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王旭
《茶花女》中的马车意象
王旭
文章从《茶花女》中关于马车意象的描写片段进行意象剖析,从两个方面切入:其一,马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在19世纪已然成了一种社会财富的象征,人们对马车的追求近乎疯狂,资产阶级的糜烂奢侈,纸醉金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法国人的生活方式与社会风气。其二,精美的马车本身带有一种奇妙的香艳气,使它与当时社会上的一种特殊人群“妓女”之间有着某种隐晦难解的联系,它们共同的“商品”属性,呈现着可“可出卖”与“可购买”的特点,同样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消费观念与心理状态。
茶花女;马车;看与被看
马车,作为一种与人类文明一样历史悠久的代步工具,以其自身优雅浪漫的特质,历来备受人们的喜爱与追捧,也因此成为许多艺术家青睐的“罗曼蒂克”,为人们在这世界上“诗意地栖居”提供了一种途径,法国著名小说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经典作品《茶花女》中,有不少关于马车的片段。而马车这个独特的意象,不仅仅只限于它本身的外部特色,它被更多地打上了社会文化及人类心理的印记。所以,笔者将在这篇论文中结合马车的发展历史,从小说《茶花女》的文本中解读马车的独特意象内涵。
谈及马车自然就涉及到“谁”来乘马车和乘马车去“干什么”的问题。表面上看,人们为了从此地到彼地,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和交通路线是一种自然行为。然而,看似自然的人的移动能力和移动方式的背后却潜藏着复杂的权力关系。道琳·玛西在分析移动能力、流动和社会权力的关系时指出:“不同的社会群体与个人,以不一样的方式,被摆置在与各种流动相互联结的关系里。这不仅牵涉了谁移动与谁不移动的议题……这也关切了与流动和移动相关的权力。不同的社会群体与这种无论如何都有所分化的移动能力,有不同的关系:某些群体担负比较多的责任;某些群体发动了流动和移动,其他群体则没有;某些群体是位于接收端;而有些群体则被这些流动牢牢囚禁住了”。她分疏了所谓“流动的权力”和“权力的流动”两个方面,强调不仅要从社会群体间不平等关系出发解读各种移动现象,而且也要充分意识到流动和移动能力本身即是造成权力关系不平等的关键。
表面上看,坐在马车上的妓女似乎成为了移动的主体,她们可以控制马车的速度、行程和目的地;作为一种具有特别“开放”意义的女性,她们沿着平整的马路,足迹遍及城市的各个繁华区域;由于职业的关系,她们广泛接触各个阶层的人物,参与公众娱乐活动,敢于接受新事物,在服饰、发型等方面往往成为时尚的代表,但是,所有这些并不能掩盖“妓女”作为“性商品”的身份,反而可能因为“妓女”和“马车”的结合,更加凸显出她们“可出卖”与“可购买”的性质。对于那些寻乐的男性来说,无论花费多少银元,都意味着“妓女”和“马车”一样需要用金钱来交换。妓女实质上被置于完全“物化”的地位,主体性根本无从谈起。
叶凯蒂说:“在她指定她的路线的时候,她当然考虑到她企图猎取的目标,考虑到如何表现自己与为谁来表现自己,已把这假设中的旁观者,抬高到未来的顾客的地位”,由于需要顾及市场的需要,甚至是希望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她们是自觉地把自己的形象以及与这一形象相关环境(城区、马路、园林和马车)放置在他人的眼光之下,构成了都市中供人观赏的一道景观。妓女在此时的确是城市“最醒目的形象”,但正像“醒目”二字提示出来的,这个形象是在男性目光的凝视下完成的,并且随时准备接受他们欲望的投射。《茶花女》中,阿尔芒或诸如阿尔芒之类的男性,在遇见玛格丽特这样的尤物时,估计都会很难招架。马车上的玛格丽特不知已经迷倒了多少“阿尔芒”。
《点石斋画报》把妓女坐马车出游当作一件趣事来讲述:“而轻薄选事之徒奔走于车轮马足间,翼得一亲香泽者,时有徘徊不忍去之意”。如果离开了这种“被观看”的位置,妓女所谓“醒目的形象”根本不可能存在。除了猎奇的心理,更重要的是为了借助妓女被社会规定的位置复制出那种“窥视/被窥视”的情欲想象,进而在“媒体”和读者之间再生产出一种可以相互理解的“看/被看”的关系。即使在无关风月的“马车”图景中,也可以让其涌动情欲的潜流,带来“观看”的愉悦和满足。阿尔芒看着玛格丽特(被看的对象)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感情,可以说是一见钟情,也可以说是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占有欲的体现,而这一切都是在看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的,而又在这一过程中,马车以其自身的香艳气更为这些“开放”“可购买”的女性隐晦交易提高了成交率。
[1]参见Doreen Massey:Power-geometry and a Progressive Sense of Place,in Mapping the futures: Local Cultures,Global Change pp59-69,Jon Birtd etc. (eds),London:Routledge 1993.
[2]叶凯蒂:《清末上海妓女服饰、家具与西洋物质文明的引进》,载《学人》第九辑第3另页
[3]罗岗.性别移动与上海流动空间的建构——从<海上花列传>中的“马车”谈开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5卷第1期,2003年1月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10008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