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陈璐
摘要:美国知名作家赛珍珠以其双重文化身份享誉世界。她的作品主要涉及她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并且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各国读者的广泛欢迎。本文试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分析大母神原型在她的代表作《大地》中的体现。大母神是原型批评中的一个主要原型,它以一个全能而神圣的女性形象出现,并成为原始时期人类的全部依靠。在《大地》这部作品中,中西方文化相互交织并且在一些原型人物和意象中有所体现,因此,要想更好地理解赛珍珠的双重文化身份,就必须先对书中的原型进行解读。此外,本文对大母神原型的分析还能够帮助探寻隐藏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最原始的母性崇拜,进而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体会这部作品的历史文化价值。
关键词:赛珍珠;《大地》;原型;大母神
《大地》是美国作家赛珍珠的著名长篇小说,与《儿子们》以及《分家》共同构成她举世闻名的大地三部曲。该小说创作于1931年,讲述了在旧中国背景下一个普通农民王龙及其一家围绕着生养他们的土地而奋斗和挣扎的故事。小说自问世以来迅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932年,赛珍珠凭借《大地》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并在193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本文将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出发,力图剖析《大地》中蕴藏的的大母神原型,以期更好地解读赛珍珠以及这部伟大的作品。
一、大母神原型
原型批评是建立在人类学、心理学和神话学等多种学科理论的基础之上,希冀从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原型方面来揭示一些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在批评实践中,原型批评试图发现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找出它们背后的基本形式(朱立元,2007)。
大母神又称大女神,是指父系社会出现以前人类所供奉的最大神灵(叶舒宪,1987),泛指各类或善良或邪恶的女神,在原型批评中指兼具创造性与毁灭性双重特质的女性人物。大母神与母亲原型相关联,许多能唤起献身或敬畏情感的东西也可以成为比喻意义上的大母神原型,比如土地、山川和水。大母神具有两面性,它的积极面“是母性关怀和怜悯,是女性神奇的权威,是超越理性的智慧和精神升华,是任何有益的本能或冲动,是所有宁静的事物,所有具有呵护、维护作用的事物以及所有有助于成长和繁衍的事物”;消极面则“蕴涵一切秘密的、暗藏的、黑暗的事物;深渊,死者之地,任何会吞噬、诱惑、毒害的东西,像命运一样恐怖和无法逃避的事物”。(Jung, 1951)根据埃利希·诺伊曼所说,原始模型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把正面的和负面的属性以及各种属性的组合结合在一起。原始模型的这种对立统一性和二重矛盾性,是意识的初始状况的特征,其时意识尚未分化为对立面。初民把神性中善与恶、友善与恐怖这种自相矛盾的复杂性经验视为统一的整体(埃利希·诺依曼,1998)。大母神作为一个原型意象,代表人类对某类“母亲象征”的忠诚崇拜。
二、阿兰和大母神原型
阿兰是赛珍珠在《大地》中塑造的一位长相平庸、任劳任怨,为丈夫王龙生儿育女并帮助他支撑起整个家庭的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农村女性代表。在小说中,阿兰的形象与神话中的地母十分接近,而地母是大母神的一种,因此具有非常明显的原型意蕴。
