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走近何院士

时间:2024-05-04

陈胜良

走近何院士

陈胜良

华南理工大学的何镜堂院士,是建筑理论界的学术带头人,是岭南建筑设计行的领军人物,是建筑历史天空中的一颗璀璨明星。遗憾的是,我与先生素昧平生,而且隔行如隔山。一直以来,我的行业之山隔断了我仰视明星的视线。只是近年来,在华工建筑院做博士后研究的妻弟亚龙,常常提及先生高超的学术和高尚的品格,在读建筑学研究生的儿子,回到家里也常常用电脑播放先生精彩的讲座和不朽的作品,这颗遥不可及的明星,就近在咫尺了。这位素不相识的建筑名人,也很自然地和我似曾相识起来。

好奇心的驱使,我开始搜集何院士的资料。翻开书籍,走进网络,仿佛走进了一个世界,我看到一位开拓者在中华大地上开疆拓土,从岭南到江南,从南方到北方,他开拓不止。他一路走来一路收获。他匆匆的脚步,从平淡走向了辉煌,从平凡走到了伟大。先生以五十年的坚持,热情和信念,用浓墨重彩的大手笔为我们绘出了一个精彩的建筑世界:他设计的世博会中国馆,气势恢弘,如旭日东升,喷薄而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厚重沉思,如悲怆交响乐,震撼心灵;钱学森图书馆,石破惊天,如坚毅行者,勇攀高峰;鸦片战争海战馆,令人遐想,如炮台战船,英勇御敌;深圳科学馆,傲视群雄,如大鹏展翅,欲飞南天;中国市长楼,雍容华贵,如南天一柱,高耸入云;华南师大南海学院楼,风姿绰约,如小家碧玉,娇小玲珑;五邑大学楼,大气美观,如皇家宫殿,富丽堂皇……一幢幢建筑,一幅幅作品, 在他人生历程上,仿如一个个里程碑,熠熠生辉。我惊叹他在建筑领域的成就,然而,我深谙:先生的成就只是他人生的冰山一角,而沉在水底的十分之九,却是他奋斗的岁月,是他毕生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我没有被先生头上的光环所左右,而是在他的建筑人生里悉心寻找他艰难的足迹,探询他心路历程里的伟大精神。

不曾想到,先生在青年时期也曾迷茫,也曾痛苦,也曾徘徊。但他没有在迷茫中迷失方向,而是在迷茫中思考未来;没有在痛苦中沉沦,而是在痛苦中奋发;没有在徘徊中止步,而是在徘徊中前行。先生身处逆境,却心如止水,一心攻读建筑书。他读而不厌,锲而不舍,为以后建设改革开放的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曾想到,先生在闹饥荒的年代,也曾饥肠辘辘,也曾挣扎在饥饿线上,不过,他在饥荒中渴求更多的却是知识。六十年代初期的中国,物质匮乏。然而,先生首先考虑的不是填饱肚子而是填满脑子。读研的岁月,为了攻英语,他苦苦记单词。把单词写在卡片上,在车站等车记,在车上坐车也记,坚持不懈。为了写好硕士论文,他在北京找到一本切题的英文书,然而书的借期仅仅三天,他只好一字一句地抄,不分白天黑夜地抄,三天抄完整本书。以床为桌,破烂的钢笔,昏暗的油灯。啊,在昏暗的油灯下,我看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是怎样长大的!

不曾想到,有一段时期,他离开设计院下乡当农民。一位饱学的工程师整天背负青天,面朝黄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每看着那如虹的落日,他便遐想未来。然而,前路茫茫,人也迷茫,不过,他在迷茫时钟情的还是建筑设计,痴迷的还是素描速写。他坚持练习,练得炉火纯青,练成了今天绘东方扛鼎之作的大手笔!除了专业的长进,先生还获得了意外收获。他坚持学习矛盾论和实践论,学会了抓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为以后团队抓大放小的领导方法奠定了哲学基础。先生顽强的毅力,让我想起了长在悬崖绝壁的黄葛树。在看似无生机处,它能抓住一线生机,昂扬地舒枝展叶,它在昂扬中显出自信,在自信中透出执著!

我感叹先生的成就,感奋先生的精神,感动先生的为人。先生是杰出的建筑家,还是著名的教育家。然而,他不是以说教的方式教育人,而是以人性的光辉感染人。先生的妻子是华侨家属。1992年,远在太平洋彼岸的小姨子,为他们一家提供了去美国发展的平台,移民局通知他们签证成功,然而,他情系桑梓,为了家乡的崛起,忍受了暂时的骨肉分离!中国的建筑行业,无论是春寒料峭之时还是秋意阑珊之际,为了祖国的腾飞,他总是不顾潜在的疾病,带领团队往前冲!汶川大地震,他心急如焚,两次赴现场,实地考察。同事住院,他九次去看望,嘘寒问暖。和学生吃饭,他为学生盛饭,不摆架子。学生说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很有亲和力。朋友说他德高望重,宽宏大度,很有人情味。同事说他以身作则,亲力亲为,很有责任心。家人说他情深意重,善良谦和,很有爱心。他的嘉言懿行,润物无声。他的“两观三性”,启迪人心。

走近何院士,仿佛走近了中国建筑大地上矗立的参天大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在一片青绿中闪烁着沉甸甸的果实,果子夭夭,灼灼其华。在春风的吹拂下,我相信,大树会更加生机勃勃,青绿不断,硕果不断!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