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惊魂记》中的双重人格

时间:2024-05-04

刘丽琴 程乐森 高 民 刘亚林

《惊魂记》中的双重人格

刘丽琴 程乐森 高 民 刘亚林

目的:透过《惊魂记》解读双重人格的成因、表现及其由此而影射的社会警鸣。方法:借助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结果:(1)双重人格由童年的创伤经历造成,尤其是苛刻的父母教育方式、生活中重大事件的转折和社会支持的欠缺对此的影响最大。(2)双重人格下,个体是能知觉第二人格存在的,只是个体否认压抑它,让整个人暂时处于自我统一性之中。精神性刺激的出现,使强势人格成为主体;在生活比较缓冲的情况下,两种人格切换自如,即一人分饰两角。结论:双重人格往往由家庭教育方式、社会支持、童年经历及重大转折事件造成,对社会具有高危性。双重人格下本体知觉不到自己行为的扭曲,因此很难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社会尤其我国应该高度重视双重人格犯罪并出台一定的制度妥善安置双重人格患者。

惊魂记 双重人格 成因 表现

“双重人格指个体在不同的时空下表现出彼此不同、相对完整的人格形态,其情感、态度及行为都有显著不同,甚至完全对立。”[1]双重人格下个体察觉不到自己内心的矛盾与行为冲突,甚至两种人格可以转换自如,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强势人格主导个体的言行举止,正如影片中的主人公“诺曼·贝茨”一样,自己儿子的人格在经历与母亲人格的战斗后最终败下阵,从而被母亲人格完全占领,使自己成为母亲。

该影片由希区柯克指导,开起了人格障碍电影的先河,暂且不说其艺术效果的价值,单凭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它就堪称经典,因为这部影片向我们展示了双重人格的成因、表现及向我们敲响的警钟。

双重人格属于癔症性的心理性分离障碍,又称解离性同一障碍。双重人格指“个体内心存在第二个自我,在荣格认为是‘影子’他代表着自我所不知或知之甚少的属性或特征。”[2]目前关于双重人格的研究还较少,一般仅限于文学作品分析和双重人格犯罪的剖析,多数文章都是针对系列变态杀人案件主人公人格的分析,但对于双重人格的成因、表现形式的探析还尚有空间,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和临床研究。目前对双重人格的诊断仅仅根据DSM、CCMD-3、DSM-IV、ICD-10进行诊断,没有开发出专门诊断并发现双重人格的有效工具和治疗方法,因此更需要心理学工作者和临床工作者作出有实施途径的研究。

已有的研究表明,人格障碍与依恋、父母教育方式及童年期虐待相关[3]。“人格障碍一般在青春早期达到顶点,随后急剧下降,在青春晚期趋向稳定。”[4]由此得出,可能双重人格起源于童年并受家庭、社会支持,重大事件的转折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通过分析影片主人公的行为表现来推出这种结论。

一、诺曼·贝茨的人格剖析

影片一开始就展现了一个独立矗立在马路边的汽车旅馆,而且整个旅馆只有一个老板——诺曼·贝茨和不曾露面,只有声音的母亲,还有那些栩栩如生的生物标本,这是他的“朋友”,连个员工都没有,可见其社会关系不健全,缺少社会支持。旅馆内部的杂草也表现了这儿的废弃与阴森,这都显示了他人格的不正常。旅馆远离市区,常年少有人光顾,由此可推出贝茨少与人交流,经常沉默寡言也许还会“自言自语”,死去的母亲是他唯一的亲人,这就是为什么他会被母亲人格给占据。

