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联网+”时代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管理的启示

时间:2024-05-04

张霄霄

摘 要:“互联网+”时代对传统高等教育带来挑战与深刻变革。面对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后现代主义思潮倡导对话与理解、重视差异,主张师生平等交流,消除教育中的权威,倡导开放和创造的教育观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管理具有积极意义,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创新教育管理工作方法、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等方面有重要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启示

21世纪是“互联网+”的世纪,即互联网与各领域的深度融合。“互联网+教育”具有广阔未来,并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等方面带来变革。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突破教学限制、变革原有教学方式、创新教育管理制度、丰富学科课程内容等方面为“互联网+教育”带来了新的视角。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应借鉴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中积极意义,主动适应和促进教育的变迁。

一、相关概念

1.“互联网+”与“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国务院于2015年7月正式颁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意味着“互联网+”行动计划被正式纳入国家顶层设计。“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通俗来讲,互联网 +教育”就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教育行业进行深度交汇融合,以创造和发展教育新生态。

2.后现代主义教育。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是一场带有激进色彩的社会思潮。广义的说,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或“现代主义”的一种反思,是一种崇尚开放性、差异性和多元性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后现代主义以一种全新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来观察世界。其主要观点是:注重反思批判性,鼓励多元化思维风格和推崇平等对话。后现代主义主要是对主体哲学倡导的二元对立的思维进行批判与反思的哲学。

二、后现代主义对当代教育管理的积极意义

1.强调“差异性”,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征是反中心、反本质、反统一性思维,倡导差异性、多元性。后现代主义者德勒兹认为存在就是差异,世界就是一个充满差异的世界。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个性,强调作为个体的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以往追求同一、关注同一的学生观转变为着手建立一种尊重差异和个性的新型学生观。主张塑造具有丰富内容的自由个性的主体,使教育成为能动的解放式的教育。

2.后现代主义师生关系。后现代主义者德里达认为支撑整个西方思想文化基础的是“理性”,理性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应该消解结构、破除一切权威,他否认逻各斯中心主义、在场的存在,消解主体和等级结构,反对任何形式的二元对立,后现代主义者逐渐打破了师生之间的界限,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对话,双向交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有差异的学生;后现代的师生关系,是对权威的消解,主张民主、平等的对话。

3.促进教育管理的“正义和平等”。后现代主义观认为教育组织的目的是实现正义和平等,以便教育组织中每个人获得自由。后现代主义崇尚差异性、偶然性以及文化多元和解放,并发挥主体性。教育组织的目标不是效率而是保证教育的正义和平等,促进人的自由和解放。教育管理决策方式更加民主,决策结构更加趋于平面化。它把学校看做“文本”,教师、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体拥有相应的著作权,即自主权、决策权,使共同掌权和群体决策成为可能。

三、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对后现代主义的借鉴

1.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互联网+”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构成一个信息泛化的场域,并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背景。信息传播方式和信息数量的变化,对教师有新的时代要求。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在科学技术影响下,教师已不是知识的唯一信息源,教育已经不再是教师遵循线性轨迹向学生传输信息的活动,而是主体间的精神对话与建构活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领导者、指导者,教师的工作在于教会学生使用方法和技能,激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的能力。首先,高校应树立新型的教师权威观,注重提高教师素质,要求教师要由传统的说教者、传递者角色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启发者。另外,还应提高教师信息素质,具备在网络化教育环境中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能力,是现代教师应有的专业技能。

2.创新教学模式,丰富学科课程内容。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尊重学生的的个体差异,倡导从个体的差异性出发建立一个开放、多元、互动教育,消除教育中的界限。学校可以利用 “互联网+教育”实现这一理念,通过对已有的教育内容、方法、模式等进行重新设计与组合,搭建信息共享、相互交流、互动合作的交互式网络教学平台。计算机软件技术已经进入智能化阶段,人工智能(AI)的技术进步,带来了对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新思考。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出现为“互联网+教育内容”模式提供创新样板。MOOC在线教育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来推荐合适的课程,这种服务模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教育更加个性化。但MOOC平台仍有课程考核、课程结构、课程建设环节等需要完善,未来可以借鉴MOOC平台的经验和不足,认识“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局限性和面临的风险。创新中国网络教育模式,实现实体课堂与在线教育的有机融合。

3.促进教育公平。后现代主义认为教育组织的目标不是效率而是保证教育的正义和平等,促进人的自由和解放。我国在利用互联网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促进教育公平上进行了探索,自国家实施“三通两平台”建设以来,也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教师在网络上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为教师和学生、学生家长的网络互动提供支撑。2015年3月24日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报告》中,2011年到2014年,全国中小学网络接入率由2011年的不足25%增长到82%。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全国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中小学比例为78%。《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指出2016年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要达95%。互联网技术使教育资源的流动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更大的促进教育公平。

4.创新教育管理模式。“互联网+”为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与技术。学校管理利用网络手段,将有关信息向社会公众、相关群体发布,鼓励公众参与。建立与完善数据库,能为教育管理与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处理与分析各类数据,进行科学管理与决策。实现学校治理民主化、科学化。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当代我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推进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这些将启发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后现代教育理论,创新新型教育教育模式,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积极应对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变革。

参考文献:

[1]葛晓莉.互联网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考[J].科技资讯, 2013(25):233-233.

[2] 平和光,杜亚丽.“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 2016(1):13-18.

[3]张莜莉.后现代主义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J].江苏高教,2012(1):127-128.

[4] 赵庆东,傅芳,韩静.对话与理解--师生关系的后现代主义阐释[J].职业, 2014(18):76-78.

[5]李怀.后现代主义学生观下的高校学生管理[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 2013(23):41-42.

[6]范元涛, 李艳艳.后现代主义师生观探析[J].学理论,2013(18):343-34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