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设计

时间:2024-05-04

栾运利

摘 要:课堂提问作为一项可操作、可演示、可评价、可把握的数学教学技能,已越来越受数学教师的重视。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本文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设计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设计

当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深思;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提问的技巧尚未掌握等。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每位教师认真研究和探讨。

一、提问要抓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从教材的重点处设计问题,可以使重点突出;从教材的难点处设计问题,可以突破难点。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提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设计提问要讲究坡度。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这节课的难点之一是要求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先求出1/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再乘以5。为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这样一组提问:

a、(出示一张15厘米长的纸条)你有办法知道这张纸条的长度吗?(生:可以用尺子量出纸条的长度。)

b、(教师出示一张比学生手中尺子长的纸条)现在用你们手中的尺子,一次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你有办法吗?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认为可以把这张纸条三折或四折,先量出这张纸条1/3或1/4,再乘以3或4,就可以求出纸条的全长。教师巧妙的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做了铺垫,减缓了思维的难度。

二、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

提问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接受能力,要注意生动形象,要注意提问不能太难或太易;要把握教材的内容,举出学生较为熟悉的实例便于学生较为轻松愉快的理解知识。如在讲通分的意义时,比较3/4和5/6的大小,可以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1.为什么3/4和5/6不能直接比较大小?2.可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3.能用24、36、48来做它们的公分母吗?4.书上为什么给我们选12来做它们的公分母呢?师生共同讨论这些问题后,将继续探索比较3/4和5/6的过程,3/4等于9/12是怎么来的?5/6又是怎么等于10/12的?现在怎样来比较3/4和5/6的大小?再来看看3/4和5/6的分母及9/12和10/12分母各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一系列的提问充分展开学生的积极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能深刻理解通分的概念和意义,并能掌握通分方法。

三、提问要紧扣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很紧密、每一个新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续和发展,旧知识为学好新知识起桥梁作用。因此,以知识的联系设计好一些问题,能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牢固的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学生画一个长方形、所画长方形有几个角?每个角是多少度?再请同学在长方形内画一条线段,能使长方形变成两个三角形。这时两个三角形的总内角和是多少度?那么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再用正方形换长方形做一次。从而学生通过旧知识边回忆边思维边动手操作,再通过比较能直观的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这样做能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能牢固掌握,若一旦忘记可回忆当初操作过程,而自己推出定理。

总之,教师在备课中要深钻教材,把握好教材中的中重点、难点。同时也要重视分析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能力,较为生动,形象,准確的设计问题。在设计问题时也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步步紧逼,达到提问意图,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知识,掌握知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