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文 淡忠奎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稳则经济稳。”过去半年多以来,全国工业经济走出“V”字型态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工业的“压舱石”作用。
日前,赛迪顾问发布《我国区域工业发展质量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从速度效益、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资源环境、两化融合等维度,对过去十年(2012年—2021年)全国四大区域的工业发展质量和趋势进行了评价。
过去十年,全国工业增加值从19.98万亿元增长至37.26万亿元,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位。其中,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全国占比提升超过1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略有下滑,而东北地区则下降了2.32个百分点。
这直观地反映出各区域工业规模的竞争态势。具体到各省份而言,谁支撑强劲,谁面临隐忧?与此同时,从工业发展质量上来看,又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从全国来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9.83万亿元、8.27万亿元、7.08万亿元、0.91万亿元,分别占据全国总量的53.79%、22.43%、19.21%、4.57%。
粤苏鲁浙的支撑作用明显。其中,广东和江苏不仅在经济体量上相互追赶,工业增加值指标也十分贴近。2021年,粤苏的工业增加值分别为4.51万亿元、4.46万亿元,占全国比重均超过12%。作为全国经济版图上的三、四号“选手”,山东和浙江的工业差距比GDP上的距离更近——工业增加值分别为2.72万亿元、2.70万亿元,均占全国的7.30%。这四大强省组成了东部区域工业版图最为重要的支撑,他们工业增加值合计达14.39万亿元,占东部地区的七成、全国的四成。
过去十年,东部区域工业增加值全国占比提升1.38个百分点,与西部地区(提升1.37个百分点)一同领跑全国。与之相比,中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比近两年略有下滑,而东北地区十年下滑达2.32个百分点。
“近年来东部地区工业规模加速壮大,西部地区也在不断崛起,相对而言东北工业占比有所下降。”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运行研究室副主任张文会表示。与此同时,她认为,中部地区在2021年前后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一定程度上也与当年出现较大规模的湖北疫情、河南汛情等因素有关。
相对于工业增加值在全国占比的变化,其对于各自区域GDP的贡献率更能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走势。报告显示,2021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33.48%、33.04%、29.54%、30.2%,相 较10年前均有所下降,其中中部、东北分别下降10.7个百分点、10.37个百分点。
从具体省份来看,东部的山东、上海,中部的河南、湖北,东北的黑龙江和辽宁相较十年前均有所下滑,其中河南、湖北分别下滑幅度最大,分别下滑12.53个百分点和11.87个百分点。究其原因,报告认为,本轮工业占比下降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演变规律密切相关。
张文会指出,“前端研发环节和后端服务环节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很快,但是这些环节却并没有被纳入工业增加值的统计,所以工业占GDP比重可能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规模”反映实力,但“质量”决定未来。报告认为,工业发展质量不仅包括规模扩张,还包括结构优化、技术创新、资源节约、两化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等诸多方面。
2013年—2020年,全国工业发展指数年均增速为5.40%。其中,青海以13.54%的增速领跑全国31个省份,尤其在技术创新水平提升、两化融合以及人力资源指数等方面提升较为明显。
有观点认为,这一定程度上和青海的基数较低有关,其曾经有过工业效益相关指标为负的情况,但是近年来提升很快。别的省份工业效益受疫情影响下降的时候,青海的表现反而比较稳定。
排在第二位的是河南。报告显示,其工业发展质量指数年均增速达9.13%。虽然效益增速表现不佳,但却在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资源环境等指标上较为突出。比如,其制造业500强企业占比年均增速达8.42%,新产品出口占货物出口额比重年均增速达23.11%,分别位居全国第一、二位。
除此之外,西部的贵州、云南、重庆,中部的江西、安徽表现也十分亮眼。尤其是江西近年来大力发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高技术制造业,2016年—2020年,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从22.40%提高到40.30%。
从更大的范围来看,全国31个省份中有17个省份工业发展质量指数跑赢全国大盘(5.40%),西部独占10席,中部拿下5席位(江西除外)。与之相比,东部仅有浙江、河北,东北仅有吉林,增速跑赢全国。
这直观地反映出,过去近十年来,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发展质量提升明显快于东部和东北,成为全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带动性力量。
作为改革开放和工业经济发展的先行区,东部地区大部分已经处于后工业化时期,年均增速逐渐趋缓。而东北地区则面临着工业比重下滑、质量提升缓慢的困境。比如,工业效益方面,吉林、黑龙江、辽宁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工业营业收入利润率年均增速均为负数;技术创新方面,黑龙江规上工业R&D(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年均增速仅为0.99%;两化融合方面,吉林、黑龙江、辽宁电子信息产业占比年均增速分别为1.86%、-4.84%、-3.89%。
不过,近两年来,东北三省正在发力数字化转型,谋求东北振兴,工业发展质量的整体提升更是一块必须补上的短板。
近两年来,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被提升至空前的地位。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强调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包括粤苏浙鲁在内的众多省份纷纷瞄准制造强省的目标,重点提及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以及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等方面。
但是,不论谈规模还是质量,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即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放眼全国来看,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是反映各地工业经济强劲与否的重要指标。从过去8年(2013年—2020年)来看,西藏、贵州、安徽和江西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9%,构成全国第一方阵;紧随其后,福建、重庆、四川、云南、宁夏、湖南年均增速均超过7.95%,共同组成全国前十的队列。值得一提的是,这10个省份均处于中西部地区。
此外,河南、江苏、陕西、青海、广西、内蒙古、湖北的年均增速也跑赢全国大盘(6.76%)。与之相比,黑龙江、上海和辽宁三地年均增速在3%以下,排在最后三位。
中西部省份逐渐成为全国工业增长的重要拉动性力量。刚刚过去的上半年,全国规上工业增速前15位被中西部省份瓜分,其中西藏以16.9%的规上工业增速领跑全国。前20位中仅有浙江、河北、山东三个东部省份。其中,江苏、天津、海南、辽宁、上海、吉林、北京这几个上半年经济增速跑输全国大盘的省份,规上工业增速同样垫底。当然,这些地区期间遭遇重大疫情也是拖累工业增长的重要因素。
8月16日,在中央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发挥稳经济关键支撑作用。作为占据全国工业增加值“半壁江山”的粤苏鲁浙等东部省份,提振工业经济、促进工业企业效益回升将成为他们下半年的关键性任务。
在国新办就2022年7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召开的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下阶段,要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发挥专项债作用,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带动相关制造业投资增长,推进促消费政策实施,推动外贸促稳提质。同时落实好各项减税助企纾困政策,降低企业成本,夯实工业生产恢复基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