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双语教育中哈萨克族原生态音乐教学的研究

时间:2024-05-04

沙比拉·阿汗

摘 要:新疆是一片有多个民族共同生活共同繁荣的热土。哈萨克族便是其中的一个游牧民族。在悠久的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哈萨克族诞生了无数个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原生态音乐。然而随着年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流行音乐和西方音乐成为了主流,哈萨克族原生态音乐逐渐被淡忘。而作者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精髓。本文以双语教学中的音乐课程为探讨对象,简述哈萨克族音乐文化,分析当今学生、教师、家长对哈萨克族原生态音乐的态度,针对高中哈萨克族原生态音乐教学提供思路。

关键词:哈萨克族 ; 原生态音乐 ;高中 ;教学

新疆是一片有多个民族共同生活共同繁荣的热土。哈萨克族便是其中的一个游牧民族。在悠久的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哈萨克族诞生了无数个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原生态音乐。然而随着年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流行音乐和西方音乐成为了主流,哈萨克族原生态音乐逐渐被淡忘。而作者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精髓。本文以双语教学中的音乐课程为探讨对象,简述哈萨克族音乐文化,分析当今学生、教师、家长对哈萨克族原生态音乐的态度,针对高中哈萨克族原生态音乐教学提供思路。本文的正文含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哈萨克族原生态音乐概述;第二部分当今学生、教师、家长对哈萨克族原生态音乐的态度;第三部分针对高中哈萨克族原生态音乐教学的教学思路。

一、哈萨克族原生态音乐概述

哈萨克族是新疆一个古老的民族,是由古代居居住在新疆北部阿尔泰山、天山、伊犁河谷一带的许多部落和民族,经过长期发展融合而成。在历史长河中,哈萨克族以游牧为主,英勇善战,善歌善舞,因此也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在民间“哈萨克”一词的含义为“白天鹅”。在新疆哈萨克族有人口约有120余万,约占据新疆人口的6%。哈萨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宗教信仰为伊斯兰教,哈萨克族人由于长期生活和居住在草原、森林、高山和大漠环境中的种种因素,同时也造就了哈萨克人豁达豪放的气质,丰富的情感、和无穷的智慧财富,因而创造出了独特的、绚丽多彩的哈萨克草原音乐文化。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俗活动,哈萨克族也有许多不同的民俗活动。哈萨克族的传统风俗和民间歌曲之间是密不可分的综合型的艺术表现形式,哈萨克族人民的一生中会经历一些较为重要的礼仪,主要有:婴儿的诞生礼、婴儿放摇床礼、骑马仪式以及婚礼和葬礼等。在这些礼仪中都有相对应的“人生礼仪歌”。19世纪下半期哈萨克族著名诗人阿拜就曾这样恰如其分地指出了诗歌对哈萨克人民生活的重要意义:“诗歌给你打开了世界之门,诗歌也将伴同你在坟墓中安息,我的人民,你要理解是诗歌使得生活有了乐趣”。礼仪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形成之后便有相对的稳定性,当原有的经济基础消失后,它仍能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顽强地延续下来。

同时诗歌早己与哈萨克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哈萨克族民间诗歌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大致可分成下列四大类:生活习俗歌、民歌、对唱、长篇叙事诗。其中“阿依特斯”(阿依特斯一词在哈萨克语中的本意是辩论、争辩之意,用诗歌的形式来进行辩论、争辩所以后来就译成了“阿肯对唱”)是至今仍深受哈萨克族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

