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蒋 振
“文学性”问题与文学本质再认识
——以两种“文学性”为例
蒋振
“文学性”问题一直是当前学术界重点探讨的问题之一,学者在有关“文学性”的研究中也提出了诸多观点,这些观点涵盖了文学性的内涵、文学的便捷、文学性的现代性等。本文重点分析了“文学性”的相关问题,并以两种“文学性”为切入点,对文学的本质进行分析。
“文学性”是当前文学理论中最常见的关键词之一,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文学研究遭遇困厄:随着新媒介、新思想的发展,文学出现了从中心向边缘滑落的现象,导致文学功能颠覆,严重冲击了文学的发展。而与此同时,文学的发展也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性”问题受到社会关注,正确认识到文学性的内涵,了解“文学性”的演变亦成为相关学者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以上述两种“文学性”为方向,对“文学性”问题与文学本质的相关内容进行探索。
“文学性”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当前社会现状来看,传统的文化形式遭到冲击,手机、网络、游戏等新兴要素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并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人们生活的角度来看,这些新兴元素的出现极大丰富了生活,“不出门可知天下事”、“千里传音”这些过去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均得到了实现,人们通过手机、网络尽情获取信息、搜索资料,简化了生活步骤。虽然这些媒介的出现代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对文学而言,正是这些新兴要素的出现冲击了原有的文化形式:看电影、玩游戏、浏览网页、刷微博等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形式,读报纸、读书等文学形式受到冷漠,电子媒介的崛起对于以往印刷媒介的文化功能进行了颠覆,文学遭受的冲击莫盛于此,以往文学对于人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面临着严厉的拷问。从这一点来看,现代文学的处境堪忧。
但在实际上,文学遭受冲击的同时,也有柳暗花明式的转机,让整个文学的发展显得生机勃勃。而在实际上,这一观点也得到了相关学者的肯定。部分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虽然主流层面文学似乎已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但在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新要素的出现,人们更多关注另一些特殊的文学(包括宗教、法律、历史等),这些特殊的文学中,描述、隐喻、虚构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学形式得到应用,弥补了当前主流文学存在的缺失。
我国最早接受该思想的学者是余虹先生,他在充分研究国外思想的基础上,对“总体文学”有了新的认识,并从两种角度对“文学性”问题进行讨论:(1)边缘性“文学”:传统的文学现象正在淡化,并且随着图像时代的发展,这种淡化现象也会越来越明显。(2)中心性“文学”。文学依然存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当前生活中常见的mp3、随身听(受年代影响)、网络等作为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得到发展。基于这一观点,本文针对以“问题”为核心的“文学性”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①重视对文化转型的思考,通过多种新型媒介,将传统文化形式与新媒介融合在一起,比如当前所熟知的“微文化”。“微文化”是一种以微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形式,包括微博、微信、微电影等,通过这些新兴媒介传播文化思想,不仅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并且对人们影响深远持久。
②重视对文化融合的思考。文化融合也是文化发展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文学上,也体现在思想上。例如当前所流行的文化广场,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为主题,整个广场都围绕该主题展开建设,这种广场不仅具有放松、娱乐的功能,也能传递文化思想,达到文化教育目的。
总体而言,以“问题”为核心的“文化性”问题更多地考虑了当前文化发展面临的困境,积极发展、寻求突破才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措施。
当前文学界对文学的存在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研究文学作为一个结构性的整体是以何种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实际上,文学的存在方式是不断变化的,并且这种变化也会对文学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也可以被认为是一项新的“文学性”问题。
西方传统文论对文学的本质认识延续一条以超验本体达到对终极真理认识的形而上学之路,认为理念世界是真实世界,美、艺术是抽象的、超验的,因此,马克思基于实践的观点对这种“头足倒置”的现象进行了批判,至此,相关学者开始通过理解文学的某种本质(也可认为是某一方面的特征)来进行研究。纵观中国古代的诗言志说与西方的文学作品等,这些文学都将作家的心理状态作为界定文学的重要尺度,并将这些特征来解释文学的整体性。而基于文学理念之上的“文学性”问题,更具明显的代表性与针对性。当前对“文学性”的定义主要包括五种:形式主义的定义、功用主义的定义、结构主义的定义、对涉及环境的文学叙述、对文学主体论的定义,虽然上述五种定义在内容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总结在一起不难发现,“文学性”更多的存在表达、叙述、描写、意象等诸多方面。由此可以发现,与文学相比,“文学性”所包含的内容更多,体现出“文学”这一理念的发展。
“文学性”的蔓延,也在另一方面体现出“文学性”的问题。现代学者研究发现,现代受人追捧的形式主义文论,强调了对语言、结构、技巧方面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文学的范围。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语言学与文化研究的兴起,文化研究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学术理论,其研究范围已逐渐拓展到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借助语言的典型特征,文学的研究实现了跨越边界的发展,逐渐发展为关涉文化、社会、政治等诸多领域的社会化文本。相关学者针对这一现状,对六十年代至今的相关著作进行研究(除文学领域),这些研究在语言、思想、历史或文化等方面的分析都为文本和文化问题提供了更具说服力的解释。由此,文学理论得到了质的飞跃与发展。
基于上述研究内容,在研究以“发展”为核心的“文学性”问题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重视“文学性”的融合。文化的发展不是单一的,为达到文化发展的目的,需要尽可能多的从其他领域汲取营养,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2)重视解决“文学性问题”。解决问题也是实现发展的重要方式,本文在上文研究中提出了文学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寻找一种促进文学快速发展的途径,也是实现“文化性”问题快速发展的主要方向。
(3)由于文化的存在属于多为结构,在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正视文学的客观性、实在性要求,能立足于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多种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形式,加快文化发展。
主要分析了“文学性”的相关问题,并从两个角度出发,对“文学性”问题进行阐述。从本文研究内容来看,在当前时代,文学的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为实现文化的跨越式发展,要求相关学者能正视文化所面临的“文学性”问题,并采取相应解决方法,以发展文化为主要目标,赋予文化更多色彩,使文化以一种更具吸引力的角度出现在人们生活中,实现文化的发展。
蒋振(1987—),女,侗族,贵州镇远人,大学本科,教师(高校助教)。研究方向:文学。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55600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