贝茨父亲早逝,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缺少父爱,母亲是他唯一的精神支柱,他爱母亲,母亲是他的全部,尽管母亲很苛刻、专横、对他很严厉,但贝茨还是对母亲形成了依恋,正如影片中当让他转让旅馆时,他说这是他的全部,他和母亲在这里度过了幸福的童年。可是由于缺乏父爱,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没有对父亲形成认同,所以笔者认为他内心有严重的恋母情怀,他对母亲的爱是变态扭曲的。正因如此,所以当母亲有了情人后,他接受不了母亲被夺走,杀死母亲和情人,可内心对母亲的爱使他有严重的负罪感,最后不得不把母亲制成标本藏于室内。一个人的世界是冷漠孤独、了无生趣的,因此他才会时常与母亲对话,久而久之,由于模仿母亲才会生出母亲的人格,并在自己人格和母亲人格中自由切换,最终由于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负罪感,母亲人格完全战胜儿子的人格,贝茨成为了他的母亲。

玛丽莲入住旅馆后,贝茨被她深深吸引了,他想爱,可是常年的独居生活已经使他失去了爱的能力,并且母亲也霸占了他的人格。在玛丽莲想要去拜访其母亲时,他产生恐惧,害怕母亲已死的事实败漏,为了解决这种冲突,母亲人格完胜儿子人格,所以母亲人格替儿子将玛丽莲杀死,而儿子认为这是母亲杀的,作为儿子应替母亲掩藏杀人事实。这两种完全独立的人格失去了自我觉知,完全认识不到是自己杀的人。在第二次杀死私人侦探时,亦是如此,目的是为了替母亲掩藏杀死玛丽莲这个事件。其实,也许是为了保护自己,以至于后面为了掩藏玛丽莲的姐姐发现他母亲早已死的事实而准备将其杀害,这一切都是为了掩盖杀人事件。

笔者认为,贝茨在杀死侦探和准备杀玛丽莲姐姐时是有知觉的,不全是母亲人格的参与。在他杀侦探之前,从与侦探的一席对话可以看出,他其实更愿意第二个人格的存在,即母亲人格的存在,每次有人要揭发真相时,他都将其杀害。在他预感会有人来查这件事时,其劝说“母亲”,让母亲暂时离开,“母亲”不愿离开(第二个人格不愿离开,贝茨眷恋那个魔鬼人格),也许生性胆小懦弱的贝茨(连女性都不敢主动追求)希望第二个人格的保护,母亲的专横、苛刻、严厉,刚好满足他被爱、被保护的需求,因此他不希望母亲的离开,这就是他会衍生出母亲人格的第二个原因。而事情快暴露时,正常人格害怕被抓,也许也是害怕母亲被抓,所以极力反对第二个人格的存在,才会驱赶母亲并将其藏于地下室。在最后要杀玛丽莲姐姐时,贝茨说了一句:“我就是诺曼·贝茨”,由此不难推测,贝茨每次在杀人时不完全是母亲人格,至少在这一刻他是清醒的,那我们该如何界定双重人格犯罪呢?

本文分析,贝茨在每次杀人时,两个人格都同时存在,儿子的人格会更多点,之后却将责任推到母亲头保护自己。杀人时,他是母亲人格,因为母亲的苛刻、专横,也许现实生活中这种人格较少受到欺负,因此,从小缺少父爱的贝茨不难会受到其他人的欺负,所以产生母亲人格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影片最后,贝茨被抓这一刻又是母亲人格,他一直用母亲人格逃避法律的制裁和自我保护,也许连他自己都分不清自己到底是谁,那诡异的笑容透漏他对自己真实人格的排斥,不愿作自己。

二、双重人格解释

1.双重人格的成因

(1)家庭教养方式——母亲严厉、苛刻的态度,专横的教育方式使贝茨难以有被爱的感受,加之没有父爱,马斯洛的第三层次的需求都没有被满足,容易衍生双重人格。

(2)社会支持——贝茨几乎没有社会支持,没有朋友,没有爱人,政府也没有给予帮助,长期精神压抑,独自一人居住在破旧的马路旅馆里,所以不免产生第二人格。

(3)童年创伤经历及生活重大转折事件——父亲死亡,母亲有了情人,这一切对幼小的贝茨来说是一个刺痛和重大转折事件,他难以接受这一切,所以在成年后出现第二人格。

2.双重人格表现

双重人格下,个体是能知觉第二人格存在的,只是个体不愿意承认,所以才会表现出两种独立的人格,这种否认也许是种精神防御机制,让整个人暂时处于自我统一性之中。一旦有精神性刺激的出现,立刻只有强势人格的存在;在生活比较缓冲的情况下,两种人格切换自如,正如贝茨经常与母亲对话一样,一人分饰两角。