小说中王龙对阿兰的第一印象是“一个高大结实的女人”、“声音很好——不尖、不娇、朴实,显得脾气不错。”(赛珍珠,1988:16,17)唯一让王龙不满的是她有一双没有缠过的大脚。随后当他第一次面对面看她时,赛珍珠详细描写了阿兰的外貌:“她的脸方方的,显得很诚实,鼻子短而宽,有两个大大的鼻孔,她的嘴也有点大,就象她脸上的一条又深又长的伤口。她的两眼细小,暗淡无光,充满了某种没有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悲凄。”(同上:18)女娲,是中国神话中的地母,她塑造了人类。而根据现存的一个拥有6000年历史的雕像来看,中国古代初民认为女娲长着一张方脸,鼻子扁平,嘴巴大而厚,这些特征与阿兰的形象正好相符。人们常说“天圆地方”,土地在中国文化中总是以方形的形式存在,这与阿兰的方脸大脚都形成了良好的呼应。此外,在人类学中,大母神对生命拥有绝对的掌控权,她养育了万物生灵,被认为具有旺盛的繁衍和哺育能力。小說中阿兰接连为王龙生下了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和一对双胞胎,除了饥荒那年,她一直为孩子提供 “永不枯竭的奶汁”。赛珍珠描写阿兰在地里给孩子喂奶时写到“女人和孩子晒成了土壤那样的褐色,他们坐在那里就像是两个泥塑的人。女人的头发上,孩子柔软乌黑的头顶上,都沾满了田里的尘土。”(同上:38)此刻的阿兰就是地母的化身,和大地融为一体,默默哺育怀中的生命。
(一)阿兰的“善”
在《易经》中,地母的形象由“坤”代表,其品性归纳为“静,厚,简”,阿兰的个性正好符合这三个特点。(朱刚,2007:196)她的“善”也体现在她的个性之中。
阿兰的静不是单纯的沉默寡言,还代表她的镇静和稳重。“除了生活中非说不可的话以外,她从不讲话”(赛珍珠,1988:27),她只是全心全意为这个家默默奉献自己,甚至丈夫娶了妓女荷花进门,她也没有轻易抱怨过。但是阿兰的沉默不代表她便因此而懦弱,她有自己的思想和打算,只是不愿向别人敞开心扉。因此,她虽不轻易说话,一旦说起话来,往往十分具有威慑力,她那平板缓慢的声音“要比王龙的愤怒更有分量”(同上:78)。
阿兰是一个任劳任怨、忠厚老实、为家庭无私奉献的女人。她毕恭毕敬地孝顺公公、勤俭持家、养育孩子、帮助王龙下地干活,甚至在刚生产完就立即返回地里。她辛勤劳作了一辈子,却不期待任何回报。面对王龙的要求乃至后来的背叛和嫌弃,她隐忍不发,从不做过多的反抗,只有当王龙为了荷花抢走了她唯一的宝贝——两颗珍珠时,她才落下了无声的泪。
阿兰的简表现在她头脑冷静、临危不乱。王龙看似一家之主,但实际上阿兰才是家庭大事上的主要决策者。当王龙还在为老婆生头胎而发愁时,阿兰已经“把整个事情都盘算好了”(同上:31);当全家面临饥荒时,王龙优柔寡断,只有阿兰有勇气杀了牛,维持了全家人的性命;当王龙的愤怒无法阻止乡邻们肆意搜抢自己的粮食和家具时,是阿兰用平静而充满力量的声音拦下了这次浩劫;当他们逃亡南京,阿兰凭借幼时的经历和自身的智慧为一家老小搭起了暂时的家;在城中富人败落后,阿兰找到了珠宝,帮助王龙回乡致富。由此可见,没有阿兰就没有这个家,更不可能有王龙日后的成功。
(二)阿兰的“恶”
在原型批評中,大母神的消极面始终与黑暗、毁灭、危险、死亡联系在一起。小说里阿兰因为饥荒亲手掐死了自己刚出生的第二个女儿,而且她表现得异常镇定,没有丝毫犹豫,仿佛这是她蓄谋已久的计划。王龙在得知女儿的死之后,感到痛苦和绝望。此外,当全家逃亡南方之后,因贫穷而无法返乡,阿兰建议卖掉自己的女儿。好在王龙没有同意,他宁愿自己一生漂泊都不愿意卖掉自己的孩子。赛珍珠在作品中多次描写了王龙对待子女的态度。作为一个旧社会的男人,王龙对子女充满了仁慈和关爱,这更加凸显了阿兰的残忍和冷漠。
三、土地和大母神原型
《大地》中另一个能够很好体现大母神形象的是土地。土地是孕育和滋养生命的源泉,凭借自身的博大和宽容包罗万象、藏污纳垢,包含大母神的多方面特质。
(一)土地的“善”
在中国文化中,女娲是生育之神的化身。自天地初开之时,女娲便捏土造人,并制嫁娶之礼,延续了人类生命。盖娅作为西方的大地之母,将生命之瓶里的万物之种撒播在土地上,然后浇以生命泉水,从此世间便孕育出了生命。因此,地母常常以生命的孕育者和守卫者的形象受到世人崇拜。希腊神话中泰坦巨人与盖娅的关系最能体现地母赐予生命这一特质。泰坦巨人是西方地母盖娅和海神波塞冬的儿子。只要他的身体不离开盖娅,他就能拥有无穷的力量,所向披靡;相反,若离开大地,他就会力量全无。泰坦巨人的死也正是由于对手发现了他的力量来源,因此被举离大地,掐死在空中。
王龙一家祖祖辈辈以土地为生。他们的住房是用自己田里的土做的,做饭用的灶也是用同样的泥土垒成。此外,王龙的钱也是从田地里来的。“这洋钱——是从他耕锄劳作的土地上得来的。他依靠他的土地生活;他靠一滴滴汗水从土地得到粮食,从粮食得到洋钱。”(同上:32)土地上一次次的丰收让王龙一家日渐富足。饥荒时,人们到他家里搜抢食物和家具,他在害怕的同时心里感到慰藉,至少他们抢不走他的地,而有了地就等于有了生的希望。可见土地为他们提供了安身之所,并能够保障他们的生存。
王龙与土地之间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土地不仅只给予他物质保护,还成为他的灵魂栖息之所。在南方逃难期间,他时常思念自己的土地,他知道自己只属于他的土地,“只有他觉得土地在他脚下,春天能扶着犁耕地,收获时能手持镰刀,生活才能充实。”(同上:109)在他深陷情欲和家庭纷扰中时,“一个比爱情更深沉的声音在他心中为土地发出了呼唤,他觉得这声音比他生活中的一切其他声音都响亮”;“当他看到田野里那黑油油的沃土,爱情上的失意也消失了”(同上:187,189)。王龙对大地无比眷恋,土地仿佛是一个能够吸纳、包容和消解万物的巨大磁场,帮助他清除内心的邪恶和悲伤。当他累的时候,就躺到土地上睡一觉。土壤的养分渗透到他的肌肤里,使他的创伤得到愈合。在临死之前,他也选择回到土地上,手里攥着土,他感到心满意足。
