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王瑾
摘 要:典型人物报道的平民化视角,是中国新闻理论界和实践界通过不断地探索,总结出来的关于典型人物报道的一种新视角。所谓的平民化视角便是:一种新闻真实的回归,一种将视角锁定在普通老百姓身上的报道方式。这种报道方式有时候会很悲哀,会很心酸,但是所有的一切都是普通老百姓生活最真实的再现与记录。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用真实的故事,真实的人生去反映一群人,一代人,甚至一个世纪的人。做一个真实的记录者,现实的反映者,而不是为了宣传而宣传。平民化的视角,让新闻发挥出它最原始、最全部的价值。
关键词:典型人物;平民化;视角
一、平民化视角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一)背景
早在1989年的6月,一个国家信息通畅,信息健康流通的观念就已经被邓小平所提出。他所认为的一个成功的国度,便是信息没有阻碍,改革顺畅的国度。
中国从建国以来经历了由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占绝对主导的地位到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社会。这一变革,使得传统文化价值的接受者,开始向消费者群体转变。
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壮大,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以满足,于是就更加强烈的去追求精神享受,社会的飞快发展左右着人们对价值的想法。这样的受众群体,毫无悬念的成为了平民化新闻的坚强后盾。
随着社会大众所生活的空间和类型越来越多种多样,由此迸发出的对信息的多样化需求日益增多。老百姓想要看到的新闻样式是和自己密切相关的,老百姓希望新闻不要离自己太远,甚至是为了用新闻来服务自己。
(二)原因
传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媒体从业者或者是精英群体的一种特殊权利,随着他们受众自主意识的增强,老百姓对这种权利会产生一种向往,他们迫切的希望自己可以發声亦或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为自己发声。
这样一来,平民化的新闻很容易就被普通大众所接受,因为这些新闻,和他们密切相关,从另一种角度来说,代表着他们的权利幻想。这时候,传播者除了将视角对准那些典型人物,英雄人物外,也开始关注着普通人,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得以进入人们的眼球。
受众本位论的核心是:“一切传播活动均随广大受众的意志而转移,完整表达受众意图及生存状态和提高受众素质成为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受众本位论清楚地说明,传播者再也不是新闻的强行灌输者和主宰者。在奇妙的新闻世界里,受众正在积极地发挥着他们的主动作用。
从以“传者”为中心到以“受者”为中心的价值观被这种变化形象的佐证了。这种变化提高了受者的主动性,也监督了传者长久以来在中心地位的为所欲为。受众本位和对报道的平民化视角相辅相成,必然发生。
二、近年来典型人物报道中平民化视角的运用
(一)在新闻报道内容上
在典型报道的内容上,传播者站在了平民的角度、坚持平民的利益。许多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被平民化的视角所关注。
2015年2月26日,央视网刊载了一条消息,《“背读妈妈”万里路背女求学》。报道描写了贵州省普安县一个35岁的农妇八年来从未间断的背女儿去上学的事迹。
家境贫寒的母亲侯汝彩为了给女儿治病,生活变得更加困难。但是她从来没有放弃,从女儿马晓婷上幼儿园起到小学毕业,总共7年的时间,她背着女儿往返,每天的行程超过4公里。
背读妈妈的事迹被大众知道后,社会上有很多爱心人士,政府都帮助了这对可怜的母女,传播者站在了平民的立场,用和老百姓利益相关的眼光来审视新闻的传播。
(二)在新闻报道方式上
传播者懂得用老百姓喜闻乐见、亲切朴实的语言和形式传递信息。得益于平民化视角被运用在典型报道的方式上。
《草间弥生 世间万物,皆是圆点》(李乃清) 在2014年3月3日被《南方人物周刊》报道出来,主人公草间弥生是一位日本国宝级的艺术家。
“精神病患者”、“日本怪婆婆”是外界对草间弥生的称呼,文章中描写了草间弥生佝偻的背,嘟着的小嘴,直勾勾的瞪着的一双大圆眼睛,总是专注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
这样的称呼和描写,让受众觉得亲切朴实,原来一个纽约前卫艺术的先锋人物,国宝级艺术家也可以以这样亲切的姿态进入人们的视野。
有谁会想到,让人们惊为天人的草间弥生小时候却因为绘画的事时常遭到母亲的无视和讥讽,甚至打骂。有一次草间弥生被打到差点失聪,年轻时候的她也想过卧轨自杀。用这样平民和真实的方式,去报道一个艺术界伟大的人,引起了人们深深的共鸣。
(三)在新闻报道的视角上
普通老百姓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被运用在典型报道中的平民化视角完全的展示出来。一个个社会群体不加修饰的人性魅力就这样被看见。
正如,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夫妇,义无反顾从北京来到贵州的山区支教,一呆就是9年。2014年被新闻记者发现并报道出来,去年的10月14日还被人民日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郝迎灿 黄 娴)的标题报道。
中国最早的一批小学英语老师中的一员孙丽娜是朱敏才的老伴。回首这一生,孙丽娜最大的梦想便是去到贵州最偏远、最需要她的地方,奉献自己的余热。就这样,孙丽娜和丈夫来到了之前自己一无所知的贵州,望谟、贵阳、兴义、遵义等地方都留下了夫妇二人沧桑的足迹。
两位古稀之年的老人,在贵州的贫困山区洒下了一腔热血。他们是普通人,却有着一颗不普通的心,这样的平民化视角,让报道天然的绽放出了人性的至美。
参考文献:
[1]希伦·A·洛厄里 梅尔文·L·德弗勒.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7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