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中国模式

时间:2024-05-04

吴立秀

摘要: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现如今正快速发展跻身大国之列,形成了“中国模式”且受到了广泛地关注。通过对中国模式的形成、特征、发展情况的论述,是为今后社会主义的发展所进行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十月革命;社会主义;苏联模式;中国模式

一、中国模式的孕育过程

刚刚成立不仅的新中国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经验,很久之后邓小平带领人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苏为鉴,把工作的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要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首次在中共十二大提出来了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中革除苏联模式的弊端。坚持要求人民认清社会现实,不离开也不急于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冲破了计划经济就是贴的社会主义标签的传统观念,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此后经过不断努力,沿着中国特色的这条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科学的战略思想和理论体系都是對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不懈探索。

二、中国模式的基本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直到现在的实际中所蕴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从根本上来看,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建设上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我们可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所有制结构上做出的重要论断就是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一起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基础;追求“新四化”,进入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政治建设上,时刻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在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需要坚持的指导思想;在政体上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根本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真实又广泛的人民民主等。文化建设上从之前的“白花齐放,百家争鸣”到现在采用的扎实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政策其中体现的一直都不是禁锢人民的思想。在执政党建设上,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努力建设“三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一直强有力的推动反腐倡廉建设,走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建立廉洁政府等。

三、中国模式的不竭深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国模式也正在日益被充实着,中国共产党人一直追求着更加深层次的升华。党的几次中央全会的不同议题及不同主题反映了党对不同历史时期和当时面临的重大问题的深刻思考,更足以证明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深化改革。当然还不仅仅止于中央全会的召开,全国“两会”的召开对于国家的运作的重要程度也是不容小觑的。他的意义在于参加“两会”的代表代表人民群众并负责向中央反映人民的需求及问题,这不仅是对保证人民民主的实践,更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倾听百姓心声,而不是脱离群众。这样才能真正解决老百姓的问题。就最近全国两会中的关键词来看,“脱贫攻坚”、“供给侧改革”、“简放政权”、“收入分配”、“环境治理”、“房地产调控”、“延迟退休”、“民法通则”、“教育”等等无一不是对民生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反映。

四、中国模式的上风与挑战

中国模式的巨大优越性首先是在意识形态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的成就。中国共产党不断提出一些新概念和新论断来丰富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其次是在科学的体制上展示出来的上风。面对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中国经济未受到严重打击显示出强大的抵抗危机的能力;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则保证了人民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保障了党中央与各个地方部门相互配合;中国特色的执政党的制度,有利于各部门各司其职等。最后中国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而没有超越历史的发展阶段,实事求是的提出“两个一百年”的政策,这是对中国现阶段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的情况的清醒认识。

当然,中国模式在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虽然马克思主义是主流的意识形态,但是攻击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的声音一直从未间断过。加之,我们现在仍然是处于多种困境之中。最后,中国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清晰可见,表示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存在着不平衡性。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过渡性的特征要求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参考文献:

[1]许方球,王艳珍.略论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演进[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4):194.

[2]何捷一.马克思“同时发生论”和“跨越论”的重新解读[J].江汉论坛,2004(11):13.

[3]黄宗良.从苏联模式到中国道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

[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