(二)土地的“恶”
大母神的另一面是阴郁的,象征着危险与死亡。土地能赋予生命,也能将其撤回。王龙依靠土地致富,但土地并不一定年年都有好收成。若遇上旱灾和洪灾,土地颗粒无收,沃土瞬间变成荒野。人们在饥饿的逼迫下自相残杀,丧失往日的温情与人性。王龙一家甚至也被迫杀死刚出世的女儿,离乡逃难。
王龙与大地的关系可以与泰坦和盖娅的关系相呼应,土地是王龙力量的来源,是治愈他人格缺失和内心伤痛的一剂良药。只要他踏踏实实在土地上耕种,就能保持正直仁厚的品质,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断致富;相反,一离开土地,他就失去了进取的力量,迷失在情欲中,变成了令人憎恨的地主。一次次的离开和回归之后,王龙告诫儿子们:“当人们开始卖地时,那就是一个家庭的末日。”(同上:321)
四、水和大母神原型
水与土地一样,经常被看做是母亲的化身。根据弗莱的理论,水意象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其中,雨是最基本的一种形式。雨水对土地上生命的繁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如乳汁般滋润着大地,为人们带来希望和活力。在《大地》中,农民依靠土地而生,而土地上的丰收依靠的是合适的阳光与雨水。大多数情况下,当雨水充沛时,王龙总是特别高兴,他的生活祥和而幸福。然而,水的邪恶特性在作品中也被描写得淋漓尽致。初民对水充满敬畏,而水在圣经中也是一个反复出现的死亡意象,上帝利用洪水毁灭地球上的人类。王龙的一生经历过两次大洪水,都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毁灭性的后果。洪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带来了瘟疫,人们无家可归,凄惨无比。
另外,弗莱认为水的不同形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水以雨或雪的形式来到地面,聚流成河,河汇聚成海,海中的水汽与空气反应又形成了雨。这种循环与生命的循环相似,生命以“生—死—再生”来呈现,二者都蕴含着一种人类无法抗拒的神秘力量。荣格曾经说过,水是无意识最常见的象征,它是人类心理无法触及的那部分,代表一种神秘的力量。(荣格,1980)在《大地》中,水滋养万物,为人们带来生的希望,即使洪水会使他们毁灭,水退了之后生命亦可再生。这种永恒的循环在初民的眼中代表了大母神的神圣力量。
五、结语
赛珍珠作为一个成长在中国的著名美国作家,创作出的众多中国题材小说已成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杰出代表。这部被称为农民史诗的《大地》让许多没有到过中国的外国朋友开始了解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以及在这片神秘的东方土地上成长起来民族。本文通过原型批评的方法,对《大地》中的大母神原型做了初步的分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体会人物和情节背后蕴藏的深刻历史和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Jung,C. G. 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M].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1980.
[2](德)埃利希·诺依曼. 大母神[M]. 李以洪 译. 北京: 东方出版社, 1998.
[3](加)诺斯罗普·弗莱. 批评的解剖[M]. 陈慧, 袁宪军, 吴伟仁 译.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
[4]赛珍珠. 大地[M]. 广西: 漓江出版社, 1988.
[5]叶舒宪. 神话——原型批评[C].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6]赵成发. 大母神——原型之源[J]. 作家杂志, 2008年第12期.
[7]朱刚.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8]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