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谢本马
摘 要:新课改下的作文教学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开拓与创新精神。
关键词:课改;作文教学;感悟
课改,是当今教育界非常热乎的一个词,教育教学的改革,并非是对传统的东西全面的否定,而是批判与继承,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课改下的作文教学的关键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开拓与创新的精神。在几年的课改背景下,我尝试了许多的作文教学方式,有以下几点感悟,在此抛砖,以期引玉。
一、“仓廪实”是佳作的基础——督促培养积累的好习惯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成大事如此,出佳作亦然。我们不妨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卡片、学习园地、摘抄本、剪报,有计划地要求学生积累词语、名言(或佳句)、优秀段落、典型事例等等,成立“语文角”,每周看展一次交流,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引导学生用这些词造句,运用这些名言围绕一个内容写一 段话,来供同学们共同赏析,坚持下去。老师在作文讲评时,大张旗鼓表扬那些积累丰富、运用恰当的学生,并将这些优秀句段篇展示在教室一角——建立班级文化长廊,这样学生会从“死记”的枯燥中觅到“活用”的芳味了,从而大大提升写作兴趣。
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充分开辟第二课堂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越多,作文时思路越通畅,见解越独到,思想更越深刻。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开辟第二课堂,能使学生的观察、思维、生活感受冲出闭塞的藩篱,是提高学生观察力、想像力、分析力、思辨力和创造力行之有效的途径。原本学生们的生活圈子比较狭小,生活阅历、社会认知力比较肤浅,如果老师不让他们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实难写出有真实情感、有思想深度的佳作来,而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让学生自主感知、体验、探索、领悟,这也正是与新课改的精神相吻合的。
三、课文即范文——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要有机结合
我们的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编者有目的、有意图为学生精心筛选的范文,供学生在学习写作中效仿与借鉴。不同文体、不同内容的文章,它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既可谓珠联璧合,而又各有千秋。教者应深入挖掘那些表现思想内容与特色的技法,加以总结将之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有意识地運用。
四、独阅乐不如众阅乐——作文批改要师生共同参与
作文的批改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传统方式是教师独自批阅学生习作,而后独自宣讲自己的阅读感受。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自主感知,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对优秀作文和典型病例的感悟。不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批阅,共同欣赏,共同指摘缺点和问题,这样学生才会慢慢地形成深刻的认知,摸到优秀作文的“门路”。这种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参与认知力,又能锻炼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又能掌握作文的评价标准
五、模仿借鉴要有度——杜绝机械模仿和盲目抄袭
练习写作时模仿和借鉴无可厚非,但模仿不能机械,借鉴不是抄袭。教师在平时写作教学中和写作训练时要正确引导与指导,训练“嫁接”术的巧用,培养创新的能力。否则,如果形成机械模仿、盲目抄背的坏风气,那么“东施效颦”的悲剧可能会我们的学生作文中重演。
六、有纲才有思路——要培养学生养成列写作提纲的习惯
要求学生养成下笔前问三个问题的习惯:为什么写,写什么, 怎样写。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盲目性,克服随意性,保证写作质量。
七、“好写”者不如“乐写”者——营造氛围,变“好写”为“乐写”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怎样能把学生引到“乐写”的境地呢?其一、培养天天“日记”的习惯;其二,通过班报、墙报、校报展示学生佳作;其三,鼓励、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征文投稿,一旦作品见报、见刊,他们的写作热情与激情就会“星火燎原”,“乐写”之趣油然而生。
作文是个体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基本能力的培养、兴趣的形成、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融会贯通的过程。在新课改下,如何有效提升作文教学质量,有效提升学生作文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需要我们同行们在作文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