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李白诗歌在俄罗斯的研究与翻译

时间:2024-05-04

谢颀颖

摘要:李白诗歌被认为是中国诗歌顶峰,其诗作的俄语翻译被视为中国文化在国外的传播,也被视作西方对中国文化接受的典范。本文旨在展示翻译史及翻译特点,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可行性意见。

关键词:翻译;传播;俄罗斯

李白是唐朝最为著名的诗人之一,不仅被认为是中国最受推崇和尊敬的诗人之列,也被认为是世界诗坛的杰出代表。俄罗斯人也认为他对词汇的驾驭能力非凡。诗人留下了大约1100多部作品,约900首诗作。诗作的特点在于:无人企及的想象力,异于他人的行为方式,深邃的哲理及突出的道家思想。诗人擅长领会万物万事并能完美的在作品中予以表达和深化。俄罗斯阿列克谢耶夫院士曾如此评价过诗人:“天才诗人在其丰富多彩的诗作中展现了无尽的民族性。”

长期以来俄罗斯文学界都在期待李白诗作的俄译本,鲜少有人能傳神达意的将诗人的作品翻译成俄文,更别说诗作的深远流长了。瓦西里耶夫院士作为汉学家首个出版了关于李白的作品—《李白在俄罗斯》。1840年瓦西里耶夫为了研究汉语及其他东方语言前往北京,1850年返回俄罗斯后出版了许多相关著作,其中1880年出版的《中华文学史札记》被视为世界上首部对中国文学史进行描写的作品,书中较为系统的阐述了汉文学发展史。书中如此描述李白:“正如我们了解并高度评价有如普希金、涅克拉索夫、科里左夫这些诗人一样,两千多年来中国的诗人也层出不穷,尤其值得一提的便是杜甫和李白。”1896年,诺维奇首次尝试翻译了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但就译本质量而言,也只能算是对诗作大意的转述,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译著。瓦西里.阿列格谢耶夫、尤利安.俢茨基在他们的诗集作品《东方》、《中国诗歌选集》中第一次真实呈现了李白的诗作。阿列格谢耶夫作为前苏联的院士,是现实派的汉学家,与其同僚克拉奇科夫斯基、弗拉基米尔佐夫一起,被视为权威的东方学家,他们对各类汉学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化的研究,其中,阿列格谢耶夫在俄罗斯科学界首次提倡研究中国的文学史及诗意研究。1916年他在彼得堡出版了开山之作《论图司空的诗学灵感》,一问世就吸引了布洛克及同时代文学家们的目光。其中,俄罗斯革命女诗人拉丽萨.瑞莎莱赛在评论中写到:“简短的语言无法表达我对这部作品即将产生的影响,这不仅仅是对东方艺术的描绘,对世界文学而言也是极其有利的补充”。李白作为作者最为喜爱的诗人,他也极力推崇自己的门生对其进行研究。在《李白散文诗集之歌颂大自然系列》中,他指出,李白的诗作拥有不同寻常的表现力和气魄,鼓舞力,对言辞的运用生动自然,让人叹为观止。尤利安.俢茨基作为阿列克谢耶夫的得意门生,于1923年与其一起出版了《中国8-9世纪诗选集》,该书在俄罗斯的中国诗歌翻译研究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更准确的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阿列格谢耶夫作为严谨的汉学家,对该作品中学生的译著赞不绝口,可以说,在此书问世之前,俄罗斯没有引以为傲的中国诗作翻译著作。俢茨基之后,另一位较为有影响力的汉学家列夫.艾德琳也借鉴了俢茨基的著作成果,他以翻译中国的诗词作品著名,陆续翻译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作品。其诗作的俄文译本与原文表义贴近,遵从了原诗的韵律及词义表达顺序,但即使译本如此符合原文,仍然存在韵律及标准词序的缺失。作为苏联最杰出的汉学家以及阿列克谢耶夫最得意最年轻的弟子,艾德琳擅长于诗词类的翻译,用俄语诗篇中的重音音节组代替汉语诗篇中的各类表意词汇,并且尽可能的不变换词义,遵从古诗翻译的基本原则。至于说到李白俄译本的韵律的缺失,也是沿袭阿列克谢耶夫的翻译原则:不变更诗篇本义。(在翻译过程中,他会频繁运用顿或者双停顿)。

在艾德琳之后,出现了大批翻译家,对中国各类古诗进行了译著,其中包括:阿赫马托娃、古米廖夫、吉托维奇、切尔卡斯基、托拉普采夫等。正是由于这些翻译家的译著,人们才认识到,李白诗作的翻译是可以做到忠实于原著的。这些名家大师们不仅很好的展现了原诗的意像,并尽可能的还原了诗篇本身形式上的特点。即,遵从了诗格对等、保留了原诗的诗行数目,不仅在诗格的节奏上,甚至于诗句的节奏也予以保留。在俄罗斯汉学家们的不懈研究和努力的前提下,他们给俄罗斯读者所呈现出来的李白诗作的译著大都附注了丰富的注释,以此完整的展现诗人的诗意。

在了解了李白诗作的俄罗斯的翻译史及翻译特点之后,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李白的俄译本大都由俄罗斯的汉学家或者诗人译著,鲜有借助中国学者的帮助,那么是否存在语义上的偏差;对李白及其诗作的研究虽然已有很多前期成果,但这种研究依旧称不上是彻底的,很多理论难题仍尚待解决,这些难题正是阻碍李白在俄罗斯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中俄两国学者在李白研究领域的合作是否能够进一步深化。一百多年来,俄罗斯汉学家及诗人们本真地、科学地向俄罗斯读者展现了李白的诗作,并试图塑造俄罗斯人心中的李白形象。随着两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和深化,李白在俄罗斯的传播将更加广泛生动。

参考文献:

[1]马祖毅等.中国翻译通史[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2]许军.苏联翻译理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黄玫.韵律与意义:20世纪俄罗斯诗学理论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

[4]刘光淮,黄苏华.《俄汉语言文化习俗探讨》,外研社,199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