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品读《伊索寓言》培养初中生英语思维能力

时间:2024-05-04

朱素英

摘 要:阅读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一则伊索寓言为教学案例,设计提问、预测、猜词、概括、文本评价和整合类活动,从读前激发思维、读中发展思维、读后发散思维三个维度,阐述了如何通过分析阅读文本,设计多种认知层次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伊索寓言;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思维能力

一、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指出,,英语课程应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思维是对输入信息加工改造的编码过程,是构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对新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和系统化、具体化的过程。阅读是一个主动的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创造性地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阅读教学不仅要侧重培养语言知识和阅读技能,更要教授英语学习策略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英语阅读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英语阅读课一般包括读前、读中、读后三个教学环节。然而通过课堂发现,不少英语阅读课中,教师设计的各个环节活动看似清晰,但活动设计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具体表现为:读前活动不能充分激活学生思维,无法让学生提取已有知识的阅读服务;读中活动对文本分析不透彻,导致阅读任务和问题设计混乱,进而影响学生阅读思维的严谨性;读后活动不能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导致学生不能通过有效的思维活动进行真实的表达。

笔者选用《伊索寓言》为校本教材,其故事精彩,题材广泛,语言地道,可以激发兴趣,开阔视野,培养初中生英语思维能力。同时,这些故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启迪人生,净化心灵,对于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初中学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一则寓言“两个行人和熊”(The bear and the two travelers)为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在多维深度分析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有效设计阅读活动,最终达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课例呈现与评析

“两个行人和熊”讲述了两个人在路上遇到一只熊,其中一个人不顾朋友自己逃到了树上,另一个人来不及逃,就在地上装死,结果熊没有去吃他。故事内容简单,适合学生水平,情节引人入胜。笔者通过以下教学活动环节设计,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1.读前激活学生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1984)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则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会带来疲惫。读前活动的设计应从从背景知识、学生兴趣和目标词汇三个方面激活学生思维。

(1)设计提问活动,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阅读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提问可以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寻求学习活动的意义并努力从这些活动中获得益处。上课开始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欣赏一段“三只小熊”的英语歌曲,并提问:What animal do you have in the song?学生很快回答:Bear. 接着,笔者提出第二个问题: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meet a bear in the woods?这个问题激活了学生头脑想象中遇到熊后的应急措施,为后面的阅读做好了铺垫。这个活动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展开,学生积极性很高。得出许多有价值的他们心中的想象回答,学生对阅读充满了期待。

(2)设计预测活动,激活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预测是一项重要的阅读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无论与预测结果如何,预测都那使学生更接近文本主题。预测可以有多种方式,如通过图片、标题、人物、地点等预测文章内容、结构、主题等,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小组竞赛后,笔者预设问题:Look at the title, now guess: What did the two travelers do when they met a bear?带着问题学生自主阅读,他们会产生更多的思维碰撞。

1. 读中发展学生思维

(1) 语境猜词,发展学生猜词思维能力。学习词汇仅靠背记词汇表是不够的,背词表的方法缺乏不同语层的互动,难以产生语境效应,学习效果不好。教师应当利用语言本体语境,进行词汇情境化教学。

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时,教师板书One of them climbed up quickly into a tree and concealed himself in the branches.让学生通过上下文语境猜词concealed的语义。借助上下文语境,学生不难猜出concealed意为“隐藏”(hid)。

(2)运用思维导图,发展学生概括思维能力。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用可视化的图形表征文本篇章知识,建构认知体系,有效避免了学生阅读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

学生自主阅读时,笔者采用了绘制文本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建构主题体系,在绘图过程中加深对语篇结构和语篇内容的感知,训练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3)角色扮演,发展学生综合思维能力。.角色扮演是鼓励学生在文本的浸润下进一步品味主题语言的使用风格,揣摩主题人物的心理变化,感知人物的个性品质,进而获得审美情趣和思维训练。

本节课中,笔者让学生分小组开展如下角色扮演活动。

Work in groups of four and give us a live show.

One plays the role of the narrator and introduce the situation.One plays the bear.The rest play the two travelers respectively.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ir words and intonation.

Use vivid gesture.

2.读后发散学生思维

在进行了足够的语言输入后,读后活动以语言输出为主。读后输出活动能够检查阅读理解程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1)设计文本评价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指的是积极地、熟练地解读、应用、分析、综合、评估支配信念和行为的那些信息的过程。在阅读文本时,读者对文本信息进行分析、质疑、辨别、推敲、评价的阅读能力。

学生角色扮演活动结束后,笔者又提出一个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first mans behaviour?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回答并不踊跃,原因是平时他们很少思考这样的问题。此时笔者通过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发言。教师又补充了一个问题:Is he a good friend?大部分学生回答:No. Because he did not give a hand to the man in trouble.教师接着问:Any different idea?鼓励学生不盲从,提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此时有学生回答:Maybe he is a good friend. As a matter between life and death,life comes first.I think he is clever.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又拓宽了他们的思维面。

(2)设计真实有价值的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思维能力。本节课中笔者设计了读后写作活动,在写作指导环节,笔者设计了基础篇和提高篇两类写作话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任选其一,先在课堂上口头作文,课后再形成书面文字。话题如下:①Retell the story. ②What is a good friend.

三、结语

基于思维训练的阅读教学活动设计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它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和学情,从而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引导学生完成各个层次的阅读任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