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苏轼诗词中的正能量

时间:2024-05-04

王译晨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浩瀚的文学长河中,苏轼及他的诗词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歌颂与传承。苏轼的诗词之所以可以历久弥新,直到今天仍受人喜爱,应该与他诗词中所蕴含的正能量是分不开的。本文就围绕苏轼诗词中的正能量进行浅析。

关键词:苏轼;诗词;正能量

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其生平虽起伏不定,坎坷不平,但其文风豪放豁达,但也不失深情婉约,更具超凡脱俗的洒脱,总能让读者于诗词中体会其高超的文学才华,感受到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苏轼常常会借景抒情,以物明志,寄情山水,通过诗词向世人传递正能量。

一、笑对挫折随缘自适

苏轼的仕途坎坷不平,浮沉不定,但他的心境却好像不曾因此受到影响,反倒是随遇而安,怡然自得。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下放到黄州,途经大雨,雨水把一行人浇得狼狈不堪,可偏偏苏轼悠然自在,作下一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简单的“穿林打叶”一句将令人烦心的大雨一笔带过,“何妨”二字更是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平静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更是表明了苏轼随缘自适、无畏无求的处世原则。从苏轼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有些事不可强求,世事不会为了一个人的情绪而改变,我们要做的是不要让事情影响心情。对面生活当中的挫折或困难,我们不妨也可以学习苏轼说一句“谁怕”来从容应对[1]。

绍圣四年,苏轼被贬,一路艰难曲折最终到了海南,身体又染顽疾,久病缠身的苏轼仍未曾被消磨意志。在其《独觉》一诗中写到,“红波翻屋春风起,先生欲坐春风里。浮空眼缬散云雾,无数心花发桃李。愉然独觉午窗明,欲觉扰闻醉酣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情”。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此时内心的平和,仍能心如止水。正所谓境由心生,在如此恶劣的处境下,苏轼的内心中仍吹拂着春风,盛开着桃李,飘荡着云霞。最后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更是在告诉读者,人生百态皆是常态,只要保持内心平静,那刮风下雨抑或是晴空万里都无法打扰你[2]。

二、寄情山水热爱生活

苏轼总能在日常生活当中的细节之处发现乐趣,如《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作者通过桃花初开感受到春天到来的气息,又借水中鸭子游水来推断江水渐暖,而后又写蒌蒿、芦芽、河豚等物,生动形象地向读者描绘了一幅春日傍晚的江边景象,怡然自得的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和平静生活的美好。犹如《题西林壁》一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通过观察景物感悟人生道理,同样的一样事物,你去看待它的角度不同,你所看到的景象也就不同,有些时候如果我们过于执着一件事,往往会迷失自我走进思维误区。此文境界之高,仿佛作者置身事外,俯瞰众生。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也要学习苏轼这种辩证思维,着眼于生活细节,尝试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发散思维,获得更深远的人生感悟[3]。

三、积极乐观豁达明理

提到苏词,就不可避免地让人想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表现出了非凡的乐观与豁达,千百年来无数人借此文抒发情怀、表达祝福。这篇词作于熙宁九年中秋,苏轼仕途不顺,与亲人又久别未见,酒醉过后,借月抒情。前半段用浪漫的语句描写月宫,但一句“高处不胜寒”仿佛又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一丝凄凉,然而下半段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又让读者豁然开朗,一扫之前的苦闷,让读者看淡世事无常,要理性看待生活当中的不完美,但仍要怀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面对一切。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表达了苏轼对于人生的美好憧憬与期待,让读者能夠热爱生活,对美好生活充满信心,共同构造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和谐氛围。

四、结语

千百年来,苏轼的诗词仍能历久弥新,在当今社会仍被广泛传颂,这与苏轼的诗词当中所蕴含的正能量不无关系,苏轼的诗词中表达了富含随缘自适的平和,以及超然的乐观洒脱。苏轼的诗词对于我们而言是宝贵的文化财富,鼓舞着我们乐观且豁达地生活。

参考文献:

[1]孙利华.简析苏轼诗词的特点[J].赤子(上中旬),2014,21(01):132-133.

[2]彭文良.试论苏轼诗词创作的五种共同倾向[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05(05):68-73.

[3]杨菲.从苏轼诗词中透视其哲学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12(02):3-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