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心灵潜行:自由的孩子们——《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中的心理防御机制

时间:2024-05-04

王婧苏

心灵潜行:自由的孩子们

——《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中的心理防御机制

王婧苏

马克·李维带有自传性色彩的作品《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还未在学术界得到充分的讨论。这部描述“二战”时期法国犹太少年在抵抗组织活动的文本,不仅是对战争的控诉和战争中人与人关系的深刻读解,更是一位少年在面对无边黑暗和压力时如何展开心理防御,获得心灵成长的故事。本文拟从依靠幻想来缓解心灵压力的幻想型防御机制的第一阶段,发展到根据群体间的认同而平衡心灵状态的认同型防御机制的第二阶段,再到通过升华行为的意义稳定情感的升华型防御机制的第三种阶段,这三种类型的心理防御机制展示了成长这一动态上升过程,以期展现主人公在重压之下的选择与反抗、孤独与追寻的心理发展轨迹。

马克·李维 《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 心理防御机制

民族是在历史长卷的初页就根植于人类的印记,是“一群人因为语言、历史与文化的特质,彼此间产生的一种同类感情,并因而跟其他族群有所区隔”。代表了情感认同的民族成为团结人与人的终极有效手段,在与现代的概念相结合后,于20世纪掀起了人类社会风起云涌的变革。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中产阶级崛起,政府体制以主权在民为基础,“民族”产生了最广泛的含义。新的文化认同在国家内部普及,产生了新型的现代民族国家理念。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这种文化认同的进程在“二战”期间一度被迫停滞,欧洲独裁者的种族政策让千百万人流离失所,失去了“国家”这一身份认同。曾在一战后接纳了数百万移民的法国与德国人的媾和剥夺了两百万在法“外国人”的自由权利,《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的主人公正是视法国为祖国却被再度抛弃的普通犹太人之一员。

为争取自由抵抗侵略,来自西班牙、意大利、波兰等各国的少年们组成兵团游击队,在“二战”中德国统治下的法国进行秘密破坏纳粹行动的工作。犹太少年雷蒙抛弃了自己的名字,以让诺的身份与弟弟投身抵抗组织的活动,担负尽可能破坏敌人一切恐怖活动的使命。一次意外中二人不幸被捕,在度过凄惨的牢狱生活后被运上火车押往德国集中营,在到达德国边境线的前一刻成功越狱,代替牺牲的同伴见证了法兰西的复国与自由的到来。漫长的抵抗活动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威胁,也是精神上孤独与恐惧的双重折磨,更不用提监狱里的酷刑和对仅剩尊严的剥夺。当残酷厄运降临在这些不足20岁的少年身上,他们通过相应的内心活动排遣自我,消除恐惧,以期使不平衡的心理状态达到平衡的心理状态,这种精神性活动称为心理防御机制。作为一种控制情感和本能的手段,它存在于潜意识之中,保护人们免受他们无法抵御的负面情感,减轻焦虑和压力。“心理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们是无意识的或至少是部分无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不仅有助于主体修复受到创伤的心灵,维持心理状态的平衡,还能在一定条件下激发个体潜能,使个体克服面临的挫折与困难。当然,过度使用心理防御机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下文拟从幻想、认同与升华三种类型对文本中的心理防御机制进行分析,以期揭示为自由而奋斗的少年在战争中心灵的变化与成长。

