小说中作者不断强调哈桑是什叶派穆斯林,是哈扎拉人,阿米尔是逊尼派穆斯林,对哈桑施暴的阿塞夫是普图什人。这样的论述背后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哈桑之所以遭受到种种不公平的待遇,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社会地位低下,是卑贱的仆人,更主要的原因是他是哈扎拉人。长久以来由于宗教等复杂的历史原因哈扎拉人成为阿富汗社会最底层的人,处于被歧视、被压迫的悲惨地位。“不会有人为了一个哈扎拉人去冒什么险”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当哈桑被塔利班组织的人残忍杀害时,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更具戏剧性的是杀人凶手却被宣告无罪。最终哈桑沦为种族歧视制度的牺牲品,成为被阿富汗社会集体迫害的替罪羊。值得一提的是,在《追风筝的人》中,为了表现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的黑暗,作家主要使用了两个意象,一个是锯腿卖掉自己肢体的残疾儿童,另一个则是在万人体育场遭受公众审判后惨遭石刑处死的通奸男女,这个情节既与前文形成呼应,也让人们见识了黑暗政治带来的悲剧。

其次,在小说中阶级差异是作者批判的另一个对象。阿米尔与哈桑之间巨大的阶级差别从他们出生那一刻起便注定无法改变,社会不会给予哈桑尊重和爱。阿米尔所接受的教育和他的社会地位也不允许他与一个仆人产生真正的友谊,这种意识是灌输在他骨子里的,难以改变。从表现上看,风筝大赛是二人关系破裂的转折点。事实上,却是阿米尔与哈桑之间存在的冰冷的等级差异致使幼年的阿米尔做出了如此残忍的行为。尽管哈桑是一个善良而又诚实的人,他对主人无限忠诚,他努力工作,即使这样也难以获得社会的尊重与认可,也不可能与高贵的少爷建立真正的友谊。

在小说《追风筝的人》中,读者可以深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生命的脆弱与个体的渺小,同时也能感受到不同宗教与种族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出版商周刊》对这部小说的评价是:“巧妙、惊人的情节交错,让这部小说值得注目,这不仅是一部政治史诗,也是一个关于童年选择如何影响我们成年生活的极度贴近人性的故事。”可以说,多重主题的共鸣,使小说成为一部触动人心灵的经典之作。

作者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科联) 130033

苏虹蕾(1982-),吉林长春市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科联)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文学理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