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董振楠
摘要:和谐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之一。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和谐大道。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新提出的思想指导,但我国古老深厚的传统文化早就有和谐的看法和具体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括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个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内心的和谐。当代社会如果还在偏颇的认为只有哪一种思想好的思想,或者只认为现代思想好,都是思想上的倾斜。我们需要在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上下功夫。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思想;融合
和谐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之一。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和谐大道。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新提出的思想指导,但我国古老深厚的传统文化早就有和谐的看法和具体内容。
一、“和谐”之意
在和谐二字中,“和”是代表食物的“禾”字加一个代表人生存的“口”字。“谐”是代表着说话的“言”字加一个代表着所有和全部的“皆”字。加起来的意思就是:用“食物放在嘴里”的话说给每个人。这是一种承诺,也是一份理想。从各朝各代的帝王朝臣到建国之后的中国,一直是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人民吃饭问题是个关乎国事的大问题。让人民吃饱饭当家作主人更是毛主席这班领导人的理想。口中有粮,人心不慌。之后的历届领导集体发扬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带领大家走了一条脱离贫穷走向温饱、小康之路。以***主席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正带领百姓在欣欣向荣之景中走了一条和谐大道。当我们把中国人民所走的和谐大道反过来看就是“道大谐和”。这条路带领人民共同致富的道路是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实施的道,艰巨的任务和宏伟目标可谓“大”。人行善,必有余庆,这便是“道大”。生活中肚子饿的人在口里有食物的时候是顾不上说话的,心里压力大的时候也是顾不上说话的,倘若口中不但有了食物,并且都说出来的时候,一定是食物有余且心情舒畅的时候。小康社会里,人民能够按照自己余力更加注重精神文明,这就是“道大谐和”。把我国建设成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和谐的社会需要我们探求科学知识,注重人民精神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条件。和谐大道是一条通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路,面对现代社会严重的生态危机、社会危机、精神危机,如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协调发展,如何实现和谐是在道路上行进时的核心问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我们古老时间中的先贤们早就有对和谐的具体看法,并讲明了其间的道理。孔子的“忠恕”为核心规范的仁学思想中有“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的见解。“忠恕之道”是在把他人视为与自己在人格上平等的前提下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在它后面隐含着的是一种“人格平等”的精神。生活在这个社会,总觉得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这样的人一定快乐不起来。人跟人要和。我们总是要与具体的人打交道的,每个人的性格、个性都是不同的,加上每天遇到不同的事情,很可能遇到不顺心的问题就会心情烦躁,不能冷静思考,最后头脑发热发生冲突。儒家之所以要求视人如己,就是要认识到心平气和很重要,我们也不能以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平等看待,这又是与儒学恻隐之心,仁者爱人的价值核心分不开的。孔子的“仁者爱人”与孟子“恻隐为仁之端”的思想就是清楚地说明。与人友善是在平凡的生活中的交往的钥匙。微不足道的帮助,报以一丝的微笑和一句问候,到一声感谢都会意想不到地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中国传统要求人要像君子般有良好的修养,为人热情坦率、以礼相待,自尊自信,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获得尊重。
三、和谐思想内容
季羡林先生和习主席交谈的时候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社会主义和谐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现代价值,是需要我们着力实践和探索的重要内容。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但是现代社会发展理念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括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个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内心的和谐。这四个方面都能做到和谐相处是件不简单的事情。
(一)人与人的和谐
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必须以个人之间的和谐为基础,并通过这种和谐体现出来;人和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特殊表现;国家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和谐首先有赖于社会整体的和谐,而社会整体的和谐又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个人自身的和谐只有在集体和社会中才能实现。确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现在,有人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解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并重、经济发展应以人为目的等,这是正确的,但还不够全面。坚持科学发展观,还要求我们坚持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并从这一基础出发,着力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失衡问题。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