一、逃避现实之画——幻想型防御机制

马克·李维以其文字中极强的画面感而为电影导演所青睐,这也是创作主体本人所认为的最吸引读者的原因之一,为此,我们不妨将文本分析与绘画结合起来,加深对于人物潜意识下启动的心理防御机制的理解。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人无意识层中一套自动发生作用的、非理性的、应付焦虑的心理适应过程”。它是可逆的,曾长期被看作是病态的,但也表现出心理适应过程的特质。心理防御机制有多种类型,每种防御机制是独立的,各不相关,作为动态的存在在文本中随着让诺等兵团成员的活动而不断发展。在兵团做地下活动期间,年仅十七岁的让诺带着弟弟义无反顾告别了父亲,投身抵抗活动。他们正值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却饥肠辘辘、食不果腹,一次接着一次的危险任务不仅带来身体上的疲乏,为了安全考虑,成员间彼此的住所远离,除了任务的上传下达与执行几乎没有额外的接触。每个人被迫与亲人或心爱的人分离,在独自承担任务的恐惧与无尽的孤独中过着担惊受怕的生活。当人们面对平静生活遭遇突如其来的分崩离析以及眼前种种生理与心理上的困难,便需要找到一件事物来替代这种现实无法逾越的困难,以减轻所面临的痛苦和伤害,这就是替代型心理防御机制。而让诺赖以维持心理平衡状态的替代型心理防御机制的手段,正是幻想。

在现实生活中,十几岁的少年们面对外有纳粹恐怖血腥手段、内有自身灵与肉困苦的环境不能得到自我满足,无法处理非正面情绪的困扰,只能借助幻想的手段来将眼前无法忍受的境况替代,从而在自己幻想出来的世界中得到心灵的宁静和未能得到的满足,短暂地离开现实的困扰,获得心理状态的平衡。作为想象的一种,幻想常与自身的学习经验或经历有关,例如在因犹太人身份失去高中会考资格之前,让诺的理想是成为一名飞行员,自由地翱翔在天空中。但他的理想却在无情的现实面前被碾碎了,作为补偿,文本中多次出现他幻想自己驾驶战斗机在空中飞行:“我驾驶的是皇家空军的‘喷火’战斗机。我正在英吉利海峡上空飞行,稍微倾斜一点,便能看到机翼边一朵朵飘往英国方向的白云。”“机械师示意一切就绪,于是我爬进机舱,关好舱门,起飞,开始巡逻。”(72)

寥寥数笔却画面感强烈,展示出令人向往的美好世界,与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中致力于挖掘人的潜意识,无需按照现实原则处理对象,主张放弃逻辑、经验、记忆,与以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呈现出人类心灵深处的形象化世界不谋而合。身在无尽的孤独与绝望之中,主体超越当下的实际状况沉浸在这种幻想中时,现实的一切烦恼就会远离,给当下以快慰,让生活重新变得愉快。与超现实主义画作相似的是,这种对现实的超越却给人以逃避现实之感,在短暂性的快慰之后,主体的心灵状态趋向平和,而这种心理状态的调整毕竟是暂时的,让诺依然“躺在床上,双手枕在脑后……陪伴在我左右的只有孤独与饥饿”(50)。因为幻想无法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耽于幻想的后果有时十分严重:“我每次要采取破坏行动时,总是希望有个同伴陪着,否则我一定会走神。每当我捣毁机翼时,总是会分神联想到自己坐在‘喷火’战斗机的驾驶舱里,手握操纵杆,耳边吹过一阵阵风。”(100)

在如此严肃的与敌人作斗争的时刻,陷入幻想的后果可能是致命的,沉溺在幻想中借此逃避现实只是消极的心灵防御机制,给人以十分有限的安慰。一旦压力增加,情况变化,幻想就面临无法解决情绪困局的局面。人只有正视现实环境,变消极的防御机制为积极心理防御机制,鼓起勇气面对困难,才能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事实上,让诺也的确在由少年到青年的道路上做出这样的努力。