二、当今学生、教师、家长对哈萨克族原生态音乐的态度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音乐,但我们发现,学生们明显更加偏爱流行音乐,对哈萨克族原生态音乐的了解途径也主要来自课堂和听父母讲,说明在口常生活中青少年对流行音乐非常喜爱,但是很少有人去主动了解欣赏哈萨克族原生态音乐。而且我们又发现学生们喜欢音乐课的主要原因是生动有趣,不喜欢的主要原因是枯燥乏味,可见音乐课的授课内容是决定学生们对待音乐课态度的主要因素,从前面的问题分析不难看出学生们对原生态音乐兴趣较小,甚至会觉得枯燥,可见原生态音乐在青少年群体中的生存现状并不良好,造成这一现状可能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方面,学生欣赏水平层次原因。父母和亲戚是学生的音乐启蒙老师,调查发现父母一方热爱哈萨克族原生态音乐,学生也往往会欣赏和喜欢哈萨克族原生态音乐。学生当中大多数受家庭教育影响,从小在音乐中成长,受到哈萨克族原生态音乐的熏陶,因此对哈萨克族原生态音乐有着了解。也有一些学生从小对哈萨克族乐器充满浓厚的兴趣,对音乐的领悟能力也更强一些。另外,由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限制,对于音乐的理解都处于萌芽阶段,无法体会和感受哈萨克族原生态音乐作家当时的环境和寓意。

第二方面,学生自身发展因素。高中学生一般年龄都在十六岁左右,身心都日益趋于成熟。对于原生态音乐的观察和感知与初中学生相比起来更加深刻和广泛,不满足于了解事情的表面,对于原生态音乐的内容越来越感兴趣。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对于哈萨克族原生态音乐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模式固定。老师按照课本授课,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创造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抹杀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失去了学生主动学习哈萨克族原创音乐的热情。第二,教学中,教师总是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上老师和学生是对等的,老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从家长方面出发,大多数家长表示,不知道什么是哈萨克族原生态音乐,而且由于音乐课不是主课,因此对于孩子音乐课的学习不会过问。少部分家长表示比较重视对孩子音乐能力的培养,偶尔会在家播放一些古典音乐,但是几乎没有播放过哈萨克族原生态音乐。孩子们音乐听的最多的时候一般都是在写作业的时候,但是都是以流行音乐为主,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家长对于原生态音乐的态度由“升学第一”,“工作压力大”等原因造成的。

三、针对高中哈萨克族原生态音乐教学的教学思路

1.运用多媒体,创造哈萨克族原生态音乐的场景和语境。21时代的教学已经离开了黑板和白粉笔的时代,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来构建一个原生态的情景,能够激发学生对哈萨克族音乐的兴趣。《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日标就是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通过多媒体我们可以播放一些和哈萨克族原生态音乐有关的画面、视频,在音乐课堂上展示一些学生平时接触不到的大山、江河、哈萨克民族的民俗风情等等,能够极大地提高原生态音乐对学生的吸引力。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合理筛选原生态音乐素材,在原生态音乐教学中体现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丰富性,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将民间哈萨克族原生态音乐人和乐器带入课堂,真实还原哈萨克族原生态音乐情景。在原生态音乐教学上,虽然多媒体工具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可以让学生不出课堂就能欣赏到几乎全球所有的音乐类型,但是,由于原生态音乐的原始淳朴、贴近自然的特性,我们不能仅仅满足通过多媒体的播放来反映原生态音乐的内涵,在音乐欣赏教学时营造一个原生态的情境,需要适当的加入一些实际的表演和乐器演奏,并且配合多媒体播放生态环境,通过近距离的切身体验,来为学生们营造一个最富有原生态特点的情境。

3.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安静的“默默静听”。这种教学,与其说是让学生接触音乐,不如说是在让音乐远离学生。因为一个人只有真正地融入到音乐中去才能感受到音乐的奥妙所在,特别是对于原生态音乐来说,音乐形式特殊,并非当今社会主流音乐,依赖老师的讲解并不能让学生们了解原生态音乐的内涵,教师毕竟不是专业的艺术家,不太可能仅靠一只粉笔一张嘴就在“舞台”上吸引、打动学生,让学生们产生对原生态音乐的兴趣。与此同时,学生的音乐兴趣也不可能在道德说教或者逻辑推理中产生,其主要途径还是让学生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到原生态音乐中去,切身体验原生态音乐带来的原始自然的美丽。

参考文献:

[1]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

[2]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年.

[3]毕得.哈萨克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9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