正确认知人与自然的关系,牢记人是自然之子,学会敬畏自然、善待自然、顺应自然,强化自然客观存在、自然生态平衡、自然发展规律等意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既要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坚持适时适度,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在实现当代人利益中恩泽子孙后代,真正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周易》中的乾坤阴阳之道就是在讲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既是宏观的、历史的,也是具体的、现实的。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相统一,经济增长、结构调整、民生改善相一致,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发展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依法严格执行规划,循序渐进、顺势而为,合理开发、集约发展,能力不足的不急于求成,为长远发展留出空间。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资源,绿色消费、适度消费,最大限度减少个人行为对自然的破坏。要积极投身自然环境保护和建设,自觉参加卫生城市创建、环境整治和环保志愿服务等活动,在人人参与中共创生态文明、共享绿色生活。人跟自然要和,就是不破坏自然。
(三)人自身的和谐
在匆忙的生活中,很多人都把目光放在的自身之外的地方,不眠不休,暴饮暴食,既忘记了人与自身的和谐,更忽略了养生。养护自身是一条重要的和谐之道。在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养生是一项重大的问题。儒家的思想,道家的思想,诸子百家都在探讨生命的本源,中国文化讲人生的修养,都从人自身的和谐里来。我们古老的哲学思想中的乾坤之道就是明白地告诉我们这里告诉我们要认清乾坤道理,人与自身和谐最重要的就是身体阴阳的“和”字。人的自身和谐就是要效法外在的阴阳,也就是天地的阴阳。要按照一年中太阳的运行变化、一个月中月亮的变化、一天中白天和黑夜的变化,来养护我们的生命。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就有一年的变化,出现了春夏秋冬四季。地球自转一周就有了一天的变化。白天和黑夜。月亮绕地球一周就有了一个月中月亮阴晴阳缺的变化。养生就要效法天的变化,太阳和月亮的变化,就是效法阴阳,春夏要养阳,秋冬要养阴,就叫做效法阴阳。符合天道的养生方法是和于术数。懂得了阴阳之和就懂得精气神的和,身和灵的和,人与天的和。人自身只要“和”了就能健康。
(四)内心的和谐
人的内心和谐了,和谐社会才会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这不仅是对个人的要求,也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整体要求。林清玄先生说:“灵性精神的美在于内心的宁静与和谐,保持内心的和谐才会用心灵而不是用欲望看世界,看到的都将是优美细腻而深沉的美,自我处于欢喜之中,整个世界就欢喜了,自我处于和谐之中,整个世界就和谐了”。人的内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更高境界。只有公民内心和谐,才会有社会的终极和谐。人的内心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高境界,是和谐社会的新层次,即精神面貌和谐、道德和谐。一个人一天两天做到和谐并不困难,难的是始终保持如初,把一种和谐变成一种习惯,按照“和”来做,并且一直坚持下去,这就是中国传统中的保和思想。最大范围地实现“和”就叫太和。太和是目标,是最高境界,中和和保和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要做到太和,就必须按照这两条来做:第一要中和,第二要保和。中和就是要守中道。《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我们把我们的情绪放在中庸的状态下不过激也不不及,那就达到了中和。中国人道家佛家打坐,就是“持盈保泰”这四个字。“持盈”就像一杯水刚刚满了,那就保持这个刚满的水平线,不加亦不减,加一滴则溢出来了,减一滴则不足。当最舒泰的时候要保持住,虽然不再加水,也不将水全不倒掉就是保泰。人能平静保持自我的心态就是保合太和,把心身两方面放平静,那就永远是祥和。自身、内心、人生、婚姻、事业都是如此。孔子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一切都和谐了就是大吉大利。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仍是第一要务。思考如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仅仅是党和领导集体的工作任务,也是我们每个人这些新时期学以致用的新任务。当代社会如果还在偏颇的认为只有哪一种思想好的思想,或者只认为现代思想好,都是思想上的倾斜。我们需要在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上下功夫。面对现实存在的种种不和谐因素,如何将中国传统的精华运用于此,理顺利益关系,消除不和谐因素,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发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用《管子·兵法》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和合故能谐。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但是现代社会发展理念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括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个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内心的和谐。这四个方面都能做到和谐相处是件不简单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孟子,杨伯峻,杨逢彬译注,岳麓书社,2011,5(第1版).
[2]管子中华经典藏书,李山译注,中华书局,2009,3 (第1版).
[3]周易中华经典藏书,郭彧译注,中华书局,2006,9 (第1版).
[4]***论中国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中共中央研究室,2014,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