三、心理学角度看双重人格

经过以上分析可看出,贝茨的双重人格是由其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及童年创伤经历造成的,为了摆脱这种精神创伤,学会保护自己,所以贝茨衍生出母亲的强势人格作为内心的保护伞,弗洛伊德认为,儿童通过自居和认同作用形成对父母认同,从而合理度过恋母情结阶段,文中的贝茨由于没形成对父亲的认同和对母亲的自居,所以更易产生双重人格去保护自己幼小的心灵,从贝茨房间里放满了娃娃可看出,他内心还是个儿童,他依然停留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第三层。马斯洛认为,人人都有被爱和尊重的需求,我们一直在寻求一种平衡,获得社会认同,所以会以他人眼光来看待自己,贝茨希望获得母爱,所以他以母亲的要求来自我生存,但这是违背自我内心指引的,他的内心是抗拒的,但为了获得爱和重他压抑了自己的需求和人格,这是一切精神疾病的起源,以至于后来将第二人格放出。

家庭异常的教育方式也是病因,社会支持的欠缺加重了这个脆弱家庭的心理阴影,使贝茨完全变成母亲人格。但是正常情况下他否认母亲人格的存在,只有在保护自己时才将其放出,他对母亲人格否认是一种压抑,即一种精神防御机制,这可以使他人格处于自我同一性之中,但这种自我同一性是表面的,他的两种人格是独立存在的,无论出现哪一种人格对贝茨来说都是自己,是正常的,因为当一种人格表现时,另一种人格就被他压抑在潜意识之中。

归总为一句话,双重人格的出现是为了保护自我,缓解自我同一性冲突带来的焦虑和不安。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双重人格对社会具有告危性,由家庭教育方式、社会支持、童年经历及重大转折事件造成,两种人格可以自由切换,目前双重人格犯罪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对于社会来说,尤其我国社会,应该有所警醒并拉起警鸣,由相关部门出台一定的政策制度来妥善安置双重人格患者。同时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应该进行实证性实验研究,寻找双重人格的成因和治疗方法。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1]杨恒毅、谢坤:《变态杀手赵志红双重人格的表现及成因》,载《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第25-26页。

[2]冯梅:《简·爱与“疯女人”——试论简·爱的双重人格》,载《外国文学》2010年第8期,第75-76页。

[3]黄上上、安静:《父母教养方式、依恋及童年期创伤经历与大学生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载《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年第23期,第923-925页。

[4]卢宁、刘玎:《青春期人格障碍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载《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第18期,第483-503页。

Title: The Double Personality from The Psycho

Authors: Liu Liqin, Gao Min and Liu Yalin are from 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 They research interest is Applied Psychology. Cheng Lesen is from Humanity and Sociology Department in 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 He is majoring in Medical Ethics.

To explore the reasons and expression of doubl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alarm reflected by The Psycho. Methods: Use the psychology related theory to analyse. Results: (1)Double personality can be caused by childhood trauma experience, especially enormously impacted by hard way of education, major turning of events and the lack of social support. Under the double personality, individual can percept his second personality, but being denied and suppressed, which can make the identity harmonious. When coming the mental stimulation, the strong personality become the prime; When life is relaxed, the two selfhood can switch freely, just like one person play two roles in a movie. Conclusions: Double personality is caused by style of family education, social suppport, childhood experience and major turning of events in life, which do harm to society. Individual can't conscious the behavior distortion so that they can't be responsible for them, our country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in caused by double personality and enforce certain system to arrange properly the person who are double personality.

The Psycho double personality reasons expressions

刘丽琴、高民、刘亚林,潍坊医学院心理系,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程乐森,潍坊医学院人文社科系,研究方向为医学伦理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