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议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时间:2024-05-04

白 洋

浅议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白洋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社会环境造就了不同民族特定的语言思维与结构,是影响语言习惯与发展的深层因素。很多语言学家指出,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其文化背景,懂得其文化模式与规则,因为没有一门语言可以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外语学习是一个跨语言文化的习得过程,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避免单纯的语言结构与形式分析,而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从而消除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障碍,提高其对外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一、文化导入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为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把外语教学纳入九年制义务教育体系,并延续至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批外语人才。然而,仍有大量的外语学习者只停留在语言形式的学习上,说着“中式英语”,在具体的交际场合,无法准确地表情达意,更无法体面地与外国友人交际。这其中不乏由于对目的语国家文化习俗的无知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因此,教师在外语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融入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那些与自身认知结构和价值体系相同的事物,而对于那些具有差异性或个性的事物,则更为感兴趣,记忆也更为深刻。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外语教学中融入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尤其要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不但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而且能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拿人们受到赞扬举例,受英语母语文化影响的西方人会表示感谢,即接受赞扬;而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的中国人,则往往表示受之有愧,以避免对方以为自己骄傲自满。倘若教师在英语课堂上,适时地导入类似的文化背景知识,则会使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很多语用失误与尴尬。

二、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策略

语言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交际,即传递信息与表达情感。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与风俗习惯,这些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语言表达的习惯与交际风格。因此,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首先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学习者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来进行。

外语习得与文化习得密不可分。那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文化导入呢?有人认为,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尽量排除母语思维的干扰,尽可能彻底地置身于目的语的环境中,唯有这样才能学到地道的外语。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外语学习者脑中已经存在的母语思维和本族文化知识是一种强大的“惯性”,是其在长期生活过程中自然而然习得的,其一言一行都会不由自主地受到“文化惯性”的影响。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无意识地用本族文化衡量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不但不能撇开本族文化而单纯地输入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反而要充分发挥本族文化的参照作用,让学习者在了解外族文化的同时,加深对本族文化的理解,开阔视野。由此可见,在外语教学中注重文化差异的对比至关重要。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文化导入。例如,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阅读外国优秀文学作品或报刊杂志,体会隐含在语言形式之下的文化底蕴;鼓励学生关注国际新闻;欣赏外国影视、歌曲、绘画、雕塑等文化作品。恰当运用这些非语言形式为外语学习增添趣味,从而提高外语学习的效果。当然,在非语言文化导入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语言文化的解析。例如,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词汇褒贬义的不同;某些词语适用场合的独特性;字面意思有差别的词语等等。

三、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灵魂。外语习得更是文化习得的过程。对于外语教师来说,要避免置学习者于外语学习的真空中,而要在培养学习者扎实的语言能力的同时,注重目的语国家文化、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宗教信仰等非语言文化的导入,尽量使学习者对目的语有更全面的认识和掌握,增强其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其对外语的实际运用能力。与此同时,外语教学不能摒弃本族文化,反而要积极地发挥本族文化的参照作用,使学习者产生正面的文化迁移,消除其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帮助其开阔思维和视野。

白洋(1985—),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郑州工业贸易学校 45000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