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周凯悦
摘要:用“张力论”的观点去分析陶渊明的诗歌中的各种因素,仔细深究下去我们可以更加真切地体会到陶渊明诗歌特别的美。按照瑞恰兹的话说就是各方面平衡的结果,是真正体现出“综感”,也即“张力”,即陶渊明的诗歌中各种因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其中的差异、对立最终归于和谐、交融。“张力论”为我们研究陶渊明的诗歌开启了一扇视野广阔、意义深远的窗户。
关键词:文学张力;陶诗;语言
一、文学张力
1937年,美国新批评理论家艾伦·退特在《论诗的张力》一文中首次提出“张力”这一概念。他是对诗歌语言进行分析后,看到了诗歌语言的外延和内涵两个不同的方面形成相互冲突而又彼此依存的紧张关系,因此对两个逻辑术语“外延”(extension)和内涵(intension)加以改造后,独创了一个文学理论新术语,这就是“张力”(tension)。他为了突出文学的特性,把文学与科学相区分,他试图建立一种旨在突出文学本质的理论--“文学张力论”。退特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在自己独特发现的基础上,以辩证的思想为前提,将文学作品中各个对立冲突的因素总结概括,用“张力”一词表示。
二、陶渊明诗歌语言的张力
陶渊明的诗歌虽然节奏自然、简单,但赋予诗意。例如陶诗《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绕树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这首诗中每个句子皆出现一个韵字,比如第一句和第二句的韵字是“疏、庐”,之后都是以简单的单一音节为尾。这样的节奏读起来有些单一,并不能把诗歌串联起来,比较自由随意。这多多少少表现出魏晋时期古朴作风,是古体诗的一大特色,而陶渊明是其集大成者。但是这种音响效果有其好处,相似语音的压韵作用朗读起来使语音产生连续回复的感觉,韵字与韵字完全不同于近体诗的完美节奏,他们之间不至于构成紧张的完整关系。这样的韵律特色使读者读起来并不那么晦涩,难懂,反而由于节奏的缓慢,使读者边读边想象,在脑海之中构想出活生生的图景,韵味无穷、美不胜收。这种诗歌表现出陶诗的艺术在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的基础上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其最大特色在于逐渐与读者的阅读习惯形成无意识的契合,与读者的“阅读期待”保持一致,而产生良好的审美效果,使诗歌的虚境无穷地扩大,逐渐进入到超脱世俗的自由境界。由此可见,这是陶渊明诗歌张力之所在。
三、语言的陌生化
陶渊明诗歌语言另一张力之处体现为少用“华丽之字”,口语色彩很强,但是文学语言偶尔也会出现的“陌生化”的效果。
陶渊明诗歌口语色彩很强,读起来如在唠家常。例如陶诗的《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车鞍。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规。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如草莽。”这与普通的家常话十分相似,仿佛就是乡村街道老叟们聊天的话语,日常、朴实、真切。这体现陶诗语言的一大特色就是,“目有所见,心有所想,不假思索,落于纸上”,十分平淡自然。
其次,陶渊明诗歌中常用的词语,由于反复使用,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一种文学研究现象,这也是陌生化的表现。例如:陶诗“归园田居”的一系列作品,“归园田居”本意为回归田园,远离官场,事实上表达的是一种精神的回归,精神的解放。这里一个“归”字产生了多种的效果,这是“文学张力”的表现。新批评派理论家燕卜荪提出的“复义”概念,其本质是“文学张力”的具体表现之一。新批评的“复义”是在燕卜荪的“含混”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拓展,其意指“任何语义上的差别,无论多么细微,只要它使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这与刘勰所说的“隐以复义为工”、“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有异曲同工之处。陶诗中“归园田居”一系列作品具有“复义”的艺术效果,其“归”字我们可以解释出不同的含义,这样诗歌的意义更加复杂、多义、曲折。结合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一书的解释,“复义”相当于“蕴藉”。伟大的文学作品常常是蕴含着多种含义,文学的意义和属性也就表现在文学活动和文学文本的含混或者蕴藉之中。作品在作者手中通过富含蕴藉的词语被创作出来,读者通过话语蕴藉进行阐发,解释,产生出各種各样、不同时代特色的审美含义。随着历史的进程,第一文本不断地重生,不断地赋予新的生命。这正是“张力”之处。含混的核心就是一种文学张力的呈现。这也就是为什么新批评家们认为“文学即张力”的理由之一。
综上所说,文学即张力。文学张力具有综合性、反讽性、复义性。陶诗的语言蕴含着巨大的艺术张力美。陶渊明的诗歌语言不管是内与外、虚与实、还是口语性和陌生化,都体现出文学的张力,都符合张力的文学特性。陶诗的语言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多元性。
参考文献:
[1]艾伦·退特.论诗的张力.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121+130.
[2]罗杰·福勒编.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词典[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354.
[3]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