二、面向现实之画——认同型心理防御机制

幻想作为一种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只能给人带来暂时性的满足,幻想过后依然是无穷无尽的黑暗现实。作为一种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在发挥暂时的保持心理状态平衡的作用后,无法对真实的人生产生效果。随着现实压力的持续增加,幻想无法长时间发挥作用。在一次失败的抵抗行动后,让诺和他的许多伙伴被投入监狱,与酷刑、凌辱和疾病为伍。他们没有被立即判处死刑的唯一原因在于游击队战友对于检察官的死亡震慑,而在反法西斯联盟的步步紧逼下,德军同时加速了将犯人投向集中营的行动,死神伴随在他们身侧。肉体的折磨与无奈的等待死亡并不是最令人心碎之处,身陷囹圄的游击队员们开始反思抵抗活动的意义:“生命对于身在高墙内的我们还有什么意义呢?是法国警察将我们逮捕的,不久军事法庭就会开始审判,紧随其后的便是枪决,而在刑场上开火的,也是法国人。我们所做的一切,到底有什么意义?我找不到答案。”(136)

为法兰西的自由而奋斗的人却遭到了法兰西的囚禁。在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之后,幻想越来越少地出现在让诺的潜意识之中。他不断思考着为他人的自由而放弃自己年轻的生命这一事实是否太过残酷,追寻自由的人是否注定是孤独的。实际上,此前困扰让诺的孤独在牢狱中已经不复存在,他不仅与弟弟和团队中的游击队员关在一起,身边被关押的其他犯人也都是因有着反抗独裁和捍卫自由的勇气被定罪的。监狱生活中,在幻想日渐不能满足心理需求的情况下,由于孤独感的消失和有着共同价值观的群体的出现,身份的认同感逐渐在各种内心情感中占据上风。

所谓“认同”,是人生的必经阶段,它始于儿童时期,通过模仿让人获得自己判断和肯定,指的是主体通过寻找他人的认可来消除主体在现实生活中因无法获得肯定而产生的怀疑与焦虑。从本质上看,认同的前提是对他人成功的认可并在自身心理上分享成功,借由这种满足感填补内心的焦虑和加强主体的自信。从心理防御机制来说,认同型心理防御机制属于积极的建设型心理防御机制,总体是向有益的地方做出补偿。认同的对象不限于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群体或组织。在阴森可怕的监狱中,关押着的人们均是勇气过人、意志坚定,同属于为自由而奋战的集体。围绕着共同的信念,通过它所引发的各种联系在参与者的身上创造出一种潜意识层面与他者相互关联、相互认同的感觉,一种与共同持有的身份相关的认同型心理防御机制开始上升为这一阶段让诺最重要的调节内心情绪的手段。他们想方设法获得来自外界的消息,庆祝游击队员胜利完成任务,他们在狱中为可能争取到的每一点权利而斗争,在争取延长犯人处决时间上通力合作,分享着每一个鼓舞人心的消息,在无意识的发动下凭借着对成功的认同获得集体的身份认同感,对抗着心灵的绝望:“一个好心的看守偷偷递进来一张字条,是外面的游击队员写的……上面是伙伴们的消息……我们仿佛可以分享到他们的胜利。”(137)“这是一个神父在节衣缩食地帮助一个阿拉伯人的故事;是阿拉伯人鼓励一个犹太人振作的故事;是犹太人将弥留之际的阿拉伯人抱在怀里,陪他静静地走完人生旅程的故事。在所有这些故事里,人类世界散发着最灿烂的光辉。”(139)“监禁的痛苦滋味像毒蛇般死死缠绕着我们,不断撕咬,它的毒液扩散我们全身。幸好有艾蒂安的歌,歌词让我们振奋:大家是一条心的,并不孤独。”(181)

