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探讨民族音乐中的作曲技术理论

时间:2024-05-04

李丽梅

探讨民族音乐中的作曲技术理论

李丽梅

纵观中华曲库,民族音乐作品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可谓是曲库瑰宝。历经千年,华夏民族人民在辛勤劳动中创作出大量民族音乐作品,颇具丰富内涵与浓郁的地域特征。在音乐创作过程中,作曲技术理论为重要影响因素,对于民族音乐来说同样不例外,进而需针对民族音乐中的作曲技术理论进行简要分析。

一、前言

通常而言,作曲技术理论是创作音乐所需的关键学科课程群体,在民族音乐创作中,作曲技术理论应用是不可或缺的,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二、民族音乐以及作曲技术理论含义

1、民族音乐

一般来说,将民族音乐称为中华千年发展进程中,华夏人民在辛勤劳动中创作完成的具有地域特征与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在我国甚至全球音乐领域中,民族音乐的地位都是甚为突显的,民族音乐文化内涵深厚且内容十分丰富。民族音乐形式包括民间器乐以及民间歌曲、民间说唱音乐以及民间歌舞音乐、民间戏曲音乐等几种主要类型。

2、作曲技术理论

在创作民族音乐进程中,作曲技术理论应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唯有充分灵活掌握详尽的作曲技术理论,才能创作出动听的音乐曲目。作曲技术理论主要涵盖有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配器四项内容。具体地,和声,是指展现音乐的基本方式,隶属于多声部音乐的一种音高组织形态,基于广义角度来看,和声为任一超出某个频率组合而成的声音,基于狭义角度来看,搭配不同和弦演奏出来的不同音乐,和声处理为民族音乐创作所用其他类型作曲技术的基础内容,和声作用在于将声部组合在一起并实现乐曲构建、完成内容展现等;曲式则指的是创作民族音乐中必须遵循的结构章法和框架;复调主要是通过同时进行的既有相互联系同时又存在区别的声部共同组成,其颇具多声部独立协作特征,将复调手法应用于民族音乐中,能够呈现出此起彼伏以及前呼后应的效果;配器为将适合的乐器分配给声部,因为民间所存在乐器地域特色浓郁且涉及种类非常丰富,因此,纵观民族音乐创作,配器可谓是最具民族特色的部分。

三、作曲技术理论应用现状分析

1、视唱练耳教学与音乐理论存在体系冲突问题

截至目前为止,结合我国教学实践情况,很多教师和学生难以直接接受作曲技术理论教学,现如今的音乐教学模式一般是基于简谱单纯应用,配之以首调音乐理论感念学习,来完成音乐基础教学工作的,导致作曲技术理论教学未能充分展现。

2、和声教学与时代音乐分析相背离

在日常教学进程中,部分教师仅仅针对学生要求其单方面做好和声作业,导致和声由积极的音乐视觉感悟出逻辑思维模式转化成为单一机械化的教学手段。在学习音乐五线谱过程中,由于单一模式的制约,部分学生时常不知所措,倍感无力,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下,作曲技术理论应用面临巨大危机,若要转变当下的教学状况,需通过新课程实践,大大强化学生日常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反复实操过程中全面充分地掌握音乐基础概念,促进自身音乐水平的提高。

3、配器法和乐器法存在严重混淆情况

配器法可看作为跟乐器相关的组合设置,乐器法则指的是分析理解掌握音乐中涉及使用的乐器,二者既有相同之处却又有差别。一般地,两者的概念会被泛泛而谈,导致在学习乐器法与配器法的过程中难以实现对二者相关性及区分性的深刻理解,甚至在理解学习所研究管弦乐队与乐器的性能及演奏技术中产生较大的偏差情况。

