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陈 琳 杨建兰
探研《诗经》中礼乐文化对构建当代道德观的意义
陈 琳 杨建兰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周代礼乐文化蓬勃发展的产物,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礼乐文明的成熟风貌。当前中国社会大力弘扬道德文化建设,挖掘《诗经》中修身养性的君子之风以及温润敦厚的人文品格,对于构建当代道德观,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意义。
礼乐文化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古人认为“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一个人外在的言行举止要通过“礼”来规范,做到谦和有礼,威仪有序,内在的思想品行要通过“乐”来熏陶,做到修身齐家,体悟天道。先秦时代,诗歌与礼乐相辅相成,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因此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诗经》孕育而生了。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是宗周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其涵盖内容丰富,充分折射出当时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劳苦百姓的习俗风貌,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孔子曾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并规诫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泱泱中华,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并且延续的礼乐文明,对于当代社会道德文化建设有着实用价值,党的十八大报告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无不体现出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正所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正因如此,本文从艺术审美上升到社会审美高度来解读《诗经》中蕴含的社会礼仪,挖掘其对当代思想文化道德建设的功用价值。
(一)忠君爱国的至诚之德
“忠”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这种理念延伸到政治领域,就是忠君爱国。所谓“忠君”就要忠于自己的君主,“爱国”就要热爱父母之邦。
《秦风·无衣》是一首秦国抵御西戎部落侵扰的慷慨战歌,诗中“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与子偕作、与子偕行”等诗句,反映了人民同仇敌忾、团结御辱的大无畏英雄气慨以及忘生轻死的爱国主义精神。
《秦风·小戎》“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厌厌良人,秩秩德音”,是从军人妻子的角度赞扬丈夫的慷慨从军,在她心目中,丈夫是个英俊勇敢、征战沙场的铮铮汉子,表现了这位妇人在大敌当前国家逢难之时,深晓大义的爱国情操。
《小雅·采薇》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以“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概括军容的威武和士气的高昂;以“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具体描写了士卒们英勇冲锋陷阵的场面。
《诗经》中的爱国诗歌无不流露传达出对生长故乡的热爱,对来犯仇敌的无惧,为了捍卫家园敢于杀身成仁的勇敢,为了抵御外敌保卫家园而亲子分离、夫妻永别的大无畏精神。
(二)敬长爱幼的至仁之德
自古以来,“敬长爱幼、长幼有序”一直是中国社会伦理的主题,是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事亲至孝,事幼至爱,通晓孝悌之义,才能让整个社会置于和谐的氛围中。
《邶风·凯风》是一首儿子感念母亲抚养子女辛劳,为不能报答母恩而深感自责的诗歌。诗中“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和“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二句充分体现了母亲辛勤哺育的大恩,作为儿子却无法抚慰母亲饱受孤苦之心的内疚之情。
《小雅·常棣》中“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以常棣之花盛开之明艳兴起兄弟之和睦,极写兄弟欢宴,张扬兄弟之情,诗中娓娓道出的都是深情厚意,劝导要重拾兄弟情义,和睦友爱。
《诗经》中歌颂孝义仁爱的诗歌,都始终围绕着“孝、悌”这个核心主题,这是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意识。
(三)坚贞不渝的至爱之德
古之儒者重视夫妇之德,有很深的道理。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古代,这一部分的稳定融洽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清明,意义重大。正所谓齐家进而才能平天下,家和才能万事兴,所以对待爱情的忠贞不但于己、于家、于国都极为重要。
《王风·大车》是一首爱情诗,描写主人公想争取婚姻自由,与心上人一同逃跑,所以发誓即使生不能同室,死也要同穴的爱情态度。“榖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直白而又发自肺腑的语言,鲜明地表现出主人翁忠贞不渝的爱情观。
《周南·关雎》以“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体现了恋爱中的男子对爱人朝思暮想的眷慕之情,这种坚贞的爱念甚至到了吃不下睡不着的地步,得来不易的东西,才特别可贵,特别让人高兴。
《诗经》中的爱情诗,有描写弃妇心情的,有描写爱慕之情的,有表达对爱情矢志不渝坚贞的,无论哪一类都传达出类似的讯息,那就是爱憎是分明的,没有灰色地带,相比今日人们现实的爱情标准,这些流传了两千年的爱情宣誓闪现出的圣洁光芒,依然夺
目。
清代学者凌廷堪说过:“上古圣王所以治民者,后世圣贤之所以教民者,一礼字而已”。意思是说,上古圣王治理民众的方针,以及后世圣贤教育民众的方法,都可以最终归纳为一个“礼”字。《诗经》中体现出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求和谐这些传统文化精华,对于构建当代社会主义道德观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个人内在修养的提升需要礼仪文化的熏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很显然“修身”是放在首位的。一个人在工作生活、待人接物中的言行举止都可以反映出其道德修养和文化内涵。中华礼仪的真谛是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在内谨记君子之道,自尊而敬人,吸收《诗经》中古朴纯粹的礼仪道德为己用,学习先人自律自省、谦让宽容、感恩助人的君子美德,遵循谦谦君子的古风,始终保持精神层面的高尚纯净;在外秉承君子之行,践行在现实场合中提倡礼仪,彰显文明的思想,抛却功利的价值观,用性本善的初心对待亲朋、同事和祖国。只有崇德尚行才能把握礼仪的真谛,使自己成为内外兼修的有礼之士。
(二)社会融洽和谐的提升需要礼仪文化的促进
礼仪文化作为强大的精神文化,几千来支撑国人渡过无数坎坷磨难,促进了中华大地文明的发展。当今我们所提倡的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提倡穿过历史的长河,重新审读《诗经》中的礼乐文化,重新认识社会,反思人生。学礼则老有所依幼有所养,不会再有类似“颁白者负于道路”的事情发生;学礼则人人谦卑忍让,大大降低暴力过激事件的发生率;学礼则兄友弟恭、夫妻和睦,不会兄弟阋墙,亲人反目;学礼则人人以振兴家国为己任,自私狭隘心理将会得到遏制。礼仪文化在整个国家的盛行,势必让社会呈现出和乐融融的局面。
(三)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需要礼仪文化的支撑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但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等,也包括文化,国民的文明程度和社会道德风貌都彰显出国家的整体实力。管子曾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四维”指的就是礼义廉耻,而今提倡的“八荣八耻”社会道德观就是对国民文明道德的具体要求。
在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时候,我们应该对《诗经》中的优良传统文化加以继承与弘扬,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让中国在世界面前展现出五千年礼仪之邦的翩翩风度。
《诗经》所处的时代与当今隔着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但是其中闪耀着的恭顺孝义、仁爱德厚、忠勇诚信等礼乐思想,对当代社会人际和谐有极大的作用,当代人应该追古、思古,去汲取其中的文化精华,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用现代意识挖掘《诗经》礼乐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弘扬中华民族崇礼义、尚和合、讲仁爱、美善乐的礼乐传统,建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观。
作者单位: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556000
陈琳(1983—),女,侗族,贵州天柱人,大学本科,教师(高校讲师),研究方向:古典文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