这是对监狱生活图景最忠实的记录,展现的是在努力超越现实的幻想中遨游而又不得不最终回归到现实之后的画面,与提倡用客观的视角观察与再现现实、根据生活的本来面目来描绘人生、将客观世界中人的实际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作为描绘对象的现实主义绘画有着很深的联系。在以幻想的画面来替代现实画面以后,让诺的确得到过短暂的快慰。而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这种消极逃避的幻想也在无意识之间被悄然替换,队友之间的相互鼓励和不离不弃成为彼此间身份认可的心理起点,分享胜利的喜悦为认同感的发生提供了基础。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认同的手段不仅在提高人对环境的适应方面行之有效,使监狱生活在无尽的黑暗中尚存一息光明,同时可以促使人保持心理状态的平衡健康,在逆境之中展开斗争,在绝望中寻找春天的希望。认同型心理防御机制不仅在让诺的身上产生作用,更是所有狱中队友,几乎来自欧洲各国的人们在残酷的折磨下所共同应用的心理防御模式。也正是这种方式使他们维持了心灵的宁静,坚持到了几乎就要走向胜利的时刻。

三、超越现实之画——升华型心理防御机制

在与敌斗争的过程中,主人公的心理产生由幻想到认同这一心理防御机制的动态变化,我们发现消极的心理应对方式已经逐步让位于积极的应对方式。“一般来说,既能减轻内心痛苦又能适应外部环境的机能称之为成熟防御方式。而应对方式是指典型的习惯性的解决问题方式的倾向。”不同的应对方式对于应激事件的影响也不同,积极的应对方式更能减弱应激事件的非正面性影响。黎明前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刻,1944年的春天也是法国复国前最黑暗的春天,越是面临失败,敌人的惨无人道的恶行就越是猖獗。在将双腿未愈不能走上刑场之人枪毙后,让诺等人被押解上从法国开往德国集中营的死亡列车。车轮与一步步铁轨磨合出的有规律的哐当声,正是死神走近的声响。列车前进的方向并不是光明的远方,一切都是令人绝望的。在这种情况下,潜意识调动下的应对方式再一次发生了变化。通过认同感的获得促使心理情绪趋向平稳,抵消焦虑与恐惧的过程转变为升华这种认同感,成为全社会所认同和接纳的事物来满足自我的本能冲动。

升华最初由弗洛伊德提出:“使性冲动的力量脱离性目的并把它们用于新的目的——这个过程应该被称为‘升华’。”也就是将个体的本能冲动转移到为社会所接受的区间,本能冲动包括性欲、饥饿、死亡本能等等。“而拉康将升华理解为主体将一个对象提升到具有物的尊严的高度,也就是变成一个不可企及的对象。”面对生活中各种不能摆脱的挫折和困难,在个体积攒了强烈的本能冲动而又无法释放堆积的情绪时,转而将其转化为一种对世俗有益的行动,从而推动社会进步,这就是升华型心理防御机制。如果死亡不再是个人的死亡,对死亡来临的恐惧也就不再是个人面对生死的情感,而成为了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追求,这正是情感的一种升华。这种健康而成熟的方式,无论是对于成年人还是让诺这样半大的孩子在心理上都具有建设性作用,都是维持心理状态健康平衡的良药。在被押送德国集中营的过程中,让诺和伙伴们经历了一场情感与心灵的升华,他们终于成为了“自由的孩子”。

阿尔瓦雷斯第一个选择了逃亡,他的行动在死亡列车的初始鼓励了所有的伙伴,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这并不是一个犯人逃离监牢的故事,而是一个为自由而战的战士在非人的折磨下为同伴带来希望的行动:“他一边往河里跳,一边想着,要是我成功了,其他人便会效仿。一定不能淹死,要给伙伴们树立一个好榜样。”(215)

英国空军袭击德国列车时并不知道这是一列关押着法国战俘的列车。在袭击过程中,无差别的攻击给大量法国战俘以致命的伤害。这种情况下,让诺将带血的衣服、自己的蓝衬衣和弟弟的灰白衬衣放在一起探出车窗冒着性命之忧用力挥动这临时的红白蓝三色旗帜:“飞机编队在空中重新集合。年轻的中尉告诉其他飞行员,他们刚才袭击的列车并不是一辆货车,里面装的是被囚禁的人。”(223)