4、复调教学过于理论化且不重视赋格部分

在音乐创作教学中,复调是最为关键的影响元素,若学生在谱写乐曲的过程中存在有复杂复调乐曲的理解问题,音乐教师一般是难以发现的,如此一来,学生未能直接充分地领悟掌握音乐中的精华,同时也难以有效掌握音乐艺术的具体展现程度与一般方向逻辑性。除此之外,音乐课程设置普遍较少,导致音乐教学时效性欠佳。教学中赋格部分授学根本难以顺利实施,使得学生难以透彻理解赋格中涉及的对位与和声等,对学生的音乐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四、优化改革作曲技术理论教学

在较长的时间中,分析民族音乐作曲技术理论教学可知,其涉及的四大课程通常是分开实施教学活动的,更多地重视关注课程理论完整系统性,却时常忽略作曲技术理论课程跟其他类型音乐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对应的作曲实践操作以及音乐创作能力培养训练十分匮乏。长久下来,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创作实践与作曲技术理论学习分离开来,学生在掌握和声以及复调、曲式以及配器等相关理论之后,却难以真正用于创作民族音乐作品中,不会针对民族音乐的具体内容以及实际风格进行展现。除此之外,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教学模式十分落后陈旧,所采用教学手段较为单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会使学生听觉受限,作品创造备受阻碍,更谈不上帮助学生树立主动学习意识,难以有效培养其创新思维,音乐创造性实践也不能顺利实施。纵观我国民族音乐教学可知,必须充分强调作曲技法,重视作曲技术理论教学。

民族音乐作品对应的作曲技法涵盖有各个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可作为解读民族音乐多元化风格特征的理论性基础内容,所以,应切实增强民族音乐作曲技术理论修养,强化提升学生民族音乐素养水平,大力培养其创造力。通过对作曲技术理论的合理运用,能够把多元化的音乐素材组织起来,最终形成颇具特色的音乐作品,是否充分了解民族音乐相关风格特色直接影响着对民族音乐材料特征以及作曲技法、审美取向的理解。与此同时,在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选用四合一式作曲技术理论教学手段时,应该特别重视协调涉及多个学科之间相互关系的作曲技法,旨在实现有效融合,让单一学科内容区分范围逐步弱化,强化提升各个学科内容质量。一般情况下,在进行综合性音乐理论知识传授时强化开展音乐实训难以实现,所以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简化民族音乐理论内容,使之充分满足实际的音乐实践训练要求。由此可知,民族音乐作曲技法综合教学是长期工作,切勿一蹴而就,应循序渐进地阶段性地细化实施。

五、在民族音乐创作进程当中有效运用作曲技术理论

创作音乐作品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为作曲技术,那么,创作民族音乐同样离不开作曲技术理论应用。具体地,应在民族音乐创作中正确运用作曲技术。和声占据着音乐作曲的灵魂地位,我国传统音乐表现形式之一为适宜五声音阶,五声性和声方式在民族音乐和声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其所强调的是功能性与逻辑性创作手法,较多使用非三度叠置和弦以及三度和弦结构变通交替,在民族音乐作曲中同样会用到五声性和声方式,作曲方式多为调式化和声逻辑。民族音乐创作进行复调手段应用,多基于模仿与对比的形式出现,其中对比包括有旋律线条对比以及节奏对比、调性对比三种主要类型,模仿则包括有变化模仿和严格模仿两种主要类型,可知,运用在民族音乐曲目创作中的复调技术是非常多元化的。在此应注意,最具民族特征的作曲技术为支声复调技术,是指使用相同旋律进行演唱的过程中,让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的声部旋律均发生不同变化的情况,音乐实现质变,作品形成旋律更为悦耳,沁人心脾。

结语

综上可知,在我国,民族音乐是瑰宝,已然实现长足发展,民族音乐学任重道远,应基于多学科角度进行研究。在创作民族音乐作品中,作曲技术理论可谓是关键的影响因素,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基于此,唯有不断认真学习音乐作曲技术,充分熟知并详细掌握音乐作曲技术理论知识,方能实现民族音乐作品的有效创作,努力为大众呈现动听优美的民族音乐作品。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艺术学院443002)

李丽梅(1976-)女,三峡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学历:硕士,现从事作曲理论的教学与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