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李翠彪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倡导。”的确,综合性学习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基础,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我体验、实践、探索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
一、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1.与阅读教学密切照应,又相对独立、自成体系
我们并不认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可以完全依赖于阅读教学,同样,综合性学习也不能完全依附于阅读部分,它应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要自成体系。综合性学习的形式相对统一,即把写作、口语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在规模小、层次少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
综合性学习除了在形式上有以上相对独立的体系外,在知识和能力方面也有一定系统、独立的要求。口语交际和写作仍旧遵循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安排在相关的活动中进行。全套教材基本找不到写作或口语交际的知识短文(个别应用文体除外),这正体现了编写者的语文教育观念:学生过硬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修得的,而不是靠对知识短文的死记硬背习得的,语文能力应在活动中得到整体提高。当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同于传统的语文学习,它强调由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获取信息和知识,这种方式决定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随机的,不可能像授受式学习一样,具有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所以,与以往的语文知识教学相比,它提供的知识显然不够严谨,这是我们无法回避、亟待研究的问题。
2.综合性学习过程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
语文学科是综合性学习,在语文能力上,可以说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在学习内容上,是语、修、逻、文的综合,在知识结构上,是文、史、哲等社会科学知识的综合。语文教育强调综合性和整体性的发展趋势正是综合性学习产生的内在动力。
综合性学习中的阅读与一般意义的课外阅读相比指向性更强,被赋予了更为明确的目的;以往枯燥乏味的听、说、写训练,当有了大量的资料储备时,内容必然更加丰富、充实,效果也是显见的。当然,以上这些经过剖析的活动内容只是综合性学习过程中一些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其实,在综合性学习中听说读写是没有这种明确的分工的,往往是杂糅在一起交错进行、互为推动的,而学生的基本语文素质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二、综合性学习在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综合性学习”第一次走入课程标准、走入语文教材无疑是语文教育观念趋向成熟的必然结果,它带来的是一次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其积极意义不容忽视。但是,也正是因为它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所以在教师和学生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这里提出几点实施建议,聊备教师参考。
1.以充足的时间作为保证
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丰富,尤其是大的综合性学习中给学生提供的活动更是多种多样,所以往往需要充足的时间作为保证。这里的时间不是指课内的时间,而是指课外学生用于查找资料、沉思默想、相互讨论、总结反思的时间。这是由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决定的,因为它的最终指向不是某种知识的达成度,也不应该是短期的显性目标,而关注的应是活动的实施过程,是长远的隐性目标。所以,要使综合性学习达成好的效果,就应该在过程中下大功夫,让学生有充裕的课余时间反复阅读、思考、记述、讨论,坐实每个环节。这就需要教师在每个学期开始时对该阶段的综合性学习有一个整体考虑,从时间上提出整体安排,以避免仓促上马,草草了事的现象。
2.面向全体学生,关照个别差异
我们通过综合性学习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而不是只针对部分优秀学生。但是在实际施行过程中,由于综合性学习经常需要学生分组自行组织活动,所以往往会出现由一部分优秀学生控制或把持局面的现象,而相当一部分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处于一种旁观的位置。这样做只能提高部分优秀学生的语文素质,而不是全体学生的语文素质,反而会加剧学生语文水平的两极分化。因此,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应有意识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探究活动的机会,尤其是要给弱势群体以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分享到探求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当然,对于某些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和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应考虑在适当时机给予他们恰当的学习任务。
3.充分利用综合性学习提供的弹性空间
综合性学习在内容的安排上有较大的伸缩余地。为了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每个综合性学习都设计了若干个活动,有的可以根据个人需要任选其一,有的可以根据学生水平稍做删减。这样,既有选择的余地,又有创造的机会,真正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提供了可能。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弹性空间,对综合性学习进行二次创造,以利于最大限度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妥善处理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的关系
探究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学生从童年时代开始就是依靠这种本能自发地了解世界、寻求答案的,而教师所要做的不过是引导他们将探究活动发展到一种自觉的、完善的状态。所以在综合性学习中应该避免两种倾向,一是教师过多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替学生分组,替学生选择论题,替学生拟订活动提纲,等等;二是教师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旁观者,或者是电视节目主持人,基本不给学生提供建设性意见,不指出学生的偏差和错误,不控制活动的发展节奏。前者往往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后者却会使活动陷于无序状态,浪费大量时间换来的是没有收效的“热闹”。因此,综合性学习中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
5.时刻把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综合性学习中有许多跨学科的内容,如“黄河,母亲河”中涉及的地理常识,“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中涉及的历史知识,“莲文化的魅力”中涉及的植物学知识,等等,这些其他学科知识的介入的根本目的是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交叉中开阔视野,初步获得现代社會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它的最终指向仍旧是语文本身,所以教师在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过程中,应时刻把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为重点,而不能舍本求末、越俎代庖,强求其他学科知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把语文课上成地理课、物理课、生物课都不能算是成功的。
总之,“综合性学习”是一片全新的领域,它的出现对于教材的编写者和一线的语文教师都是一个挑战,它的成功实践将带来语文学习方式的一场重大变革,它的合理评价将影响到整个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综合性学习”在设计思路和编写形式上作了有意义的开创性工作,在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而在形成性评价方面还需要更成熟的、符合不同地域特点的措施和规章,这恐怕应是下一阶段 “综合性学习”的研究重点。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