红白蓝三色的“旗帜”能被高空的飞行员注意到,来自英法两国不同身份但同样为自由而奋斗的两个青年在这种情况下竟能目光交汇、心有戚戚,这几乎是浪漫主义的笔触了。面对死亡威胁的恐惧与焦虑,创作主体以近乎浪漫的笔法将这种升华心灵状态的行动展示了出来。死亡列车演绎出的浪漫画面与以歌颂人的反抗束缚与追求自由为基调,以解放个体为根本原则,画面极富动态性,与肯定人、注重人的精神,充满情感地描绘具有个性的形象,色彩对比明显,自由而流畅的浪漫主义绘画有强烈的相关性,它们通过饱满的情感表达与深厚的艺术魅力打动创作客体,升华出根源于现实而又超越了现实的理想画面。事实上,本能恐惧驱动下的愤怒和怨恨,在让诺和被囚禁的伙伴身上升华成了有益于别人、为人们带来帮助甚至拯救了生命的行动。从依靠幻想来消极避世以求平静的少年在等待1944年那个最终会到来的春天的过程中,逐渐以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替代了幻想。自由的孩子们不断与心灵的孤独作斗争,他们正视现实,反抗黑暗的环境,最后得到了胜利。

作为世界范围内拥有读者数量最多的法国作家,马克·李维虽然获得了读者的认可,但因文本可读性与故事性极强而受到大多数文论家的质疑,认为其难登庙堂之高。在我国,也曾掀起“马克·李维热”,与文本的热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术界的冷眼。实际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认识到了李维作品的价值,对他的研究开始从介绍性向更具学术深度的方向发展。《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作为具有自传性的文本,叙述了“二战”期间法国人民尤其是“外国”人民为追求自由而进行的抵抗德军行动的故事,以对少年抵抗者复杂深入的心理探析引人入胜,并通过少年让诺等人的心灵成长历程展现整个为自由而行动的抵抗活动的胜利。

本文根据心理防御机制的相关理论,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了主人公动态发展的心理防御机制,从消极避世到不再耽于幻想,积极寻找群体的认同再到通过升华来获得社会认同,正因借助升华将本能冲动转化成有益社会的行为,才有了不再寒冷、最美好的“春天”。它不仅是对少年心灵成长变化的细腻揭示,更是对整个民族为反抗孤独与争取自由所谱写的赞歌。当然,这里对文本的解读还是十分粗浅的,意在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学者们更加深入地研究。

注解【Notes】

①[法]马克·李维:《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范炜炜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第50页。以下只在文中注明页码,不再一一做注。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1]Carlton Hayes.

Essays on Nationalism

, New York, 1926, p26.

[2]刘运合、杨伊生:《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综述》,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第1期,第90页。

[3]余祖伟:《人格面具与心理防御机制探析》,载《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第36页。

[4]梅梓、胡淑芳、刘芳娥:《大学生的防御机制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分析》,载《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第6期,第713页。

[5][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第3卷),车文博主编,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第32—33页。

[6]马元龙:《论升华:从弗洛伊德到拉康》,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第87页。

Title: Mind Stealth: Freedom of the Children—The 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 in The best spring in life

Author: Wang Jingsu is from the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Wuhan University, Specializing in European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e discussion about Marc Levy's autobiographical works

The best spring in life

is not suf fi cient now. The book, which talks about Jewish boy resist aggression in France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is not only making a complaint against war and a profound analysis on human relations in war, but also a story about spiritual growth of a juvenile under harsh environment. This text is going to start from fantasy 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 In the fi rst step, the main character can use fantasy to release mental stress. In the second step, which called Identity based psychologicaldefense mechanism, fantasy is replaced by a feeling of group identi fi cation to fi nd a equilibrium point of emotion. In the last part, subliming became the terminal means to reach peace. These steps show how the main character resisting and struggling under great pressure, and fi nally making his heart more stronger.Marc Levy

The best spring in life

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

王婧苏,武汉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欧美文学与比较文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